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带血的滴滴”还能走多远?
来源:津云
原标题:[津云观察]“带血的滴滴”还能走多远?
津云新闻记者 高欣然 田娜
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位20岁女乘客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滴滴发表声明,将从8月27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并继续整改升级客服体系,加大客服团队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加速梳理优化投诉分级、工单流转等机制。另外,开除直接责任人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客服副总裁黄金红。
深圳市交委责令滴滴平台于9月底前完成4项全面整改工作。首先,即日起坚决清理平台内不合规的车辆、人员,禁止平台向未取得许可的车辆及人员派单;同时,立即停止在深圳的顺风车业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经营顺风车业务;另外,要堵塞安全管理漏洞,重视与完善投诉处理工作,彻底解决平台上时有发生的虚假注册等软件问题,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最后,建立与完善信息员及驾驶员诚信管理制度。
深圳市交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如滴滴公司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市交委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启动对平台的联合惩戒、撤销经营许可证、APP下架、停止互联网服务、停止联网或停机整顿等措施。
“国民软件没有承担起国民责任”
网约车服务的的确确为人们带来了出行便利,滴滴软件提供的叫车服务让很多人方便出行,不需要考虑停车难、打车贵等问题。
经历过之前的网约车大战后,滴滴无疑成为了该领域的龙头。据滴滴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年全年,该平台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不含单车及车主服务)。换种说法,这就相当于全国人民,平均每人使用滴滴打车5次。
上一次,滴滴顺风车出现空姐被害案后,投资人朱啸虎曾在朋友圈说:国民软件没有承担起国民责任。
滴滴作为一家占据着国内近8成网约车市场的公司,平均每天的接单量达到3000万单,称之为国民级的应用是名副其实的。但是,一个又一个的被害人用事实证明,作为国民级软件,70%就上线的产品理念,无法承担起国民级的责任。
从滴滴到嘀嗒,只是自欺欺人?
迫于压力,滴滴已经取消了顺风车业务,但这项危机公关措施对于滴滴而言,真的仅仅是取消一项业务而已吗?
新京报消息称,顺风车业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共享”型的出行消费模式,它对于传统的出租车业务产生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颠覆效应,不仅弥补了传统出租车存在的服务死角,方便了乘客出行,而且拉低了原来由政府规定的铁板一块的车费。未来顺风车业务即便可以重开,也必须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重大修改,不能放任顺风车成为“脱缰的野马”,将乘客置于危险之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靠作为企业的滴滴的一己之力,可能不够,需要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在制度上、技术上作出相应调整。
搜狐科技统计发现乐清事件发生2天后的周一早上,App Store热搜全部是打车软件,美团、首汽、Uber,嘀嗒拼车甚至蹿升100位上到了App Store总榜的第七。一篇名为《从滴滴到嘀嗒,你们自欺欺人的样子真有趣》的文章中称滴滴关停顺风车的举动以及网络上各路自媒体人自认为关停是最好解决方式的思路为“自欺欺人”。
滴滴的自欺欺人:为了规模和营收,风险可控就没有问题;认为风险可控就可以继续发展业务;认为网约车是高端局并不会有安全隐患;关停滴滴顺风车业务是最正确的选择。
自媒体人自欺欺人:认为关闭滴滴顺风车是最好的选择;认为没有滴滴就不会有犯罪;认为滴滴助长了侵害。
用户自欺欺人:卸载滴滴,安装嘀嗒拼车、美团打车;认为其他未爆发危机的品牌一定比滴滴好。
事实上,顺风车的安全隐患还需要长期、系统的解决方式,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培育新的、有力行业竞争企业,规范网约车行业是重要方向。
滴滴未来还能如何走下去?
按照滴滴官方的解释和定义,顺风车应该是上班族在上班和下班的路程上,顺路捎带同行者,然后同行者来分担一定的油费,达到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目的,车主并非职业司机,只是上下班顺路为之。与专车、快车和出租车相比,滴滴顺风车的价格最为便宜。滴滴顺风车在产品特征上,也更加突出“社交”概念,目的在于通过加深用户交流,提高运用的频次。顺风车乘客和车主,需要在快车的基础上,完善个人信息。
但如果只靠业余车主顺路带客,很难撑起顺风车的流量。因此有很多以盈利为目的专职顺风车司机出现,这大幅扩张了滴滴的车源,也为滴滴贡献了更多订单抽成。不过更重要的是,顺风车服务是滴滴出行的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此为基础,滴滴正在辐射金融、餐饮等生活服务的各个方面。
据悉,滴滴原本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上市,已初步决定落户中国香港,并考虑不同上市架构,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权形式上市。预计滴滴上市时市值或达到700亿-800亿美元。
今年4月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滴滴当时正在和多家投行洽谈IPO事宜,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然而,在这关键时期,这家互联网出行巨头身上,却接连出现了两件顺风车“命案”,或许将拖住其上市的步伐。
作为滴滴老前辈的美国叫车服务巨头Uber也曾面临类似的严峻形势,被恶性事件攻击的无法立身。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过去4年内,全美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因涉嫌性侵乘客,被通缉、逮捕或起诉,其中有31名司机被判有罪。
性侵舆论让Uber倍感压力,在2017年11月,Uber承诺5年拿出500万美元给合作伙伴,用于减少性骚扰和家庭暴力的发生。
今年4月份,Uber发布了“预防性侵”内容的视频。值得注意的是,Uber这个视频的重点并不是知道女性如何防护,反而针对加害者本身——Uber司机,并严格审核Uber司机申请资料,提高申请门槛,并一一规范Uber司机的言行举止。
此外,在一些大城市,Uber还在测试与警方的合作,无需乘客标注自己的地址,Uber软件会自动将GPS定位、乘客信息以及车辆信息实时分享到警方调度员。
在日本,网约车市场并没有形成寡头,甚至难以发展。除了司机资格审核严格外,各大出租车公司都有各自的叫车平台,司机的车辆基本来自于各大出租公司,与典型的B2C模式异曲同工。在国内,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皆属此列。而滴滴、Uber则是撮合平台,车辆、司机均来自第三方,没有其所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