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社会

送别“大墙文学之父”从维熙:他发掘莫言余华等人

北京青年报

关注

原标题:送别“大墙文学之父”从维熙 他挖掘新人莫言余华推起琼瑶热

枫叶飘零、秋雨萧瑟,被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作家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从维熙先生遗体告别式,11月2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亲属好友数百人送从老最后一程。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从老生前将他的代表作《大墙下的红玉兰》手稿捐赠给上海巴金故居,巴金女儿李小林则在从老去世后敬献了花圈,两位老人知己一般的交往,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告别现场:数百亲友瞻仰从老遗容 铁凝王蒙冯骥才敬献花圈

当天上午8时35分许,北青年报记者赶到八宝山殡仪馆 ,看到前来送别从老的亲友手捧菊花及从老生平纪念册,排成3队依次进入告别厅。

告别厅正中,悬挂着“永远缅怀从维熙先生”的横幅,横幅下方是他的巨幅遗像。从老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众亲友在哀乐低回声中,向从老的遗体三鞠躬,期间有亲友瞻仰从老遗容后泣不成声。

告别厅两侧,摆放着铁凝、钱小芊等中国作协领导及王蒙、冯骥才、陈建功、刘恒等文坛大家送来的花圈,另有鲁迅文学院、中华文学基金会、作家出版集团等院团单位送来的花圈。

亲属追忆:他喜欢跟人抬杠 笑容背后是深情

从老遗体告别式结束后,他81岁的姨表弟张玉振老人拄着拐杖,凝望着从老的遗像,久久不愿离去。张玉振告诉北青报记者,表哥从维熙是半年前在医院检查出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无法医治。“他去世前一个星期,我去医院探望他的时候,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跟我寒暄了几句家常。10月28日他昏迷一整天。29日早上7时,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张玉振的印象当中,表哥从维熙极为孝顺老人。年仅3岁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拉扯大。长大成人后,无论文学创作有多忙,从维熙都会抽出身照顾母亲,“我姨母到了晚年脾气不太好,动不动会打我60多岁的表哥,他在一旁迁就着,只是劝老人别动肝火。”

同样,令张玉振比较钦佩的是表哥的硬汉风格。从维熙历经磨难,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认准了的事情必须要去完成。他也很有主见,从不随风倒。在外人看来,从维熙的脾气还有点轴,喜欢跟别人抬杠。张玉振表示,他曾多次就一些社会时事与表哥争论的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

现场,从维熙的孙子从森神情十分哀伤。听闻爷爷病重的消息,他即刻从美国飞回国内,然而爷爷已经永远地合上了眼。他为未见到爷爷最后一面而深感遗憾。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但是直到他读了爷爷的《走向混沌》,才明白爷爷笑容背后的深情,爷爷一生所追求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用幸福的笑容感染全世界。

文坛佳话:巴金挖掘的“大墙文学之父”生前没能看到手稿本出版

细读从维熙的生平履历,他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前先后出版了《七月雨》和《曙光升起的早晨》两本短篇小说集以及反映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南河春晓》。也是在这一时期,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改,被剥夺人身自由20年。平反后,他于1979年重返北京文坛。

他创作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就是描写监狱大墙之内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以此反思特殊历史时期的非正常状态,在严酷的主题中,他展示了生活最底层的人性之美。在此后的自述中他曾记提及,当这部作品的手稿通过临汾火车站旁边的邮局寄出时,他忐忑不安了好些日子,担心这个有点沉的邮包能不能顺利寄达遥远的上海,会否被《收获》杂志社搁置或丢弃。

直到《收获》主编巴金先生看了这篇小说后大为赞赏,作为头条刊发在《收获》杂志上,从维熙才松了一口气,自此也开始了和他仰慕已久的巴金先生的深入交往。正是这部作品引发的文坛轰动,从维熙被誉为“大墙文学之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大墙文学”的开先河者。

就在卧病之前,他委托文坛好友李辉,将自己珍藏至今的《大墙下的红玉兰》手稿捐赠给上海巴金故居,并筹备出版。“目前正在印刷,很遗憾,他生前没能看到这本手稿本的出版。”李辉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丛老的遗体告别式上,记者发现了巴金女儿李小林敬献的花圈。

生前贡献:“三套书”发掘一代文学新人 开启《琼瑶》小说热潮

告别式现场,作家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元告诉北青报记者,从维熙在1980年代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期间,推出了“三套书”,即“当代小说文库”丛书、“文学新星”丛书、“作家参考”丛书。这其中,“文学新星”丛书所收录的作家作品,都是当年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的第一本书,包括阿城的《棋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甘铁生的《都市的眼睛》,池莉的《烦恼人生》,陈染的《纸片儿》,刘震云的《塔埔》,残雪的《天堂里的对话》,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格非的《迷舟》等等,这些作家现在都已是文坛大家。

“这套书也因此被誉为‘发掘一代文学新人的伯乐’,从维熙正是这些佳作出版的推动者。从老也是从年轻作家过来的,他非常知道当时的年轻人渴望出作品,当时的读者渴望读文学,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元如此评价道。

另外,从维熙在任期间,还开启海峡两岸文学交流先河,与台湾作家琼瑶签约,出版了琼瑶全集小说,在内地市场上销售一空。“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作家出版社正在转型成为自收自支的出版公司,需要走市场化的路子来养活自己。而琼瑶系列言情小说通俗易懂,特别符合普通大众的胃口。为此,从总捕捉到这一商机,大胆尝试,为作家出版社赚了很多钱。”王元回忆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