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医学生返乡抗疫,“第一次直面生死”
这个寒假,19岁的医学生刘玉洁第一次在医院近距离直面生死。
“谢谢大家,让一让,让一让。”从二层CT室出来后,刘玉洁和病人家属焦急地推着病床前往重症监护室。床上躺着一位80多岁、新冠病毒感染和肺部基础病叠加的老人,戴着吸氧机,近乎失去意识。就在前一天,刘玉洁还给老人做了“四测”,老人病情稳定。
老人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后,门外的家属们沉默不语,刘玉洁的大脑也一片空白。她看得出,家属们已经在做最坏的准备了,而自己安慰的话也哽在了心里,“我还没办法接受,说不出话,就跟哑了似的。”
没时间多想,刘玉洁需要立刻再赶到十层普通病房,还有三位住院患者需要她陪同做检查。刘玉洁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护志愿者,当天是她上岗的第10天。
去年底,各地相继迎来感染高峰,医疗救治压力愈加严峻。12月中下旬,多地卫健委、医院向社会发出医护志愿者招募令,刘玉洁的家乡扎兰屯市卫健委也在其中。
报名通过后,19岁的刘玉洁于2022年12月31日正式开启了医护志愿服务。她服务的住院病人9成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整个科室患者激增,病床持续添加,10余名医护人员全员高位运转。
刘玉洁觉得,能回家乡支援抗疫,是自己的荣幸,她不怕苦,生怕辜负了信任。“我一直都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只害怕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又没有临床经验,做不好。”
而早在12月初,与刘玉洁同时就读于内蒙古河套学院2021级护理1班,住在同一个寝室的希里、赵丹也报名支援了各自家乡的抗疫工作。
没有犹豫
2022年的寒假,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11月24日晚上,刘玉洁和同学正在上晚自习,突然接到放寒假的通知。她经过查询发现,自己回家的飞机已经停飞、火车停运,在老乡的帮助之下,刘玉洁最终拼到了26日凌晨5点发车的回乡大巴。
历经2000多公里,将近40个小时的路程到家后,刘玉洁根据当地防疫政策,进行了7天的集中隔离和3天的居家隔离。而随着姐姐从外地到家,刘玉洁的隔离时间也被延长。
紧接着,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各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骤增,结束隔离的刘玉洁也“阳”了。“困”在家中的她,每天都关注着家乡的防疫情况,看到医护人员在感染后仍坚守在岗的新闻,刘玉洁的心也被揪了起来,“我当时就想赶紧去帮他们一把”。
12月24日晚,刘玉洁正要准备睡觉,从姐姐那里得知扎兰屯市卫健委正在招募医护志愿者,她想都没想便在报名表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家里人知道后,都非常支持她,觉得这是一件善事,“我爸爸当时就说,只要能被选上,每天开车接送我。”
等通知的时候,刘玉洁也很忐忑,她害怕自己没有竞争力,才读大二,没有临床经验,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12月30日早上,刘玉洁接到了电话,要求次日就来医院报到,“我当时还有点震惊,但是更多的是激动。”放下手机后,刘玉洁赶紧拿出了自己的专业书,重温可能会用到的专业知识。
上岗第一天,刘玉洁就发现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超于她的预期。
被分配于神经内科的她,服务的患者9成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住院病人,整个科室患者激增,病床持续添加,10余名医护人员全员高位运转。“能腾出空间的都腾给了呼吸科,多个科室接收新冠患者,我们科室病区原本只有40个床位,目前加床收治了50余名患者。护士姐姐感染了照样在工作,每个人都疾走如飞,我从进医院大门开始就提着一口气,不敢松懈。”
“扎兰屯发布”微信公众号1月3日也发文称,扎兰屯市人民医院现在每天急诊白天大约有患者250余人,夜间60余人,是平日工作量的5—6倍,急诊科负责人一直带病上岗,坚持在一线工作。
不断学习
扎兰屯早上气温只有零下20摄氏度,父亲兑现了当时的承诺,每天准时开车送刘玉洁去医院。到了医院,换上护士服、戴上帽子口罩、穿戴整齐后,刘玉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7点30分,刘玉洁先是跟随护士进行查房工作,为患者换上洁净的床单被罩,再把需要送去检测的尿标本、痰标本、血标本送往检验科进行检测。
刘玉洁还和另一位志愿者共同负责十层患者的“四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工作。十层共有17间普通病房,每个病房住着四位病人,病人需要每天上下午固定两次“四测”。忙碌起来时,她一个人要承担这些工作,短时间内需要来回在楼道里穿梭多趟,“脚像上了发条,根本停不下来”。
在做“四测”方面,刘玉洁也有了自己的经验。面对年龄偏长的患者,她都格外小心谨慎,生怕碰疼他们。对不太配合的老人,她会蹲下身,耐下地告诉老人“四测”的重要性,一遍遍细心劝说。“住院的病患大多数是老年人,有的还有基础病,气温下降导致疾病加重,又遇到新冠,叠加症状严重,有些比较害怕。对待他们一定要特别有耐心,才能安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
刘玉洁还会陪着轻症和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辅助检测,帮助护士配药,收拾病床。
陪检也是她固定工作中的一项。每个住院病人会定期进行彩超、CT、磁核共振等相关检测,刘玉洁则需要在病人检测前提醒和照顾。“一般就是听着护士姐姐叫我们,等快到他们的时候帮病人拔了针,再推进检测室。”平日里,刘玉洁每天至少会陪1-2位病人进行检测。
由于志愿者的身份,刘玉洁的工作量和真正的医护相比较为简单,“医护人员都特别辛苦,声音沙哑、止不住的咳嗽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们还能休息,他们忙起来甚至没办法回家。”
但刘玉洁也坦言工作比想象中的累,“每天到家就想躺着不想动,心也累,因为要时刻紧绷着。”
刘玉洁在临床实操方面一直不太自信,每次遇到实操的工作,她就会紧张,生怕某个步骤做错。“书上的护理知识在实操时用不上,真正的操作技能还没有掌握。”她知道自己只能在实践中锻炼,把握每一次机会,“护士姐姐们不忙的时候,会教我一些操作,像做心电图、雾化,这些都是这段时间学会的。”
1月6日上午,一位60多岁的患者需要做心电图。在护士的鼓励下,刘玉洁独立完成了操作,她小心翼翼把老人的袖子、裤腿挽起来,把仪器放在身体的对应部位,心里默默回忆着课上老师教的口诀,将不同颜色的夹子分别夹在手腕、脚腕以及胸前相应位置。做完心电图,刘玉洁还给这位奶奶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当我做完以后,特别有成就感”。
在医院里,刘玉洁也提前感受到未来从医需要面对的生死瞬间。
“玉洁,快过来帮忙。”1月11日下午,刘玉洁正在病房进行“四测”工作,便听到了护士在叫她。刘玉洁赶忙将手头的工作转交给其他人,顺着呼叫声奔向病房。
只见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众人包围着,老人已经失去了意识,并戴上了吸氧机。刘玉洁没办法理解,就在前一日体征还正常的老人怎么就突然加重了病情,她强忍着难过,与老人的四位家属一同推着病床进行检查。
他们将病床从十层挪进电梯,坐到一层再换乘前往二层彩超室。电梯里的空间狭小,一旁的人都示意他们先走,“大家看到病床上的患者都会理解,当时还是挺感动的。”
彩超室外,刘玉洁和老人的女儿、外孙们一同等待,“我当时隐约听到,他们已经在做最差的准备了。”
做完检查,大家推着老人前往重病监护室,一路都沉默不语,刘玉洁的大脑也一片空白。看着家属难过的表情,她知道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安慰的话哽在了心里,“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生死”。
一起进步
刘玉洁每天在医院里的所见所闻都会和自己的大学室友希里、赵丹分享,也会探讨一些实操业务。事实上,早在12月初她还在隔离期间,两人就已报名参加过各自家乡的核酸志愿服务。
假期回家隔离期间,希里了解到小区紧缺志愿者后,主动联系了楼栋的网格员。在解除隔离后的第二天,希里一早便来到居委会,分派给她的任务是核酸采样工作。
12月2日早上7点,居民们陆陆续续来到广场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我看到很多人排着队,就开始慌了。”尽管在学校时,希里曾陪好友参加过系里组织的核酸采样培训会,对采样的方式流程有过了解,但真正操作时,还是难免慌张。
刚开始,希里没能把握好节奏,在她还在数10支采样棉签时,下一个居民已经摘了口罩等待检测了。“他们等着我的时候,我就更紧张了,怕他们多等,因为这存在感染风险”,希里说道。
志愿者中只有希里一人有过医学背景,在接班时,大家会围观她的采样流程。“他们发现我的动作和他们的不一样,就会问我这个采样到底应该怎么采。”希里发现,有些人的采样方式并不正规,“有人就是把采样棉签放在嘴里随便划一下就出来,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并不准确。”她边为居民做核酸,边讲解采样方法。希里将棉签伸进扁桃体的两侧,左右分别划三次,再伸进喉咙,“这才是采样的完整做法。”
当晚,小区里出现了新冠感染者,希里接到居委会通知,以后要到单元门口进行核酸检测。她和其他两位志愿者组成一队,负责小区一期广场以南二十栋楼的核酸检测。“一栋楼有三个单元,但是负责核酸检测的只有我们三个。”希里回忆。
次日凌晨5点半,她睁眼看着手机里的室外温度——零下15度。窗外还是漆黑一片,路面上已经结了冰,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后,希里艰难跨出楼道门,“这一步是最困难的,出到室外,风吹来是刺骨的寒冷。”
希里需要先到居委会进行“二次装扮”。防护服的穿戴步骤琐碎,先是戴上头套和口罩,然后穿上一层防护服,再套上鞋套、带上第一幅手套,这只是第一层。志愿者们还需要在防护服外面再穿上一层围裙式的蓝色外套,看到希里够不到后面的带子,志愿者姐姐会主动帮她系好。看着她的头套太大,也细心帮她捆上胶带,“虽然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是我当时还是感到很温暖。”
志愿者们的工作方式变成流动式核酸检测后,希里的身上也多了几个塑料袋。站在单元门口进行核酸检测时,希里在腰上绑上了一个垃圾袋,方便把包装袋子扔进去。同时,腰上也多了一个充电暖宝来御寒,但长时间在室外,她还是全身发冷。
防护面具上的水珠结成了冰碴儿,希里的眼镜上也起了一层雾,但她顾不得这些。
一连几个小时站室外,希里的手脚都麻了,“手没有知觉了,甚至都握不住采样棉签。”回到家后,希里发现手背起了皮,有些地方开始皲裂,“开始的时候没有太在意”。一连几天,希里都觉得手背生疼,等她再次查看后,才发现是起了冻疮。希里没有告诉家人,涂了药膏就睡下了,她笑道,“一忙起来也就顾不上疼了。”
家住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赵丹,也从12月3日开始支援社区的核酸检测录入工作,当天早上6点半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早晨太冷,做核酸的人并不多,真正多起来是从上午10点开始的。”和希里一样,随着人多起来,赵丹也开始紧张。她全神贯注地录入居民信息,提醒居民手机屏幕调亮些,也时刻关注着录入数字。
上午的核酸检测完成后,志愿者们封箱清点。“我们发现扫码成功的人数和做完核酸的人数对不上”,发现错误后,所有志愿者逐个排查。为了防止出现纰漏,居委会设置了名册登记制度,扫码前,居民要先在名字后面打勾,“我们当时就对着名册挨个地找,虽然小区里只有8栋楼,但我们也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出来。”
赵丹心中很是愧疚,“我当时很害怕,但是大家没有责怪我一句。”天气很冷,但是赵丹心里却很暖,之后的工作也很顺利。
随着防疫新政策的发布,核酸检测逐步取消,希里和赵丹也结束了自己的志愿活动。看到刘玉洁如今能在医院做志愿服务,她们感到很羡慕,也都在自己的家乡继续找志愿服务。如今,希里也已经向当地申请前往医院帮忙,准备前往下一个“战场”。
她们约定,今年春暖花开返回学校之时,继续寻找机会做医护志愿者。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刘玉洁、希里、赵丹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