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故事之五十五|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形拳
传承人简应球带着弟子练习龙形拳
龙形拳是一种独特的本土拳种, 因“动如神龙,静如处子”而得名,在珠三角颇有影响。目前龙形拳还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莞城可声堂龙形拳简应球、塘厦龙形拳林效明。在传承龙形拳上,他们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同样执着的热爱和传承责任。
龙形拳由广东惠州人林耀桂自创,是一种将林氏宗拳和少林拳术等融为一体的中国武术。林耀桂1874年出生于武术世家,1929年,因打败了俄国重量级世界拳王,受到当时人称“南天王”的陈济棠赏识,到黄埔军校第四集团军卫士营任武术教练。陈济棠见林耀桂拳法,动如神龙,静如处子,得知是自创还没有取名字,便提议取名为“龙形拳”。从此龙形拳随着林耀桂名噪天下,并传到广东各地。
1937年,林耀桂在清溪林氏宗亲力邀下来到莲湖开馆,并将两名得力徒弟留在了莲湖,培养了林多寿等第二代传人。1981年18岁的林效明开始跟林多寿师父学拳,成为塘厦龙形拳第三代传人。
而莞城可声堂龙形拳代表性传承人简应球的师父叶可声,当年就是林耀桂在黄埔军校时助教和徒弟。新中国成立后,叶可声回到东莞莞城和东城一带传授龙形拳,可声堂龙形拳成为东莞龙形拳的另一脉。
“龙形拳自创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共有264种不同的招数,其中龙形桥摩功最为精湛,招数还可以配合刀、枪、棍、长矛、盾等十八般兵器。” 说起龙形拳,林效明语气中有满满的自豪。
1980年简应球拜叶可声为师,那时他才十八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说起学武的初衷,简应球有着英雄情结,希望以后碰到坏人时,能锄强扶弱、匡扶正义。说起了拜师那天,简应球回忆说,师父一见面就强调学武先学德,要遵守“克己让人,存心守道”的门规,并首先教授习武者的礼仪,随后才让学习扎马步和“吞吐”。
林效明则是为了自保。他2岁丧父,家庭贫困,常受欺负,通过习武自保成了他的心愿。“自从我开始习武,就再也没人欺负我,也没有欺负过别人。”林效明说,自己心软,想起自己被欺负时的心情,换位思考一下,就下不了手。
习武是青年时期林效明最大的娱乐,每次上课他都比师父来得早,学得很用功。那时学习条件有限,他白天要干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和师兄弟们聚在一起练习个把钟,常常几十人围着一个小灯泡,昏沉沉的连对方的脸都看不清。
林耀桂是龙形拳创始人,其弟子叶可声也是一代宗师
简应球的学武过程则是“日久生情”。开始时,一下来就是十几天,师父只教扎马步和“吞吐”,其中的枯燥和疲惫不仅让简应球有些吃不消,甚至一度怀疑师父是不是真的要教他真功夫。简应球说,龙形拳讲究练气息,对吞劲和吐劲要求很高。移动马步与吞吐功要一起练习,吞吐时要含胸收腹,先深深吸一口气保护五脏六腑,再反复向下左右旋转下沉,徐徐吐气,如此反复。“力从筋骨起,劲在腰腿间,不练气,就如一潭死水没有用的,只有将移动马步与吞吐连贯起来,才有效果,也能养生。”简应球说,他自己蛮勤快,除了干活外,一有空都会练习,睡前或下雨天,就在脑海里想一想动作要领,经过五六年的咬牙坚持,才知道练气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3
林效明跟师父学了5年,后来为了生活漂泊到香港打工、做生意,但坚持每天练拳。因为生意上的失意,林效明才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觉得只有武术才是他最终的出路。
2010年,塘厦莲湖社区要成立龙形堂体育会,并设立龙形拳培训基地,师父来电让他回来帮助教学。于是林效明义无反顾地辞掉香港的工作回来。“我对物质要求不高,生活简简单单过得去就行。”林效明笑着说,只要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套拳,教给更多人就够了。
回莞20年来,林效明虽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龙形拳爱好者,并在各大武术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龙形拳传承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让他颇为担忧。为此,他一方面积极带队到各地参加演出、比赛、义务教学,扩大龙形拳的影响;另一方面顶着压力,打破了龙形拳“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仅收女学生和外姓学生,甚至还招收社区、镇外的学生。用他的话说,“只要你想学,不管你是什么人,我都愿意免费教。”
此外,林效明还找了画师,将自己打拳的套路画下,并记录下祖师爷遗传下来的心法、药方,编纂成两本拳谱,加上龙形拳创始人林耀桂留下的一本,共三本,他希望能将这些“秘笈”与世人共享。
简应球的故事跟林效明差不多,拜师学武的年纪,跟师父学武的时间、经历,进入社会后的辗转,以及最后的回归、回归时间都很类似。2011年,简应球在东城开办了东龙武术俱乐部,正式公开授课,专心传播龙形拳了。2015年成为龙形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以人民公园内的龙形拳培训基地为阵地公益推广龙形拳。
弟子在练习龙形拳中的棍术
简应球解释说,作为龙形拳的传承人,他有使命让龙形拳能发扬光大。他一方面配合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镇街文化部门做推广,让龙形拳进校园,推动龙形拳在本土传播,推动传统武术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则努力借鉴跆拳道等在国际上传播比较成熟的拳种,着手制定龙形拳的段位标准,为龙形拳未来进入大型体育赛事做基础准备。
近几年来,随着东莞非遗进校园、东莞非遗墟市、城际非遗联盟等品牌的推广,东莞非遗日益走进市民生活,在许多文化活动,校园课堂上,总能看见林效明和简应球的身影,依旧不遗余力为传播龙形拳鼓与呼。
文/记者 沈汉炎
摄/记者 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