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俄学者:中国的成功秘诀和通向新成就的道路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作者 弗拉基米尔·亚库宁

莫斯科国立大学政治科学院国家治理系主任

中国的历史复杂而多样。因此,当我们回想起70年前发生的种种,我们所指的只是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另一个阶段,这条长河的时间跨度是几千年,而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新中国这一发展阶段。

对中国来说,开启成功之门并非易事。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领导层英明果断,民众精诚团结,中国因此成功跻身大国行列。中国在二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事实上,新中国真正的发展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后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已有70年。在此期间,中国领导人设法在政府内部及改革活动中避免重大失误(如若存在问题,则予以纠正),以克服种种难关,适应国情变化。中国曾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今已是世界工厂,成为(低成本)工业生产的代名词。 “中国制造”已成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标志词之一。

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是因为中国哲学吗?哲学当然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统一思想,否则误解和犹疑会从内部腐蚀国家。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个人啊,好处占70%,坏处占30%”。如果中国人同意这一看法,那么他们大概可以就一切达成共识(很多国际企业非常了解中国企业家出色的谈判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企业家都能得偿所愿)。但这不是中国哲学,只是中国哲学的实际应用。

我们是要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中国人更喜欢后者。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兴趣(中国历史悠久,所以肯定不会不关注历史)。但是,中国人研究历史主要是出于实际目的。也许正因如此,中国对苏联后期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许多中国科学家在俄罗斯撰写论文,年复一年地寻求更多的答案,以回答这些问题:苏联当时为何分崩离析?中国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共产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融合”仍显得不同寻常。孔子并没有为每个人讲授进行个人救赎的方式,但他认为只有每个人行为端正,国家才能得到救赎。因此,孔子的哲学强调“未知生,焉知死”。后来,毛泽东也谈到了自己的“好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如果当初那30%的“坏处”没有出现,那么中国将集中所有力量开发新市场,刺激国内消费。时间不等人——新的经济成就就在前方。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成功秘诀”位于经济层面。没人能反驳这一观点。总的来说,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展示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独特的融合方式。在这样的体制下,企业家可以出资兴建基础设施,人民可以积累亿万资产,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制定决定性策略。

前文提到,有中国科学家研究苏联的发展经验,这些研究并非是白费力气。中国人没有采用“休克”疗法,也没有选择“一蹴而就”,而是由政府监管,保证平稳过渡。中国虽已成为西方的主要经济对手,但却并未接受过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中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的建议。

现在看来,这种经济转型已经完成。2015年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已低于7%的“标准线”,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并未影响这一事实。据初步估计,在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首次超过14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我们无法预测中国经济何时会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经济。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挑战了这一世界大国的地位。中国和世界大国对国际事务的看法存在差异。中国签订贸易协定,美国则打破贸易协定;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则作出回应,重塑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构想。

似乎全世界都在关注中美在贸易、政治乃至军事领域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乒乓外交的延续,只是维度不同而已),但是,中国似乎更受历史青睐。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现代国际关系领域德高望重,他曾写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这一点从其历史发展中就能得到验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成就斐然。 2013年9月,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项国际倡议,即“一带一路”。 2015年5月8日,在两国领导人谈判之后,中俄达成了欧亚经济联盟(EEU)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中国和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将这种联合概念称为“一带一盟”。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中国主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37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数越来越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毫无疑问,该倡议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该峰会硕果累累,在设施联通、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等合作领域取得了超过283项切实成果。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这种成就可以算得上是重大的国际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规模宏大,中国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等新成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向其投入巨额资金,欧盟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对此表示“严重关切”。

“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寻求主导或取代现有的发展计划。相反,该倡议寻求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但西方为何态度消极?一方面,这是由于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提出的任何倡议都持有固有的怀疑态度。另一方面,随着该倡议覆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其在整个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支持不断增加,西方国家担心自己长期的主导地位正在发生改变。

长期以来,传统的国际发展机构并没有给予发展中国家足够的权力,让其参与全球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并未获得其应得的投票权,也未能扮演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近年来,全球充满不确定性,许多国家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发展项目。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土耳其的“中部走廊”、蒙古的“发展之路”、波兰的“琥珀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就是其中一些典例,但从务实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最为先进。这并不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将主导或取代现有的发展计划。相反,该倡议寻求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2018年中欧班列共出行6363次,出行次数较2017年上涨73%。中欧班列将59个中国城市和15个欧洲国家的49个城市联系起来。货运服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3月开始运作。

但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要完成的工作不仅仅是克服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局限,包括对现有的运输和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和投资,简化海关程序以及促进跨境合作。除了这些“技术”挑战之外,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有矛盾也会威胁该倡议的实施。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思想是“平等协商,互利合作,但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显然与当前国际政治的所谓“主流观点”大相径庭。该倡议提出的新方法可能会颠覆过时的冷战思维,进而改变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本质。地缘政治理论始终通过冲突的方式展开,将世界划分为“我们”和“他们”。持续的贸易战和贸易制裁造成了大规模的不稳定现象,而这种不稳定性恰巧证明了贸易战和贸易制裁本身存在局限。我们需要克服这些局限性。美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对此影响巨大。

“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成为“共同发展,携手前进”这一发展模式的源头。现如今,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已无法回归到单极世界或两极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同发展,携手前进”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将外部地缘政治区或地缘经济区视为危险源头,而会将其看作是局部、区域和全球发展过程中全球生存机制的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还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在经济领域追求利己主义和狂妄自大已是穷途末路,寻求理性的集体主义,正视基于平等、主权和共同发展原则的新型全球化才是大势所趋。中国有能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并确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其中包括:加快现代基础设施的发展,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AI)、信息技术(IT)、材料科学和化学等高科技领域处于领军地位。

同时,中国领导人没有忘记自己的“立根之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巧妙应用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儒家传统视为发展本源,成功采用了其中的一些思想。因此,中国社会能够与时俱进。

中国领导层善于感受历史风向,这无疑有助于中国社会平衡好自由市场与国家监管、历史传统与时下要求等各种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2019年10月,新中国迎来成立70周年。在70年的时间当中,整个中国社会蓬勃发展,从过往的历史和经济发展中汲取了重要经验。得益于此,中国已作好准备,将在多边世界秩序的新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系新浪新闻联合《小康杂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海外学者看中国之俄罗斯篇

       点击浏览“印度篇”:中国式脱贫奇迹:印度从中能够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