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谢一青: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新浪新闻

关注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谢一青,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者按:“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这番深刻的话语,道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推出系列述评,深入阐释为何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为什么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欢迎各国工商界朋友们继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

诚然,近年跨国企业对华投资有些顾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缘政治风险攀升,美国不仅致力于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还出台了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二是随着中国国内发展阶段的变化,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找新的比较优势,进行梯度转移。三是部分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如印度等,均推出大力度优惠政策,加剧了国际招商引资竞争。

但是,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中国市场不仅具备新兴市场国家高速发展的投资潜力,同时也拥有发达经济体高质量发展的投资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中国的排名已从去年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而在未来三年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新兴市场排名中,中国更是位列25个国家之首。

总的看,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最为向往的市场之一。国际投资界也普遍认为,中国不可替代,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外资进入,深化互利合作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潜能和消费趋势,都对跨国企业形成巨大吸引力。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这一数字仍在逐年稳定攀升。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不仅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为它们带来了丰富的合作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局面已逐步被打破,新型消费模式如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以及体验类消费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传统消费也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在此背景下,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迎来了全新的契机。通过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趋势,跨国企业可以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并赢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相应地,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消费潜能同样能够被跨国企业有效激发。一方面,跨国企业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品服务,不断向市场推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和服务,进而催生新的消费需求。这些新颖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更在无形中点燃了他们的购买热情。另一方面,外资的涌入也深化了对消费市场差异性的挖掘,细分了消费需求。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强大力量,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合作,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跨国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进一步吸引其来华投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如何保持自身的韧性和竞争优势,是跨国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完整产业体系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不仅囊括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其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更让其他国家难以比拟。凭借“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效率上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因此,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进行投资生产能够最大程度地享受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从而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降低生产价值链被打断的风险,进一步增强全球价值链的韧性,为跨国企业在全球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新一轮外资涌入中国的趋势愈发明显。

跨国企业的进驻,不仅是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更是为了与中国本土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跨国企业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绿色转型升级,还助力了新兴产业产业链的培育和壮大。同时,跨国企业在布局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也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与跨国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日益完善,在华耕耘的跨国企业也将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一条共赢的道路。

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配置全球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在华营商环境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共同驱动下,中国的制度型开放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作为一种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它不仅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多个层面深化了对外开放,还通过高水平经贸协议谈判,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这一战略举措使得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国际经贸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自贸区的深化改革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加大制度型开放的压力测试力度,自贸区努力对标全球高标准经贸新规则,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在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的基础上,自贸区试点逐步取消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

优化营商环境则是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一个优质、稳定、公平的商业环境是跨国企业和投资者所期待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将流入中国,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中国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高水平开放的一系列举措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地和配置中心,不仅有助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重新定位和布局,更强烈吸引着众多跨国企业来华设立总部或亚太总部。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桥梁作用,受到中方的重视和欢迎。这些企业通过“在中国、为世界”的战略定位,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还加快培育了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新动能。在贸易领域,它们拓展了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等多元化路径;在投资方面,它们不仅增强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信心,还助力中国跨国企业走向全球舞台。

总之,跨国企业进入并扎根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和贸易领域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乃至多赢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国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作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加,跨国企业也将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未来的中国无可替代,下一个“中国”,必然还是中国!(审核:李小华、戚易斌、卫芸辉)

【责任编辑:卫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