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守”艺人|字花祥:织草成衣 一梭一梭中传承手工技艺

新浪新闻

关注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居住着一群被称为“白依人”的彝族支系。在白依人的生活里,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火草衣制作技艺。

鹤庆白依人有着浓厚的火草衣情结,喜事和丧事,人人都要穿火草衣。制作火草布的原料——火草,是当地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在中药材中被称为“牛耳朵火草”。据史料记载,穿火草衣的民族众多,包括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火草布的使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制作火草衣是一项繁杂耗时的“工程”,一般要经过收麻、绩麻、纺麻、捯线、煮线、洗线、染线、绕线团、布线、穿线、纺织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白依人有歌谣“8天采得5两草”“一天纺得小半米”,真实反映了制作火草衣的艰辛过程。

火草衣的款式有3种,分别叫“匹亚抓”“匹亚都”和“匹亚波”(彝语音)。“匹亚抓”像长袍,竖领,从左领向右肋斜襟,需系腰带,腰带以下的部分形成前摆和后摆两块,长度及踝,这个款式庄重严肃。“匹亚都”是火草衣褂子,穿着较为方便,对襟,无扣。“匹亚波”是孝衣,送葬时披,款式跟生活装相似,只披不穿,不系腰带,衣领为黑色,后背上还缝有一块五寸见方的黑布,但这一块方黑布只缝合上、下、左三方,右边不缝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火草衣经过改良,出现了混纺火草衣,但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火草布织造技艺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字花祥仍然坚守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传统的火草衣虽然耐久性稍差,但它们是白依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印记。

每年的七八月份,字花祥的心里都记挂着山上的那一株株火草。因为正值农忙,字花祥一般会先把采来的火草绒毛团小心地收藏起来,等十一二月份农闲时开始织火草布。

字花祥说:“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帮母亲绕线,十七八岁便学会织火草布。”在白依人的家庭里,母亲是多方面的能手,劳作、烹煮、打扫、纺织、缝补、裁衣,但不管她们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来制作火草衣。

学习织火草布的过程不仅辛苦,而且枯燥乏味,缝制一件完整的火草衣,可能需要翻山越岭,跑遍几个山头去采集火草叶,也有可能需要好几年的积攒,才足够为一家人添置新的火草衣。

一件火草衣是否结实耐穿,取决于麻线的牢实程度,为了让线头接口牢实顺畅,晾晒半日后的火草线,要在纺轮上重新进行加捻和梳理。棉线的颜色深浅,将直接影响火草布的色彩搭配。染棉线是整个火草布纺织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个环节,将一种名叫“夏西咘”(彝语音)的植物鲜叶放在石臼内,用杵捣碎并取出,兑水调和后,把捆扎好的棉线团放入其中浸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字花祥要去自家秧田里挖些泥巴回来。要想棉线迅速显色,秧田里的这些泥巴功不可没,只需用水稍加稀释、拌匀,再把浸泡在汁液中的棉线团捞出放入泥水中再次浸泡即可。这种纯天然染料染好的棉线,经过晾干、漂洗和再次晾干之后,变得厚重柔软,可以和火草线一起纺织。

织布机上的综(zèng)、筘(kòu)、梭子、踏板在字花祥纯熟流畅的动作中有规律地来回穿梭、交织。麻线作经线,染制好的火草线作纬线,如此循环往复,便编织出白依人的一方天地。织布时,左右踏板全由一只脚来控制,织布的疏密以及精细程度,也全凭织者的心意来决定。就像字花祥说的,织布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织布人的站姿,手脚也要配合好,线不能拉得太紧,也不能拉得太松,这样织出来的布才会平整。

这一草一木、一针一线的技艺,是白依人祖祖辈辈的精神财富,对于白依人而言,不论岁月如何变迁,火草布永远是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民族印记。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统筹:唐莉娜 李怡

策划:许茹芸

资料来源: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大理守艺人》

文案整理:杨翠红 许茹芸

编审:李怡 刘宝琦 邓茜

海报设计:罗双美 张艳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