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后再唱《亚洲雄风》,韦唯说新一代听众依然满怀激情丨独家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歌手韦唯与刘欢在开幕式现场演唱了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这首由著名词作家张藜与作曲家徐沛东联手打造的慷慨激昂的歌曲,从此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转眼到今年的杭州亚运会,已经过了33年,但当韦唯再次唱响这首歌时,依旧振奋人心。韦唯很感谢歌迷的认可,她说自己在33年前唱《亚洲雄风》时,并没有意识到它有多么重要,但现在觉得这首歌影响力这么大、这么久远,是一件非常感动的事情,她感谢大家对她声音的喜爱和认可,她也希望以后能做更多新的尝试,让观众有更多机会听到她的新作品。
作为中国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韦唯曾演唱过《亚洲雄风》《生命的放飞》《爱我中华》《相亲相爱》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体育赛事歌曲。她记得1990年即将举办亚运会前夕,曾有一个公开的歌曲征集活动,每个城市都要提交作品,参加投稿的歌曲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由听众投票,投票最高的成为亚运会宣传曲:“当时徐沛东想参加征集活动。而他写这首歌还有个契机,是在某天晚上睡觉做梦,梦到了这段旋律,半夜醒了赶紧把旋律记下来,和作词家张藜一拍即合迅速写出了这首歌。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当天下午三点钟就录音。我纳闷‘调也没定,歌也没听,能适合我吗?’徐沛东老师告诉我‘就是照着你写的’。他那会儿想给我跟刘欢写首歌,能让我俩声音合在一起,所以我当时抱着帮忙的心态去录的。录音非常顺利,进棚的时候徐沛东把我和刘欢的唱段都分配好了,怎么唱怎么合,结构弄得非常清楚,我的那部分大概半个小时就录完了,然后刘欢再录,我俩再合。这歌投稿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当日得票最高的歌曲,最后成了北京亚运会的宣传曲。”
独家对话
韦唯:无论哪一代人,再听《亚洲雄风》依然满怀激情
新京报:新工体亮相和北京文化论坛晚会上,你都再唱了《亚洲雄风》,每一次重唱都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韦唯:每次重唱都非常开心,因为大家很喜欢听我唱这首歌,不仅是要在舞台上唱,很多人都希望听到我清唱(笑)。无论是在新工体亮相,还是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再唱这首歌,我都有很深的自豪感。距离首唱这首歌已经过去33年了,33年来,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为咱们国家的快速发展感到自豪。
新京报:再次唱起《亚洲雄风》,这首歌有什么新改编吗?
韦唯:这首歌曲改编过三次,一是偏流行乐的,一是偏舞曲的,第三次改编是北京文化论坛,在原版伴奏基础上加了节奏,就更加流行化了一点。这次的改编和演唱也得到本首歌曲的作曲徐沛东老师的认可,他听了非常开心满意。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演唱,用的是原版伴奏,是想在亚运会来临之际原汁原味地、不忘初心地再唱一遍。
新京报:你对自己的演唱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歌曲表现上会做哪些准备?
韦唯:一般情况下,我唱歌前会少说话,尽量让自己保持安静。其实,日常生活中自律也很重要,最好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不吃冷饮,因为我担心这样会有不良反应影响嗓子。
新京报:平时会不断练习吗?
韦唯:平时我想唱的时候,会自己弹着琴练一练。
新京报:你希望通过每次对这首歌的演唱,给观众带来什么?
韦唯:我觉得我就像个传声筒,用音乐传递出心中的呐喊和力量感。希望最终所有的这些情绪都能变成正面的呐喊,化成一种正能量的情绪,真诚的、友善的、团结的。
新京报:这首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韦唯:以前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听众跟我说这首歌特别激励人,我当时不懂,一直以为是大家出于礼貌才这么说的。但33年后,当我再唱这歌时,听众已经换了一代人,但大家说听这歌依然是满怀激情的感觉。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些经历:我在外国有一个朋友是跑马拉松的,有一次参加马拉松,跑到最后30分钟时跑不动了,突然想起《亚洲雄风》这首歌,靠着这首歌给予的精神力量,硬是坚持下来了;还有一次经历是三位不同国家的元首一起用中文唱“我们亚洲……”当时我也在场,触动很大,原来这首歌的影响力是跨越种族、跨越山海、跨越一切的,但每一种影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能带给人力量的,这也让我非常感动。
新京报:这次重现,很多网友都说“老一代歌手的业务能力真强”,对此你有什么回应?
韦唯:这是时代的需要。那个时代专业才有话语权,音乐专家把控市场,他们当时更支持民族唱法的音乐,因为普遍认为流行歌曲技术性不高,也可能听众觉得流行歌不亢奋,所以流行歌当时没什么地位。那时大家都是在不断突破,都是在“比本事”,用现代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太卷了”,并且是自己突破自己,我们那会儿追求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容易产出精神共鸣的作品。
我一直想唱流行歌,也想让流行歌进入主流市场,所以当我和郭峰合作的《恋寻》出来的时候,在音乐圈是很震撼的事,这首歌超过两个八度的跨度,演唱技术上是有不小的难度的,也跟大家认为的流行音乐是两回事。但这首歌取得的成绩是很好的,在国内第一次有流行歌打进了主流市场,在国际上也拿到了金奖。我们算是开创的一代,要生存下来必须得有实力。我也一直坚信做自己喜欢的事,功底打好,就一定能做好的。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