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遗忘的味道

当吃得饱早已不是人们担心的问题,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则开始占据了大部分人的心思。

食物的局限性被渐次打破,从地域到品种,从果腹到品味。食物消费的升级蜕变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它既是自我生活改善的需要,也满足社会化的需求,成为一种愿望驱动型消费。

一名大学老师辞去教职,从桂林来到北京凤凰岭山脚下开辟农田,种菜、养鸡、喂猪,在有机农场里追寻食物本真的味道,信誓旦旦要做一个倔强的厨子。

我叫石勇强,今年39岁。我来自桂林,是一个为食物而狂的厨子。因为性格比较倔,所以朋友们都叫我石头。

我妈妈做了55年厨子,从小我就在餐厅长大,每出一道菜,我妈都会让我尝一下,味蕾自那时候就被打开了。现在,我每周都会参加北京的有机农夫市集活动,每次都会吸引很多食客。

我大学读的历史专业,毕业后在桂林理工大学教计算机平面设计。但一颗厨子的心蠢蠢欲动,最终还是选择辞职在桂林开了家私房菜馆。

我的餐厅经营得很好,有很多忠实粉丝。但我却总被一个问题困扰: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物”?为什么我们吃不到小时候那种味道了?

为了解开这个答案,四年前我离开了桂林。边吃边玩一路北上,最终在凤凰岭山脚下的一个有机农场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开始了种菜、养鸡、喂猪的农夫生活,也算是北京最早一批种植有机蔬菜的人。

从身体力行的劳作中,我逐渐感受到大自然是平等的,不打农药虽然会引来许多害虫,但它们并不会把粮食吃完,那些剩下的果实往往才是最原始最健康的。

自然成熟的西红柿,表面有层淡淡的茸毛,用手拂去茸毛,附着在上面的芳香烃就释放出特有的清香。

“歪瓜裂枣”往往味道最纯正,就像黄瓜,很多人爱挑直的,但由于黄瓜成长的时候两边阳光受热不均匀,自然形态是弯曲的才对。

依托这个有机农场,我和朋友开了家有机餐厅,专做私厨,叫“石头食堂”。每次吃饭前得提前三天预定,我需要提前跟农场进行食材对接。

餐厅不能点菜,也没有固定菜单和菜式。农场送来什么应季的东西,我就根据这些来做。

对于我而言,要做出美味的饭菜,就一定要有好的食材。下田种地之后,我对食材生长的时节尤为敏感。

以前,我一年四季都想用西红柿做菜。但是真正做过农业种过地之后,我会知道,食在当地,食在当季更加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许多小动物打成了一片,它们让我更加感激大自然的赠予。

我经常和很多对美味有共同追求的朋友聚会,大家一起来商量如何做出更新鲜更原始的味道。

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桂林米粉店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自己平时最爱吃的也是桂林米粉。几个月前,我在网上发起了一项众筹,一天时间就筹集到了十几万元。

我把米粉店选在了三里屯,不久之后将与大家见面,这都归功于那些一直支持和关注我的朋友,我很感激。我和姐姐、妈妈在北京一起做桂林米粉,由于新店还在装修当中,目前只能提供外送服务。

我认为米粉好吃的关键在于卤汁的熬制,用猪骨、牛骨、老母鸡先熬制24小时。熬出奶白色的高汤,加入约30味天然香料,再熬制24小时,最后再添豆腐乳和冰糖调味。只有时间和原料的积累才能熬出一锅味道浓郁的高汤。

我相信只要用心做的食物,食客们会感受到,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敬请期待 “格物”视频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