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姜捷

本书由现代出版社最新出版。这是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唯一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传记。该书作者姜捷,踏遍八地,耗时十几年,访问超过二百位邓丽君生命中的至亲好友、同事、歌迷,甚至包括极少曝光的邓丽君的母亲,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完整谱写出邓丽君传奇的一生。本报节选连载。

1.选择在这样欢欣的日子来到世间

1926年,邓丽君的母亲赵素桂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个笃实家庭,父亲在哈尔滨担任邮政局局长,日本人一到哈尔滨就开出诱人的条件,愿意以加倍的月俸,要求他为日本人做事。但赵爸不愿做亡国奴,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展开逃躲的日子。赵素桂十三岁那年,一家人落脚于河南,认识了黄埔军校十五期毕业的邓枢;邓枢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人,逃亡多年已经逃怕了的赵家两老,眼见这位中尉军官英挺老实,就以一种“托孤”的心情,匆忙地让他们两人订了婚。那年,她才十四岁。

邓枢随着部队的调动频繁居无定所,赵素桂则在宋美龄所办的孤儿院里继续读书。邓枢在赵素桂十六岁那年娶了她,婚后不久,他随部队调走,她在兵荒马乱中生下第一个孩子。

很快地,城里失守,几乎所有来不及走避的妇女都遭到日本兵的蹂躏,赵素桂躲到乡下,每天在脸上抹锅底的黑灰,妆成又干又丑的老太婆,白天躲在地窖或防空洞,一步也不敢现身。产妇营养不足,当然没有奶水,赵素桂想法子把生麦子包在毛巾里擦擦,放在石头中推磨出类似麦片的东西喂儿子,出生不久的婴儿得不到应有的营养,瘦得不成人形。在一次躲警报的防空洞里,由于她带着孩子,防空洞里挤得满满的,老百姓生怕孩子的哭声会引来日本兵,坚持不让她躲进来。为了防空洞里所有人的安全,她含泪爬出防空洞,躲在附近山头的大树下,警报过后许久才敢出来察看。没想到原先那个拒收她的防空洞整个被炸掉了,里面躲着的人无一幸免,她惊出一身冷汗来,命运作弄总是意外连迭,令人亦惊亦叹。

赵素桂从北方辗转到西南,翻山越岭全靠双腿,其中千辛万苦非笔墨能形容,两膝两足都因跪爬而破烂、肿胀,全身也因严重的痢疾和疟疾交相侵袭,在死亡边缘打转好几回,那曾救了她一命的可怜婴儿,最后还是敌不过病饿逼迫而夭亡了。孑然一身的她,到处打听邓枢部队的动向,终于找到邓枢,夫妻相拥,恍如隔世。又黑又瘦又老的赵素桂,让邓枢久久不敢置信,不敢相认,其实那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岁!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磨去她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日一时的整个青春年华,没有少女梦想,只有无数惊恐不安的梦魇。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过不了两年安定日子,内战爆发,邓枢依然转战各地,赵素桂带着老大长安、抱着老二长顺再度逃难,从河南到南京,转江西到广东汕头,一路走走停停,火车、卡车、大货车、军车,不断换交通工具,最后才得以搭船到了之前听都没听过的一个小岛——台湾。船行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十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在基隆下了船,因严重营养不良而奄奄一息的她,被送入北投眷属军营中。

从北投搬到内湖,再辗转到虎尾,终于和邓枢取得了联系,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撑得下去,职务上的调动使这个家不停东迁西搬。老三长富在宜兰出生不久后,邓枢就调到虎尾大埤乡受训,没多久再调到云林龙岩,流离搬迁的日子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1953年的1月29日清晨,也正是那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家家户户正洋溢着准备要过农历春节的忙碌氛围,邓丽君选择在这样欢欣的日子来到世间,成为邓家最受欢迎的新成员,即使是物质生活艰苦,对小生命的诞生,大家也都怀抱无限欣喜。

当时,拥挤窄小的农村民宅,只有勉强算是隔开的两房,一间是权充产房的卧室;另一间就是三个儿子同睡的一张木板床。分娩时刻一近,助产婆婆、房东太太和眷村妈妈们都从四邻过来帮忙,不久,特别嘹亮的啼声划破破晓的宁静,邻居们兴奋地欢呼着四处报喜:“是个女儿!是个女儿!”三个当哥哥的从呆愣愣地看着大人忙进忙出,到直奔床前“观赏”他们的“新玩具”,知道多了一个妹妹而开心不已。

(原标题: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