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载:橘子洲头再塑青年毛泽东风采

南方日报
原标题:历时四载:橘子洲头再塑青年毛泽东风采
去湖南长沙的人,一定会到橘子洲瞻仰高矗在湘江边的毛泽东半身雕像。
“我的总体构想是做出一个不一般的、不同于以往的青年毛泽东艺术形象。在湘江岸边,橘子洲头,竖立起一个毛泽东雕像,就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样。”7月28日下午,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者黎明做客广东职工大讲堂,与职工代表分享自己历时4年多,创作青年毛泽东雕像的难忘历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互动环节,黎明饱含深情,以地道的长沙方言朗诵《沁园春·长沙》,引来职工代表阵阵掌声。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嘉宾名片
黎明,195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9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99年至2000年赴欧洲游学,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城市艺术委员会委员。
橘子洲为肩半身胸像方案脱颖而出
橘子洲,浮卧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十里,以盛产美桔而得名。受洞庭湖水顶托,奔流的湘江到此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上下游形成片片绿洲,唯橘子洲以其巨大的陆地横亘于宽阔的江水之中。
从小喝湘江水长大的长沙人黎明,儿时便常在橘子洲水域嬉戏玩耍。“橘子洲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平的洲,好像少点什么东西”。
2004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对橘子洲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并在这一拥有重要意义的场所建造一尊巨型青年毛泽东雕像,再现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的英姿,创建橘子洲红色经典的人文历史景观。
为了挑选出最好的创作团队,长沙橘子洲头改造指挥部决定全国邀标,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广州美院和湖南长沙某雕塑单位均有参与。
“2005年7月我正式加入橘子洲头巨型青年毛泽东雕像创作。”黎明介绍,自己是长沙人,对这里有特殊的情感和深入的了解,无论是革命历史、地理位置、文化传承掌握得很清楚,“比如说,湘江跟珠江不同,珠江是东西走向,湘江是南北走向,河东是长沙主城区,河西是岳麓山,是教育区,文化区,所以主席的诗词是‘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925年,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毛泽东故地重游,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写下了壮怀激烈的千古诗篇《沁园春·长沙》。橘子洲头的改造就应该是以这个龙眼,画龙点睛。”
把橘子洲头的改造融入整个历史长河之中,黎明有了以半身雕像创作青年毛泽东的想法,尽管最初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
“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两首歌对我的影响很大,一首是《东方红》,一首是《浏阳河》。创作出一尊雕像,让人们看到地平线上如同太阳般升起的毛泽东,便是我的想法。”黎明的创作思路逐渐成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把整个橘子洲当作毛主席的肩膀,竖起一座毛主席的半身像,传递大地意识,就如毛主席在面对远方指点江山。”
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呢?在水天之间的绿色沙洲上崛起一座如山峦般隆起的毛泽东胸像,既可以避免整体人像在远视野中所形成的单薄孤立之感,又可强化毛泽东的精神气质和伟人风范。
以橘子洲为肩、青年毛泽东半身雕像矗立江边指点江山,恢弘壮观的画面、天马行空般的创作思路从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坐北望东南穿越时空再塑当年风采
完美的雕塑创作,必须借用大地艺术的方式,同时也与周边的环境树木形成超常规的比例关系,体现人类对历史题材的当代诠释和对环境空间的整体思考,以传达出时代的气息和艺术观念。
要创作半身塑像,必须充分展现毛泽东头像。橘子洲上的樟树高约16米,毛主席的雕像肯定是要超过周边树木的高度。黎明对橘子洲的地质、水文、树木、植被及湘江两岸高山和楼房、远近视角作了系列勘探与考察推敲,并进行多方面充分论证。
在做了红色气球升空实验后,黎明认为,青年毛泽东半身塑像应在16米高的胸廓之上,再创作16米的头像,雕像高度最终设定在32米,而这恰好与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年32岁恰巧吻合。这样一来,无论从视觉上还是立意上,理想与浪漫完美吻合。
在确定了高度之后,接下来要选择雕像的朝向。“湘江北去,毛主席的雕像是坐北。因为当年国共合作在南方,所以要面向南方,向往革命。同时长沙的主城区在河东,雕像应略微往东”,黎明介绍,北方吹来十月革命的风,头发自然扬起来,“再考虑到光线影响,上午太阳在东边能看到,下午太阳在西边也能看到。在充分考虑地形、日照、政治、生态、形式、视角等因素之后,坐北朝东南,是最佳的选择。”
创作历史人物雕像必须有足够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作为参考。为了更真实地展现青年毛泽东的形象,黎明翻阅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照片和艺术形象资料、影视作品、文艺材料,包括青年的、中年的和晚年的。其中,一张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的照片引起黎明极大的兴趣,而这一年是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长沙》的年份。照片中的毛泽东留着中分头,规矩庄严,这正是他由激昂性格趋向稳重的一个阶段,但仍掩饰不住一以贯之的豪迈。
作为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雕像,如果仅是对1925年照片的再现,作品便失去了当今时代的意义,也迷失了当代审美。强化艺术表现力,走客观写实与主观写意相结合的路子,是黎明在创作中所坚持的。
“把青年毛泽东塑造得更加沧桑、更加刚毅、更加俊朗、更加健硕、更具雕塑的形体化,比如坚毅的嘴唇、微张的鼻孔、深邃的眼睛和紧蹙的眉头以及毛泽东特有的骨形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时尚风貌等,这是我始终追求的。”黎明介绍,整个创作过程力求在粗与细之间偏粗,在方与圆之间偏方,在软与硬之间偏硬。
取石八千“永定红”历时四年江边巨像拔地起
黎明介绍,在充分考虑雕刻技术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前提下,经过多番对比,最终选用了毛泽东同志曾经战斗过的福建永定出产的永定红花岗岩作为雕刻石材。
为保证所有石材无杂色、无花色不一等现象,在选材时,创作团队选择了有生产规模、开采量大的同一矿脉大矿场,荒料要求在同一山体,具体开采荒料时,尽量选择矿山中部位置。
“因为中部位置的石材性能稳定,岩石节理平行,细部颗粒结构一致,基本无色差。”黎明介绍。
根据设计,青年毛泽东半身雕像长达83米,宽41米,由8000块高0.6米、长1.2米厚度不一、形状不一的石材组成。这么巨大尺度的纪念雕像,中国雕塑界没人做过。而要让“他”竖起来,变成大地上的现实,挑战前所未有。
黎明介绍,在制作时采用了传统放大雕塑时所采用的平面坐标和套圈放大相结合,利用电脑CAD软件将所采集的数据输入电脑,形成模拟的高线模型,再用实物模型上的数据与模拟的等高线模型比对,以确保每个数据点都与实物模型准确无误。
在黎明看来,以上这些还不算最难。“在雕刻飞扬的发梢部分时,需要做干挂处理,不能用钢筋混凝土,全靠钢架、钩子,寻找最佳契合点,将一块块七八百公斤重的巨石打磨安装搭建起来,这可都是在悬空没有支撑点的情况下来做。”黎明坦言,这才是最难的。
从开始勾画草图到2009年主体工程完工,黎明用了4年多的时间,寻找文史资料,考察现场环境,走访伟人故居,分析方方面面的建议,“作为一个雕塑家,一生能承担一次这样的使命,三生有幸!那天当雕塑面纱揭开的时候,那一瞬间,我自己都被震撼了。压在我心中4年多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总策划:黄业斌 莫高义 陈宗文 黄常开
总指挥:王更辉 郭泽宇
总统筹:宋善斌 张东升 邓红辉 古文清
执 行:谢思佳 姚文军 黄应来 洪晓玲 胡展鸣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