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布局智能化 竞逐新产业——在生产一线感受“新”潮涌动

新华社

关注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经济参考报》6月24日刊发文章《布局智能化 竞逐新产业——在生产一线感受“新”潮涌动》。文章称,时至年中,各地追“新”逐“智”,新质生产力发展热潮涌动。记者近日深入四川、山东、天津等多地企业园区,在一线感受企业抢新机、谋转型的干劲与蓬勃生机。

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厂房里,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紧盯电脑,记录着氢燃料电池性能试验参数。这块不到两立方米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可为数十吨的重型氢能汽车、甚至百吨轨道列车运行提供动力之源。

“与家庭乘用车所使用的小功率发动机不同,我们将创新目光聚焦在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上,目前国内70%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氢动力系统都出自荣创新能。”公司董事长陈维荣告诉记者,企业研发的产品已在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动车、国内首列氢能铰接轻轨车等重大轨道交通车型上应用,面向海上拖轮、水运船舶用的更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这是成都全力竞速“氢”赛道、布局新产业的缩影。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一批氢能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三年成都将聚焦建设“绿氢之都”,推动氢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在天津,新兴产业同样在聚能起势。据了解,天津科创高地天开园新增注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1700余家,园区拥有各类基金规模达到63亿元,多个企业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

记者日前来到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商业化生产基地,生产部门负责人彭育忠捧出了一只精巧的特制不锈钢盒。盒内放置着的白血病治疗领域CAR-T药物样剂虽小,却是企业创新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直以来,国内CAR-T药物数量稀少,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国外产品价格又居高不下,令不少患者难以负担。”彭育忠说,落户天津后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企业减轻了“后顾之忧”,企业研发生产不断提速,与多个国家一流院所深度合作,推动国产CAR-T药物产品正式获批上市。企业未来将向更多适应证领域发起挑战,推动更多优质细胞治疗产品进入临床阶段,争取早日上市。

推进布局前沿技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正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

“各地也积极挖掘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化环境,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互促互进,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点。”赛迪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李艺铭说。

构筑产业未来新优势的同时,不少传统企业正加装“高端”“智能”“绿色”引擎,孵化新技术、增添新活力。

作为一家从事焊接设备、切割设备的制造企业,眼下山东水泊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将研发重点转向智能生产线和解决方案上,加快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及焊接机器人的创新步伐。

“整条智能化生产线的打造,为不少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技术部部长邓祥祥介绍,例如针对人工焊接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公司为相关企业提供的“集装箱焊接生产线”可以实现单班生产集装箱50台,每台集装箱生产时间仅需6分钟至8分钟。

公司技术负责人申伟说,转型让企业找到了一条新赛道,随着当前各地不少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旺盛,公司订单持续增长,发展从“单轮驱动”变成“两翼齐飞”。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纷纷明确细化措施,助推企业在数实融合中做大做强。四川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每年布局数字关键技术项目300余项;辽宁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近90个,推动业务、数据、设备加快“上云”;江西计划3年统筹30亿元,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

专家表示,从企业和地方的发展势头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景广阔,但在谋“新”的同时,更要看重“质”。李艺铭建议,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前沿技术商业化落地过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容错。地方也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差异化、精准化谋篇产业发展,丰富政策工具箱、创新发展路径,形成错落有致、互嵌互补的整体格局。(记者郭倩 刘惟真 邵鲁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