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评红芯浏览器事件:科技创新别搞概念炒作
原标题:红芯致歉:科技创新别搞概念炒作
■ 社论
别用不实的概念炒作,损害了“自主创新”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号称“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的红芯浏览器被扒皮事件,成了这两天网上的热点。8月17日,红芯方面发了致歉信,承认“在融资宣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并表示“公司在宣传中应该更加强调具体功能和客户价值,而不应特别强调国产自主。”
先是号称“全球独创”,标榜打破美国垄断,之后顺利融资融到C轮,在被专业人士扒了个底朝天、遭到网民群嘲后,负责人仍回应“并非抄袭,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创新”……如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终于在红芯方面的道歉中得到了初步交代。饶是如此,该事件留下的警示意义仍需要被梳理和汲取。
由于浏览器的开发架构极其庞大,基础软件的创新也很难短时间内平地起高楼,套用内核在浏览器行业很常见,在严格遵守开源协议的前提下对其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创新,无可厚非。但明明套用的是Chrome的内核,却偏要自称做成了“世界第五颗浏览器内核”,并借此博眼球、“钓”融资,这已不只是夸大其词,还是自说自话的概念炒作。
言过其实,也就难免“掩”过其实。该事件中,说红芯“只是谷歌浏览器换了层皮”,并不科学,很多业内专家也指出,红芯云适配和加密数据传输等方面确实有其独到的技术创新。但轻易大放卫星,固然能在资本市场落得好处,却也难免要“还”。
无论是舆论将其视作“汉芯事件”翻版,还是红芯方面以“不是要骗什么国家资金”回避“内核独创”质疑的降维回应遭奚落,其两名创始人学历和经历都被扒出虚报,都算是为其炒作“埋单”。这还是明面上的,其商业信誉的暴跌,更是隐性的代价。
毋庸置疑,用概念炒作而非凭真正的核心技术创新,将产品包装成“国产浏览器之光”,迎合了部分人对民族科技振兴的急切心理——过去很长时间,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都只能寄生于产业链下游,扮演代工厂角色。所以,民众对自主创新的确有着情感上的本能式青睐。而少数企业则不惜通过概念包装的方式,对这份家国情怀进行道义绑架。
当年臭名昭著的水变油风波、汉芯造假事件,遵循了同样的逻辑。这些大打国产牌、民族牌的造假行为,未必是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国的产品走出去,而是为了圈钱。
到头来,谎言被戳破,算计遭暴露,只会损害“国产”或“自主创新”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也让授人以知识产权方面的话柄。所以这些年来,国家层面也多番明确反对科研浮夸风。
科技创新就得脚踏实地,少些吹捧。事实上,随着信息渠道日益发达,很多领域的专业壁垒没了,企业宣传造假被识别的概率大大提高。而从红芯风波一边倒的舆论也可看出,经过多次类似骗局的“洗礼”后,公众也产生了免疫,对那些自诩国产之光的造假者,他们不会无度地宽容。靠不实的概念炒作收割市场和资本,只会换来无尽的唾弃。
拒绝概念炒作,应是科技创新的“本分”。拿着伪创新高调宣传,不是“为谁争光”,而是无形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