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社会

奥数天才“坠落”?界面:不过是回归社会常态

界面新闻

关注

原标题:评论:“坠落”的奥数天才当教师不过是回归社会常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两天,一篇《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人物报道,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

故事的主角是奥数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付云皓。他曾经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获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在中国国家队三十余年的参赛史上,取得这一成绩的选手只有三个。奥数教育权威朱华伟评价付云皓:“他是中国数学界标志性的人物。”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十几年之后,少年天才应该已经成为“学术明星”,至少也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可是付云皓的实际人生“黯淡”得多,被保送北京大学之后,他因为物理挂科,最终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一番消沉辗转,付云皓如今的身份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助教。

看起来,这很像是一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故事。在那篇报道中,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记者所要传达的这重意味。昔日在奥数领域战无不胜的风光,被戏剧性地拿来和如今的二本师范学校谋生对比。付云皓和他昔日同学之间的差距,以及他不敢去参加同学聚会等细节,无不凸显着一个“坠落”天才的悲哀。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在这篇报道之后,故事的主人公付云皓很快写了一篇长文反驳,讲述“坠落者”本人对于坠落的理解。在他看来,把曾经的奥数冠军,变成奥数竞赛教练、变成普通院校老师看成“坠落”的认知体系,是错误的。一个曾经很成功的“天才”没有继续做出经天纬地的成就,而是平平淡淡生活,也不叫失败。他对于自己如今的职业选择,有高度认同感,认为“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不得不说,如果一定要从所谓“奥数天才坠落”这个故事中汲取什么教训,那么付云皓本人的感悟,更有感染力,也更深刻。其实这些年,我们经常读到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可能是奥数天才,可能是作文天才,可能是大学“天才少天班”的天才,也可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人们热衷于去比对他们毕业后的人生轨迹,一旦发现不那么杰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发出“伤仲永”的感叹。这种认知是粗糙甚至是粗暴的。

如果说过分吹捧天才是一种盲目,那以所谓社会地位或者说物质标准来衡量人生成败,同样是一种盲目。以付云皓的人生来说,他安心投入做好一个二本师范学校的老师,点拨培养更多“靠谱的中小学老师”,其价值难道就比一个名牌大学教授更小吗?把做大学教授当作成功,把做普通院校老师当成“坠落”,价值观绝对是扭曲的。

从付云皓个人成长道路来说,他“挥霍”了奥数冠军带来的发展便利,过于“年少轻狂”,北大期间的沉迷游戏和任性挂科,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错误。但这些挫折,不光天才可能遭遇,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重要的是在挫折和迷茫之后,还能找到能让自己安心的道路,并且脚踏实地走下去。

某种程度说,曾经的成绩越耀眼,挫折中走出来的难度会越大。就此而言,付云皓的迷途知返,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曾经的奥数天才如今不过是回归正常人的身份,非要说什么“坠落”,倒是隐含了值得警惕的不正常价值观。

当然,除了个体命运和选择之外,付云皓的故事倒也还有在更大范围内反思的价值。奥数作为数学领域的专业赛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被过度神化,在付云皓跌宕起伏的前半生里,随处可见不正常的制度优待、学校迁就、社会追捧,这些不正常的因素成就了付云皓的天才之名,也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他大学的“年少轻狂”。奥数本无错,但给奥数赋予太多改变命运的世俗价值,无论对于奥数天才或者奥数本身,都弊多利少。所幸,现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奥数祛魅的呼声越来越多。但愿付云皓的故事,能为推动消解奥数神话再添一分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