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社会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 上海教育出版社回应

封面西洋镜

关注

原标题:上海教育出版社回应“姥姥门”:为落实识字教学任务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6月21日晚,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布了《关于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将“外婆”改为“姥姥”的说明 》,说明中称教材中将“‘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

此外媒体引用的对“姥姥”一词使用的答复,上海教育出版社称与语文教材无关,是“2017年对读者来信反映本社《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

据凤凰网、观察网6月20日的报道,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的一个答复,该答复称更改文章是因为“姥姥”是口语,使用口语可以让文章更生活化;此外“外婆”是方言用法,使用”姥姥”有利于上海学生了解语言多样性。

封面新闻(thecover.cn)经调查发现,《打碗碗花》的作者李天芳早在1994年曾就该文创作答读者问,表示为了文章质朴、自然,已经“尽可能采用口语”。

李天芳1941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市。《打碗碗花》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灵感来自李天芳儿时的记忆。1985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称人教社)将该文的部分内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后因版权纠纷问题于1998年删除该文。

根据《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的论述,在西安方言中,外祖母被称为“外婆”或者“奶”。而西安话属于中原关中片,与“姥姥”所属的北京话、东北话都被归在北方方言区。

也就是说,“外婆”和“姥姥”都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亲属称谓。

《打碗碗花》的官司

李天芳是陕西著名女散文家。她1963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揣着一个文学梦前往陕北,成为延安的一个普通中学教师。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山连着山》、《种一片太阳花》、小说《月亮的环形山》等。1982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打碗碗花》发表于1980年《散文》杂志。据李天芳的叙述,她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一朵美丽的小花鸣不平”。

故事叙述了作家儿时独自实验“摘打碗碗花要打破碗”的传说,打破了外婆的迷信,并将此回忆与现实中四人帮以美为丑的行为联系,表达“打碗花不打碗”,”毒草没有毒”,坚持“真正的美,具有不衰的生命,不管你曾经把它称作什么”的想法。

1985年,人教社将该散文的“回忆”部分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导致了一场官司,曾被称为“全国首例教材著作权纠纷案”。这是因为人教社选用李天芳多篇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文,既没征得作者同意,也不署名,又不付酬。

1995年,著作权法颁布5年后,李天芳在西安召开的作品版权登记发布会上,谈及《赶花》、《打碗碗花》等3篇散文被使用在小学课本中,不署名不付酬,她多次给出版社去信也没有结果。

会后,李天芳和人教社经历4年的审判,于1999年8月5日得到二审判决:人教社赔偿李天芳稿费、名誉和经济损失共计6万余元。

1998年春,人教社已将李天芳上述三篇散文作品从其编辑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删去,不再使用。

“我尽可能采用口语”

1994年,李天芳为《新闻爱好者》撰文,透露了她费心力创作《打碗碗花》等散文的一些经历。她表示,她写作有一个原则就是“务必使字里行间响彻真实的声音”。

她说创作《打碗碗花》是有感于“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可能遭人误解,不被认识,甚至长期地蒙冤受屈。”她想表达美的信念,也希望文章自然的透露诗情画意。

“这诗情画意……不靠华美的辞藻,过分的雕琢。因而,我尽可能地采用口语,就象野花小草本身那么质朴、自然。

不知我追求到了没有,但我力争那样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