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社会

奥数天才“坠落”:脚踏实地地奋斗为何被惋惜?

界面新闻

关注

原标题:奥数天才“坠落”:对成功的刻板印象隐含着怎样的价值观?

5月3日,《人物》杂志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了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文章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满分金牌得主付云皓,意外地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中从学术界销声匿迹,原因是考试挂科没有正常从北大毕业,如今的他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任教。

报道的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伤仲永”的惋惜意味——付云皓昔日辉煌的奥数战绩与他如今“在这所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讲授自己“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似乎对比鲜明,“坠落”之意不言而喻。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报道刷屏之后,付云皓本人很快发表长文质疑记者在报道中呈现的价值观。他认为,学业上有天赋的人从事基础教学工作绝非可耻,他本人也并没有报道中展现的那种心理落差。对他来说,尽自己的力量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小学老师也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方式,而且他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

长久以来,人们对“名校毕业生怎样才算成功”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一旦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与这种共识不一致,就会发出“伤仲永”的感叹。昔有北大学生毕业卖猪肉,今有奥数天才去教二本师范生,皆引发讨论无数。然而,这种话语背后隐藏的把成功与收入或社会地位划等号的价值观值得我们警惕。付云皓的故事更值得反思的,应该是当年塑造付云皓的“专才教育”理念及随之而来的制度优待、迁就和追捧。它们令付云皓获得了天才之名,却也令他在大学期间懵懂轻狂,在失去奥赛光环后无所适从。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脚踏实地地奋斗为何被惋惜?

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中,我们了解到付云皓的天才光环曾经是多么闪亮:他是唯一一个在两届相对困难的国际奥数竞赛(IMO)中夺冠的中国选手。奥数教育权威朱华伟曾认为付云皓是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报道还用数据说明IMO参赛者成年后大多会继续从事数学研究,其中不少人甚至会成为国际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然而在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后,付云皓百般不适,先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然后在数学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中屡屡挂科,最终因为物理补考成绩不及格只能从北大肄业。在记者的笔下,这个曾经的“学术天才”在人生中走向庸碌,成为一名在广州郊外教二本师范生的数学老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他早两届的IMO满分金牌得主恽之玮在耶鲁大学任职,成为几何表示论领域领军人物;曾经与他一起热烈讨论高年级课程的北大同学孙洪宾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前往罗格斯任教、万昕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付云皓与昔日同学之间的差距以及他不敢去参加北大同学会等细节,似乎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天才坠落”后的悲哀。然而付云皓第一时间在知乎上发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一文,讲述了他自己对“天才坠落”的理解。在文章中,他首先质疑了记者立场先行的写作逻辑,称文章的主旨思想是在某一学科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如果不做学术就是失败,因此忽略了许多他在近十个小时的采访中表达的观点。“这篇采访到底是记录我本人,还是记录大家口中的我呢?”

付云皓反对《天才坠落》一文所传递的“学术研究才是上品,普通工作都比较low”的价值观,直言自己虽然在大学期间的确有过颓废消沉的时期,然而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心理落差了,“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让我明白了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因此他坦荡地称自己现在就是“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目标就是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帮助更多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更好的数学教育。他认为记者在文中把教育和学术对立是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歧视,他本人不会因为当了教师就放弃学术研究。另外,他还用一种略带傲娇的幽默语气反驳了报道中关于他学术发展不全面的论点。

腾讯《大家》作者曹东勃在《断言“奥数天才坠落”的人是什么价值观》一文中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社会历史变迁见证了时代精神状况的嬗变,而人们对成功学的痴迷则是其中最明显的一条精神脉络。尽管在2011年前后出现了犬儒主义倾向的“屌丝”文化,近段时间以来又出现了号召看淡一切的“佛系”文化,然而其底色一直是对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无上追求。

在曹东勃看来,付云皓的自白展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情趣、富于创造的真性情汉子,而非天才坠落的郁郁不得志。在他看来,认为某某学科、某某大学就一定要培养某种类型的人,甚至细化到只能去某种类型的行业、某几大公司去工作,是对年轻人人生的限制。跳脱出功利主义思维,人的价值其实是难以比较的,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真实选择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在近两个世纪前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下的青年仍然有启迪意义: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将怨天尤人。”

就付云皓的成长故事而言,一个更加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不是他的个人选择,而是塑造了他的前半生的教育理念。界面新闻评论认为,奥数作为数学领域的专业赛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被过度神化,这直接导致了付云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不正常的制度优待、学校迁就和社会追捧,它们一方面将他培养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奥赛冠军,另一方面也令他在无意识中轻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了无法从北大顺利毕业的局面。

《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为培养专才而忽略通识教育、把组织学科竞赛等同于选拔创新人才的谬误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评论认为,忽视全面发展、片面推崇“专才”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更全面的通识教育、文理并重才是防止“天才坠落”的最有效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