8月26日傍晚6点半,杨改兰躺在自家土屋后的小路上,身旁是她4个濒死的孩子。她用斧头砍了孩子们的脑袋,喝下一瓶除草剂,等死。

村民眼中这个连吵架都不会的女人,和奶奶杨兰芳说,要把孩子都带走,一个不留。

除了满地的血,杨改兰的小姑子李玉梅记得,杨改兰穿了一身红衣,之前没人见她穿过。

活了28年的杨改兰,面目模糊。她的亲妈和亲妹妹,不知道她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她想要什么。只说她好,又不知道哪儿好。

28年,杨改兰从没真正走出过大山,也未离开过杨家。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生龙凤胎时的康乐县医院。

山大沟深道路难行的阿姑山村

1994年,妹妹杨改转出生,6岁的杨改兰终于有了第一个玩伴。

1988年农历十月初十,杨改兰在杨家西厢房的土炕上降生。

这座建于60年代的土坯房,是当初杨家给杨兰芳招女婿盖的,窝在阿姑山中的山坳坳里。出门走过50米上坡,才是村里的土路。

杨改兰的母亲曹调生还没看一眼孩子,先看到了杨兰芳拉长的脸。因为她生了个闺女。

月子里的曹调生成天吃的是清水煮面,出了月子她就赶着下地干活。杨改兰被交给了丈夫杨满堂当时还在世的奶奶带。

6年后,曹调生生下二胎,又是个闺女。想要儿子,转转性别,他们给这个闺女起名杨改转。

就像她母亲嫁到杨家12年从没到邻居家串过门一样,杨改兰也从没跟村里的孩子一起玩过,因为杨兰芳不让。

有了妹妹后,就常有邻居看见穿着脏衣服的杨改兰背着妹妹在家门口玩儿,有时还会拌点猪食。

和杨改兰年纪差不多的孩子陆续上了学,只有她还待在家。

从没受过教育的杨家三代,没有人提过送孩子读书的事。“饭都吃不饱,哪有钱送她上学?”曹调生说到小时候的杨改兰,从没主动要过东西,即便上学这种事也没提过。

杨改兰家

媳妇跑了这种事,在阿姑山里很平常。

杨改兰的堂姑杨艳丽,妈妈在她6岁时一走了之;杨改兰的邻居刘桂兰的大儿媳妇,结婚一个月不知所踪。杨改兰12岁的时候,曹调生也跑了,从此再未见过两个闺女。

杨改兰在10岁的时候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曹调生下了碗面,她至今还念叨。

那天杨改兰粘着她要一起下地干活,曹调生嫌她小,去了捣乱不肯带她。

曹调生回家时发现杨改兰给她做了一碗面。

“不知道她怎么跟老太太要的面,那是第一次吃闺女做的饭,高兴。”当时的曹调生没有想过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

杨改兰11岁时,曹调生母亲病重,不顾杨家反对,她回娘家照顾母亲,三天后母亲去世。

当曹调生回到杨家时,面对的是杨满堂“难听到说不出口”的谩骂。

“不干活时候骂,干活也骂,只要看见就骂。”每次,杨改兰就带着妹妹躲到一边,不敢近身。曹调生被这样骂了一年。

2000年农历七月十一,曹调生和杨兰芳带着杨改转到景古镇赶集。离开杨家的念头突然上了曹调生的心头,她没有想两个孩子怎么办。曹调生跟杨兰芳说去办点事儿,然后消失在人群中。

杨改兰的童年结束了。从此,她背上背篓下地干活,回家做饭,还要照看妹妹。

如今的杨家只剩下杨满堂和杨兰芳两人

杨改兰19岁的时候,父亲杨满堂找媒人给她说亲,要求男方必须入赘到杨家。因为杨改兰是顶梁柱,不能出嫁,得留下给杨兰芳和杨满堂养老。

隔壁石磊村的李家应下了这门亲事。李家有两个儿子,要是入赘,彩礼可以少一半。

媒人带着杨改兰上门的时候,婆婆王百秀觉得这个庄稼闺女挺好。“长得不错,家里活会干,能过日子。”

这年冬天,李家大儿子李克英带着5万元“嫁妆”和一辆摩托车入赘杨家。

在杨改兰的堂姑杨艳丽眼里,李克英的脑子不太灵光,“你说这,他说那,永远说不到一块去。”但他和杨改兰俩人感情很好。

杨兰芳看不上这个孙女婿。她曾向记者抱怨说李克英嫌弃她,还打她。

村民杨万荣说,杨兰芳拿着鞋底扇李克英耳光,杨满堂也打,但从未见李克英还过手。

2011年,杨改兰在康乐县医院生下一对龙凤胎,这是她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

婆婆王百秀回忆,当时带着李玉梅去看望杨改兰。俩人拿着鸡、蛋、馍馍,被杨兰芳挡在门外骂“拿这么点东西,还没吃就完了。”

杨改兰和李克英在屋里一言不发。

李玉梅记得,结婚后杨改兰一共上门三次:结婚回门,父亲去世,家里老鼠多,来抓一只小猫。她不怪杨改兰,“她挺好的,爱笑,就是她奶奶不让来。”

杨兰芳家的彩电

2013年5月23日,杨改兰的第四个孩子在家出生,还是25年前她出生时的那张土炕。她不敢去医院,在家自己剪断脐带。

此时大女儿3岁,龙凤胎姐弟2岁,最小的女儿刚刚出生。杨改兰忙得像个陀螺。

“怀孕的时候也下地干活,直到要生了。出了月子接着干。”杨改转说小时候靠奶奶,长大靠姐姐,杨家的十几亩地和牛羊鸡狗,再加上一家老小,都是杨改兰一手操持。

杨改兰下地干活时,孩子就留在家里给杨兰芳带。

周围邻居们总听见杨兰芳打孩子的声音:“你哭!让你再哭!”坡上的村民扇动着巴掌说,“杨兰芳一点儿不疼孩子。”

杨改兰的孩子们也不和别的小孩玩,见到有陌生孩子走近,他们会躲到大人身后。

杨改兰要送孩子去上学。

一年前,大女儿杨一帆在阿姑山村小学上了学前班。她每天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接送孩子。

路上偶尔会遇上同样去送女儿的满改云,满改云是村里少数和杨改兰能说上话的人。

满改云回忆,去年杨改转给她家除草的时候说“改兰家里不好,家庭矛盾比较深,奶奶不管孩子,改兰还要干活。”

不干活的时候,杨艳丽能看见杨改兰带着孩子在家周边转悠,前面领着小的,后面跟着大的。

杨改兰家最值钱的是拴在院外的三头牛

杨艳丽没见杨改兰有过什么爱好,除了6月份杨改兰来找她绣十字绣。

“她看到我绣,也买了一个,荷花的图案。”第一次绣没经验,针脚很乱,她觉得不好看,扔了。

杨艳丽见过杨改兰百十元的老年手机,里面只有4个人的电话:杨改转,杨艳丽,杨万年和李克英,没有她爹杨满堂的手机号。

杨艳丽最初对杨改兰有印象,是在杨改转出嫁的时候。

“她穿件红棉袄,抱着我坐在车后座上。”那年杨艳丽11岁,出嫁的杨改转16岁,杨改兰22岁。杨改兰那天很高兴,但即便妹妹出嫁她的话也不多。

妹妹嫁人后,杨艳丽成了最常跟改兰说话的人。“一年能有十几次。”

出事前一周左右,杨艳丽在房上和父亲杨万年修补漏雨的屋顶,看见穿着白上衣、黑裤子的杨改兰从坡下走上来。一个人,没带孩子。

“来找我说话,她平时不和我爸、我爷爷聊天。”那天杨艳丽没顾上她,杨改兰进屋和艳丽的爷爷说了几句话就回去了。

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杨改兰。

杨改兰和她的四个孩子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房间了

杨艳丽有点儿后悔当初没跟杨改兰说上句话。她想起杨改兰曾跟她说,家里的活都是她一个人干,太累了。

杨改转出嫁6年,杨改兰从未到婆家看过她。在妹妹眼里,姐姐的一切都是模糊的。

16年后,曹调生在9月9号再次从警察那听到杨改兰的名字。警察向她确认她是杨改兰生母的身份,告诉她杨改兰打死四个孩子后自杀的消息。

曹调生哭了一晚上。

文字 巴芮 图片 吴皓 设计 实习生 胡雅宁 产品 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