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为什么晁错必须死?

大河网-大河报

关注

许昌市烈士陵园内的晁错墓,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晁错:争议中的冤臣”系列之

5

记者名片:朱金中

手机:1863892883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hthong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PREFACE

晁错死后,有个叫邓公的将领回京述职,汉景帝召见他时问,你从前方回来,晁错已经死了,吴楚能罢兵吗?邓公回答:“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然后,邓公又补充说:“陛下能杀了晁错,我想天下有志之士都会把嘴巴闭上了。”汉景帝忙问原因,邓公说,晁错主张削藩是“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既然一心为国的忠臣是这样的结局,以后大臣哪儿还敢冒死进言呢?“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汉景帝听了“默然良久”,说:“公言善,吾亦恨之。”

估计汉景帝后悔也是真心的。

汉景帝当初接受袁盎的建议,并委派袁盎到吴楚大营去劝说罢兵。吴国的中大夫剖析得比较中肯:这只是刘启的缓兵之计罢了。一旦诸侯“各返其国”,中央政府就可以各个击破,削藩就算在汉景帝手里完不成,只要皇帝的名分在他手里,他的儿子也会把削藩进行到底。虽然进军前景不甚明朗,但罢兵的结局是一目了然的。

刘濞接见袁盎时说得更直接:你回去告诉刘启,我也要称帝了,而且是东帝,很快就跟他平起平坐了——刘濞跟刘启闹到这个份儿上,哪儿是杀不杀晁错所能解决的?

不过汉景帝运气不错,他有一个亲弟弟,而且他弟弟刘武封国在梁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如果七国联军败了,刘武未必有好果子吃——毕竟他也是藩王;但如果汉景帝败了,刘武肯定死无葬身之地——刘武和刘启是一母同胞,刘濞怎会放过他。

因此,“七国之乱”时,梁国始终和朝廷保持一致。当吴楚联军逼近梁国时,刘武率韩安国、张羽等将领御敌,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吴楚叛军攻入城内后,刘武亲率援军将叛军赶出城,并将吴楚联军牢牢牵制在梁国,为最终平定“七国之乱”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武在商丘牵制吴楚联军主力的同时,太尉周亚夫率汉军主力突入齐鲁大地,一举平定了那里的叛军。随后,周亚夫又派轻兵南下,在泗水(今江苏省洪泽县)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在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与吴楚联军展开决战。吴楚联军大败,刘濞率少数亲兵逃到东越国(今福建一带),最后被东越人杀死;楚王刘戊兵败自杀。

“七国之乱”仅三个多月,就被平定了。

趁大胜余威,汉景帝夺了各诸侯国官吏任免权和赋税征收权,削减了诸侯国的属官,诸侯国的丞相改称国相(国相负有监察诸侯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至此,诸侯国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到汉武帝时期,朝廷颁布“推恩令”,基本上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遗憾的是,一生都致力于削藩的晁错,却没有看到削藩的成果。

松柏环绕的晁错墓

许昌市长青街118号,是许昌市烈士陵园,占地50多亩。

陵园西北角有一座高高的墓冢,青草丛生、松柏环绕,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西汉御史大夫晁错的墓冢。墓冢为圆形土丘状,高约10米,直径七八米,不见黄土,只感久远。

墓冢南面有一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上书“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墓”,赵体行楷,双钩刻石,圆润秀美。石碑上还有墓志铭,由于年代久远,碑上文字斑驳不清,但依稀能辨别多字:“公讳错,颍川人,才大而气雄,早受知遇,临事敢言,史称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当时冤之。称之后世,传之春秋,祭享之高塚岿然,千秋仰止。独碑志缺,如因,与邑绅士表其……以告来者……”落款“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许州府教授苏门孙用正谨”。

墓冢东侧一块石碑,注明晁错墓冢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晁错墓为何在此地?陵园工作人员介绍,据说晁错被冤杀后,他的好友将其遗骸运回河南,但当时朝廷尚未为晁错平反,只能匆匆葬于此处。从那时起,后人经常到此凭吊晁错。新中国成立后,此地被定为烈士陵园,考虑到晁错墓是文物,晁错又是千古忠臣,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晁错墓就没有搬迁,一直保留至今。

今年5月,许昌市人民政府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魏都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晁错墓的保护管理工作,划定自墓冢封土四周边线向外延伸20米为晁错墓的保护范围。

站在晁错墓前,感慨颇多。清代诗人汪潜凭吊晁错墓时曾留下一首七律:“孝景谋臣悉竖儒,漫将忠首压锟铻。案头兵事书皆血,塞下民输粟尽珠。七国借名成帝恨,千秋读史病袁诬。坟前凄草冬无白,弥望王孙泣鹧鸪。”

从古至今,人们怀念晁错,既赞扬其忠心也叹息其遭遇,忠心换来的却是腰斩,这很能扣动凭吊者的心灵。晁错确实是被冤杀的,但究竟是谁造成这一悲剧的呢?

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谁该对晁错的死负责?

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是袁盎,是他“独斩晁错”的馊主意,害得晁错惨遭酷刑。汪潜“千秋读史病袁诬”就将矛头指向袁盎。但老实说,袁盎顶多负直接责任,没有汉景帝最后拍板,谁也奈何不了晁错。晁错刚当御史时,敢把当朝丞相活活气死,就是有汉景帝为他撑腰,只有汉景帝才能定夺晁错的生死。

从第一宠臣到替罪羔羊,汉景帝为什么转变得如此之快?比较通俗的说法是“七国之乱”,刘启被吓得六神无主,袁盎一进“谗言”,就信以为真,最后杀了晁错,吴楚也没有罢兵,只能后悔不已。

其实汉景帝并不是六神无主,《史记》和《汉书》都明确告诉我们,在袁盎进言“后十余日”,汉景帝才“使中尉召错”——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辨别袁盎的计划到底可行不可行。

汉景帝“牺牲”晁错的理由,宋代文豪苏东坡认为是晁错的“亲征论”。在《晁错论》中,苏东坡说,晁错在关键时刻出了个糟糕透顶的主意:“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皇帝不杀你杀谁?

但苏轼的解释有点牵强,晁错的主意再馊,汉景帝不采纳,大不了训斥一顿,不一定非得腰斩。

晁错为什么必须死呢?

其实,司马迁和班固都很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这不是个褒义词,而司马迁使用类似字眼描述的人物,基本都是一种人:法家人物。

法家讲究的是性恶论,即人性是不可改变的,只有用法律强制约束才能治国。基于这样的理念,法家人物才以冷峻的面目出现,以至于班固评论“法家者,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刻薄”;太史公也说他们“严而少恩”。

从法家“三巨子”申不害、慎到、商鞅到后来集大成者韩非,法家人物都属于一个类型,用严酷的刑罚严酷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不避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这样的结果是,基本上把同僚全部得罪光了,完全是个“孤臣”。

事实上,法家人物的结局都很悲惨,他们总是以性恶的心态推论同僚,以残酷的刑法处罚同僚,最终引得大家群起攻之。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而韩非下狱,源于他率先攻击李斯、姚贾等人。

晁错仗着汉景帝为他撑腰,气死丞相,又“更令三十章”,除了窦婴有外戚身份敢和他争斗外,其他人“莫敢难”——等于把满朝大臣都得罪完了。

更致命的是,七国叛乱后,晁错居然提出把袁盎当间谍治罪的想法——这就太不顾全大局了。吴楚联军逼近中原,中央政府的头等大事应该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晁错显然没意识到这点。

汉景帝考虑的不仅仅是吴楚联军能不能罢兵的问题,他还要看没有造反的诸侯的反应,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住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牺牲”晁错,可以让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汉景帝调兵遣将,派周亚夫统帅汉军主力,曲周侯郦寄率军攻赵,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这些肩负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错不对付。

只有“牺牲”了晁错,吴楚联军才失去了旗号;只有“牺牲”晁错,举棋不定的诸侯才不会叛乱;只有“牺牲”晁错,前方将领才不会担心后方有人告黑状,才会拼死保卫刘姓江山。

因此,晁错必须死。

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司马迁云:“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也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世哀其忠,或许也就够了。(全文完)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