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女医生不堪压力自杀:难道死才算得到惩戒?
原标题:[思客]女医生不堪舆论压力自杀,难道死亡才算得到了“惩戒”?
8月20日,四川的安医生和丈夫去游泳。泳池里两个13岁男生可能冒犯了安医生,安医生让他们道歉,男生拒绝并朝其吐口水,安医生老公就冲过去将男生往水里按。之后,男生的家属打了安医生,双方最后报警。安医生老公当场给孩子道歉,但第二天对方闹到夫妻俩的单位去,还让领导开除安医生。安医生情绪变得很差,25日,不堪压力的她选择了自杀,最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从泳池起冲突,到浴室纠纷,再到单位闹事,直至女医生不堪压力自杀身亡,从一个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民间摩擦,到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在每个环节所欲求的“正义”和“道理”,最终如一片片雪花一般,由小小的震动演变成“雪崩”。
事件的法律责任分析并非难事,浴室纠纷的调解实则是一个节点的终结,若“熊家长”到医院闹事没有扰乱医院秩序、没有恶意诽谤中伤辱骂、没有造谣生事的话,那基于情节和因果关系,“熊家长”就不应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更遑论刑事责任,但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他们可以自愿给予一定的补偿。倘若存在相关情节的话,那就要视情节轻重由“熊家长”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但民间朴素的正义观往往无法接受法律这种简单的判断结果,在很多人看来,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才是正义,“有人死亡”那必然要有人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似乎要达到与另一方结果相当,才能算是实现了“惩戒”。换而言之,我们更擅长将结果放在内心的天平上进行称重,哪边“更惨”、哪边“更划不来”,我们就将天平无限倾向于这一方,一直到两边差不多“惨”才能平息了事。
于是,当一方将孩子按到水里的时候,我们更乐意相信“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着小孩打”这种标题并呼吁大家一起来审判这个成年人;而当女医生不堪重压而自杀的时候,我们又想抓着“熊家长”来论个是非对错……事还是那件事,人还是那几个人,为何却发生迥异的判断?
原因在于,我们容易简单的以结果为判断依据,以“更惨”论“正义”,恰恰忘记了去寻找原因、寻找真相,将所有的元素糅合进行一个客观而公正的判断;我们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坐上舆论的审判椅,却忘了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盲目转发和评论中,曾充斥着一份份将医生推上自杀的恶。
充满着情绪偏见的标题总比全面理性的劝导更容易传播,正如惨烈结局所引发的愤怒更容易积攒,民众的心理审判预期、营销号的哗众取宠倾向,将这种情绪偏见和积攒的怒气,演变成了雪山崩塌的源动力和驱动力。本来可以及时制止、及时劝导的事件,最终在“吃亏”、“划不来”的怂恿及对当事人的恶意攻击下滑向深渊。
舆论之下,我们更该杜绝“雪花之恶”。而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求营销号及媒介要有更多的职业操守之外,我们在逞口舌之快前,不妨自问是否又一次的沾染了网络暴力的雪花之恶?而当这种偏激的雪球滚动起来的时候,官方媒介不妨要释放出更多的理性声音,披露更多的真相、进行更多的引导、释放更多的平和与善意,倘若这些环节有其一的话,新闻中的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