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社会

长安剑:莫焕晶死刑 法律当给善良以力量

长安剑

关注

原标题:莫焕晶,死刑!法律当给善良以力量!

莫焕晶,死刑!

而这个保姆的人生,早已“终结”于2017年6月22日凌晨4时55分。

那天早上,在通过手机查询“家里突然着火什么原因”“沙发突然着火”等信息后,莫焕晶用打火机点燃了雇主家的书本。迅速蔓延的火势,吞没了沙发、客厅,以及女主人和她三个孩子的生命。

6月4日15时,浙江高院公开宣判莫焕晶放火、盗窃上诉一案,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结果是莫焕晶亲手为自己选择的结局。

如果判决并不令人意外,是什么让我们在距离案发已过去近一年的今天,依然如此关注这起案件?

善良的墓志铭

因为在莫焕晶案里,“善良”曾被赤裸裸地利用,又以一种最为残酷的方式被淘汰。

今天,在百度里搜索莫焕晶三个字,弹出的自动完成信息中就有一条:“莫焕晶为什么纵火”。答案令人不寒而栗。莫焕晶于2016年9月应聘到雇主林生斌、朱小贞家从事保姆工作。在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双方“相处融洽”——小区的保洁人员曾告诉媒体,保姆外出买菜都开着雇主的奔驰车。

雇主林生斌一家给予了莫焕晶充分的信任。莫焕晶曾以老家要买房的理由,向朱小贞借款。朱小贞给了她11.4万。但是,雇主不知道莫焕晶借钱的真正理由,就像他们不知道她的过去。

赌博。在来杭州林生斌家做保姆前,莫焕晶因沉迷赌博签下了巨额债务,她离开东莞的老家是为了躲债。在绍兴、上海从事保姆工作期间,莫焕晶盗窃了雇主家的茅台酒、首饰及其他保姆现金。

信任着莫焕晶的林生斌一家也未能幸免。就在放火前一天的晚上,莫焕晶趁林生斌在外出差的机会,盗走一块男士手表,典当后得款37500元。这一夜,她输光了连同典当款在内的6.3万元,账户里只剩下了八毛五分钱。

开始,急于回本的莫焕晶还有一点能为常人理解的思维:毕竟已经借过一笔钱,再借得有个合适的借口。但接下来的逻辑,只能以恶念形容。一晚的冥思苦想后,她决定利用雇主的善意,采取放火再灭火的方式,博取朱小贞的感激,以便再次开口借钱。

曾为她付以善意与信任的女主人及三个孩子,遇难于三个小时之后。善良成为他们的墓志铭。

莫焕晶也“死”于这一刻,她罪有应得。

我们怎样才不会让善良失望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西方学者看来,利他的善意是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品质,甚至只能以宗教奇迹加以解释。

回翻历史,善良一直是照穿黑暗与蒙昧的光。但是,拥有贯穿人类历史力量的善良,实际上也最是脆弱。一点点欺骗与利益、歪曲与争议就足以熄灭善意之心。到那时,我们虽不愿生活在“各扫自家门前雪”的冰点,但也无法指责饱经沧桑后,“不要多管闲事”的谨慎。

因此,莫焕晶点燃的不只是杭州的公寓,更是整个社会的焦虑。在震惊于这超乎想象罪行的人们中,一个疑问在心底升起:

今天,我们还能负担得起多少善良?

这是一个我们不愿直视却又无从回避的问题。从捐款救助的援手到为孕妇指路的善举,有多少虽不过举手之劳、却给我们以安慰与希望的善良,被误解,被利用,被侵害,被杀戮?我们还能指望善良的光,为我们照亮前路吗?

尽管莫焕晶案发后,消防部门、物业公司等当事方纷纷做出回应,但是,在洞悉这种担忧后,我们知道舆论等待的渴求的,其实是另一种回应。

这种回应来自司法机关,这种回应能够给出足以抚平社会焦虑的回答:法律不会令善良失望。

法律给善良以力量

尽管明了社会的期待,司法机关却不会以心定罪。纵观莫焕晶案审理全程,我们可以感受到程序的严谨与法律的审慎。

在充分保护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一审阶段,各方围绕莫焕晶放火的真实动机及罪名、物业管理、消防救援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质辩,仅第二次庭审就持续了十个半小时。

而在二审阶段,四名消防员、两名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先后出庭作证。庭审于2月7日9时开始,经过不到一小时的休庭后,于当日下午17时20分结束。一、二审判决书,均对本案犯罪构成及是否采纳莫焕晶一方的辩护意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司法机关不靠简单附和去消弭社会的焦虑。相反,正是这种关注舆论但又不为舆论左右,严格依法裁判的精神,才能以法律的理性和冷静,为激愤而混乱的舆论带来安宁。

归根到底,社会之所以信任司法机关的回应,就是因为司法不是舆论的“应声虫”,它的语言只由天平两端的事实与法律组成。而社会之所以相信法律不会令善良失望,就是因为中国的法律一贯褒扬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法律的逻辑,是努力生活着的“常人思维”。它提倡善良,却不强制善意,它宽容失误,却不纵容罪恶。

这并不让我们陌生。社会对法律的信任,本就来源对奠定民族记忆的英雄人物应有尊严的维护,来源于对自作聪明的不当行为旗帜鲜明的制止,来源于对社会崇尚的好人善举义无反顾的支持,更来源于实现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为国民举起法律之盾的承诺。

所以,在莫焕晶案中司法机关对舆论的真正回应是:法律将一如既往用公平正义,给善良以力量。

希望这样的回答,成为朱小贞和她的孩子们墓前不凋的栀子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