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缵泰:惊才绝艳吹鼓手
香港高士威与铜锣湾道交界处,车水马龙。
一所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儿旧的官立中学,简简单单的校舍位于其中,最高不过四层,两三分钟便可校内环走一周。这所中学出了霍英东、何鸿燊、黄仁龙等近百名名人。它就是高士威道120号的皇仁书院。
与相邻的香港中央图书馆高大霸气相比,皇仁书院很容易被匆忙的行人忽略于身后。这正如其名人校友谱上的谢缵泰一样,被人记住的,兴许只有他的《时局图》,实际上他也只是在名人校友录“商界”名单中被一笔带过。然而,翻开历史长卷,他在香江辛亥风云中的一笔,正如其母校在香港教育界的地位一样,掷地有声、不容忽略。
文能附众创作的漫画《时局图》在“制造革命声势上尽显所长”
谢缵泰,字重安,号康如,祖籍广东开平,18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华侨家庭,其父是澳洲中华独立党领袖之一。他和香港扯上关系,还要等到16年以后。16岁那年,谢缵泰随家人迁至香港居住,并就读于皇仁书院。
其父谢日昌是天平天国部将,又是洪门长老,受家庭环境影响,谢缵泰打小对满清政府没有好印象。由于精通中英文,毕业后,在香港政府工务局内任文员,并曾为洋行买办、经理。
热血青年的他,当碰上比他长10岁的杨衢云时,他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须知杨衢云开始其革命行动时,孙中山还是个用功的医科学生。据蒋介石第二任妻子陈洁如在回忆录中载:蒋介石曾命陈果夫用一百万元收购谢缵泰收藏的一帧杨衢云和孙中山于戊戌年在日本合照的相片。因杨昂然坐在前列,孙则站于后排,蒋认为此照有失孙之身份。但谢缵泰拒绝了。
1892年,21岁的谢与杨衢云及其余共十余人,在香港百子里第一号二楼创立“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讨论时局为宗旨,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合众政府。3年后的1895年,辅仁文社与兴中会合并,成立兴中会香港总会。杨衢云被推举为会长,孙中山任职秘书。谢缵泰的位置,杨衢云的堂侄、香港小说学会会长杨兴安在其著文《毋忘百年前贤谢缵泰》中,称其为“兴中会第三号人物”。
1898年6月,“缵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东亚时局形势图》,以警国人”,最早于同年7月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时局图》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其出现已经显示了宣传鼓吹对革命的重要性,实际一点都不亚于筹枪筹款。同时,《时局图》亦将谢缵泰鼓吹宣传的本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位“兴中会第三号人物”,“在谋求外国人声援及宣传,制造革命声势上尽显所长”。黎东方先生在《细说民国创立》中说,“清朝晚期,民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而谢缵泰在民与官、官与洋人、民与洋人之间展现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和人格魅力。
工可威敌既是人脉广泛的宣传高手,还参与策划发动三次起义
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杨衢云和谢缵泰等人筹划当天举行武装起义,攻打广州。在此之前,谢缵泰就大胆利用舆论宣传,草拟《告光绪皇帝的公开信》并在报纸上发表,广为传播,以探测海内外人士对清政府的意向,也成为兴中会第一篇对外宣言。但这次广州起义的计划被叛徒泄露给清廷官员,未及发难就遭到失败。
起义失败后,孙、杨等人相继流亡海外,留在香港处理善后事宜的是人脉广泛和宣传高手的谢缵泰。谢缵泰联合何启等人在港英政府中斡旋,杨、孙二人最终受到最轻微的五年离港处分。杨兴安曾分析,谢缵泰作为兴中会第三把手之所以能脱离惩罚,除其与港府的人际关系外,还体现在“港府中人其实对革命者同情,其后许多事态都证明此言不虚”。
谢缵泰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为兴中会效力。1900年正月,时任上海电报局局长的经元善与蔡元培等一千二百三十一人联名通电,反对慈禧太后立溥儁为太子,企图废掉光绪,事后逃到澳门,被禁。谢缵泰与经元善素昧平生,却辗转托了港督,向葡国澳门总督说项,获准。
1902年,他还与英国人A lfredC unningham、A G W ard合资创办《南清早报》,即《南华早报》之前身,谢赞泰身兼编辑,在报纸上经常鼓吹革命。
谢缵泰在香港革命历程中,曾参与策划和发动了三次革命,随后退出历史舞台。首次为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杨离开香港,谢缵泰担起了兴中会领袖的角色。在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兄弟相识,劝康氏兄弟与孙中山合作,未成。陈少白从日本回港后,两人共同恢复兴中会活动,1900年,吸收香港富商李纪堂入会。
杨衢云遇害后,孙中山自日本写信给谢缵泰,言词哀切,“所有杨君之友,自香港南北以及西方各路,请足下作主代寄为望,书难尽言,伏维惠照不宣”。谢缵泰更加投入革命当中,并参与惠州起义策划,为其制造舆论势力。
1903年,谢缵泰与父亲谢日昌、弟弟谢赞业,还有洪全福,即太平天国锳王、洪秀全的族侄、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李纪堂等策划了一次名为“大明顺天国之役”的行动,即第二次广州起义,李纪堂资助50万,不料因内奸告密,最后以失败告终。谢日昌忧愤成疾,不久病逝。谢缵泰的弟弟谢赞业也在“大明顺天国之役”失败后去了南非,谢缵泰因此离开政治舞台。
起义失败后,谢瓒泰不再参与革命军事,而是担任《南清早报》主笔。1924年以后,谢将其平生所收集的兴中会早年活动的资料考订整理,悉心用英文著成《中华民国革命秘史》。晚年他锐意经营矿业,因缺少资本,无所进展。
谢缵泰不但热心革命事业,而且醉心科学研究。1894年,他曾设计过一种螺旋桨推进的飞艇,,当时世界上许多报刊都刊登了他的飞船设计方案,轰动一时。谢晚年专心钻研古代中国文学艺术,致力于“人类起源”、“人种的发祥地”和“诺亚洪水的真相”等问题的历史、科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并在香港出版了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两本书、20多本小册子和一些专论文章。
1933年,谢缵泰病逝于香港,终年66岁。他的墓碑位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合会薄扶林坟场,很不显眼。薄扶林坟场葬有不少香港名人,平时会有一些学者或者学生来追怀名人,也极少来到谢缵泰墓前。墓碑上刻着“1938年4月4日,谢赞泰”。据说,谢缵泰,是其从事革命活动而用的名字。
进有同志同样多才多艺的潘达微成长为孙中山“生平所最敬重而信赖的一位同志”
1903年,对于革命舆论的营造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年份。这一年,蔡元培与刘师培等人鉴于俄国对华窥伺已久,创办《俄事警闻》,由王季同主编,专刊东三省及涉俄问题的报道。谢缵泰所绘的的《时局图》,便刊于该报第一期,这在知识界和青年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年,谢缵泰参与创立的《南华早报》开始正式上街。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在这一年,一个名叫潘达微的广州后生,他的革命生涯刚刚开始,并在其后成为孙中山“生平所最敬重而信赖的一位同志”,这和当年谢缵泰追随杨衢云如此相似。
尽管谢缵泰比潘达微大9岁,但两人在辛亥革命当中有着惊人类似的传奇经历。比如前者冒险埋葬了遇害的杨衢云,并为其设计了“无名碑”;后者则同样冒生命危险,在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后,把散落的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潘达微也曾经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建成时的墓道做设计工作。
1881年1月15日出生的潘达微,又名心微,字铁苍,号景吾、影吾等,中国广东番禺县鹿步司(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道)人。他小时候多病,曾两年未离病榻。由于体弱多病,1893年12岁那年,他在求医中认识了孙中山,并得其治愈,从此人生发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潘达微与之成为知交。
1905年,孙中山在法国邮船“加利都尼亚号”上和24岁的潘达微会面,孙中山还嘱托了潘达微一件在孙本人看来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创办刊物,鼓吹革命。随后才有潘达微的报人生涯。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潘达微与战友在河南造炸药。他曾希望亲自参加起义,被黄兴阻止。黄兴派人劝他说:“君乃才子,并非武夫,冲锋陷阵,非君所长。且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代民立言,亦非易事,不宜轻易放弃。此次起义成功与否,均需报社仗义执言,君坚守报社阵地,更为有利。”潘觉得有理,打消了上前线的念头。
和谢缵泰一样,潘达微也多才多艺。他曾以女儿为模特,在广东开创人体摄影。1925—1927年,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行的《名画日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1921年,潘达微正式皈依佛法,但在每日诵经之余仍不忘社会的改革,有“革命佛陀”之称。
退而势起革命舆论勃兴,其影响力从粤港扩散到全国
谢缵泰在策划“大明顺天国之役”失败后,基本退出革命的历史舞台。但他开启的鼓吹革命的舆论宣传,却远未结束,相反影响力才刚刚开始。
在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1900年在香港创办之前,谢缵泰在香港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其早在《中国日报》创刊前创作了著名的漫画《时局图》。比如说早在1894年,谢缵泰就不止一次地通过《孖剌西报》发表政论。在兴中会成立早期,香港的《德臣西报》等发表的一些文章,一直在批判清政府,想制造舆论,将革命合理化。从中与《德臣西报》等报纸媒体交往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谢缵泰。香港浸会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强表示,当时在香港有很多英国人办的报纸,而这些英文报纸不少对革命都采取同情的态度。
办报救国成为当时晚清的时尚,但以报纸作为宣传政治思想的工具,却是始于康梁维新变法,和维新/立宪改革派报刊较早出现不同,严格意义上的革命报刊从1900年前后才开始出现,那就是陈少白赴香港筹办的《中国日报》。
此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利用报纸舆论方面尝到了甜头,才大势发展潘达微等文人办报办刊,大力鼓吹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杨天石对此现象分析称,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实际上是一批青年学生,留学生或者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就是19世纪末年至20世纪初年在中国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据统计,至1905年,仅当时在校的留日学生就有八九千人之多,而至1910年,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已达一百五十余万,成为一支很大的社会力量。在他们的思想、文化结构里,既增加了声、光、化、电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增加了西方17世纪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民主主义以至社会主义的成分。他们在校或者离开学校后就成了职业革命家,或者投笔从戎,成为“混”进军队的职业军官和职业士兵,有的则“拿起笔,作刀枪”,成为投身新兴文化事业的脑力劳动者,办报,办学堂,办出版社,当记者、教师、文人。
继《中国日报》之后,一创办于东京的《国民报》,更具革命色彩。随后,革命派创办的报纸有《中国白话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新中国报》、《民立报》等。此外,到了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创办《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了“三民主义”。同时《民报》也成为驳斥改良派《新民丛报》观点的主要阵地。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辛亥革命前,持革命立场的报刊有两百余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均是倾向革命的新型知识分子。
孙中山自身的演讲天赋以及随后的革命刊物宣传革命,这不仅仅进一步扩大了革命影响,实际也进一步确定了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地位。香港历史博物馆前总馆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高级研究员的丁新豹博士分析说,孙中山1911年12月赶赴上海,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里头有个很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尽管在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还远在国外,但投票时他几乎满票当选,仅差的一票投给了黄兴,这是孙中山已成辛亥革命领袖的最好说明。而能出现这种投票的结果,他认为一定程度上和此前的革命舆论宣传是分不开的,孙实际上已经成了革命形象的代言人。
丁新豹博士分析说,从1895年失败的广州之役算起,孙中山所亲自领导的十次起义,主要起义地点都是在广东。这实际也使得革命的影响力相对整个中国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当时维新派的影响远大于革命派。因为后来革命派也发现,光有筹枪筹炮以及筹款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办报刊不仅能与维新派论战鼓吹革命,也为革命筹款提供很大支持。
革命党人的舆论鼓吹显然是有效的,很快革命思想就从粤港传遍了中国。比如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的7月26日,当地《大江报》上刊载一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直接鼓吹革命。这篇两百余字的短论让湖广总督瑞澂火冒三丈,当即批示:“宗旨不纯,立意嚣张”,“淆乱政体,扰害治安”,下令查封报馆,捉拿馆主。大江报案一直拖延到9月下旬,官府才宣布判处詹大悲、何海鸣各监禁一年半。不到一个月后,在保路运动的催化下,武昌起义的枪声响了。
■大事纪略
●1871年,谢缵泰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华侨家庭
●1895年,辅仁文社与兴中会合并,成立兴中会香港总会。杨衢云被推举为会长,孙中山任职秘书。
●1895年10月26日,孙中山、杨衢云和谢缵泰等人筹划当天举行武装起义,攻打广州。在此之前,谢缵泰草拟《告光绪皇帝的公开信》,在报纸上发表,以探测海内外人士对清政府的意向。
●1898年6月,《时局图》诞生,最早于同年7月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
●1900年1月,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正式创刊。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三民主义”。
史料来源
《图说云咸街沧桑:1840年代- 1960年代》王钢
《毋忘百年前贤谢缵泰》杨兴安
《革命逸史》冯自由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
《辛亥百年资料之晚清民初的中国报业》中国网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史扶邻
《细说民国创立》黎东方
■专家论点
一幅时局图
胜三千毛瑟
赵立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谢缵泰,兴中会早期领导人之一。1892年,他与杨衢云在港成立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关心时事为宗旨,为香港知识青年组成的第一个先进团体;1895年参与策划乙未广州起义,1903年又策划了广州“大明顺天国”起义,他还是第一个设计飞艇的中国人。但他自己当时恐怕也不可能想到,他一生中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最大贡献,却是一件初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创作———1898年,他绘制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幅漫画《远东的形势》(后来转载者多称之为《时局图》),在辅仁文社的社刊刊出,指出中国已陷入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民族危亡之中,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局图》不仅被美术界公认为中国第一幅具有近代意义的漫画,也为漫画在中国成为独立的新画种奠定了基础。它生动地描绘出清政府昏聩无能、任人宰割、国势危如累卵的现实。画的左上方题诗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1899年,当时在日本的兴中会会长杨衢云写信给谢缵泰要求进一步修改漫画,一是涂上色彩,二是加以滑稽化。此后,该画在日本出版,并作为革命宣传品寄发给世界各地的革命党组织。后来,该画还多次被印成“五彩鲜明”的单张宣传画出售,畅销全国。各报刊编辑及出版商根据形势的发展对漫画及其画题进行过多次修改,配以各种图说。
“一支秃笔,胜过三千毛瑟”,这是清末革命党人的口头禅,充分表现了他们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文盲充斥的清末中国,要使这支“秃笔”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在通俗性上下工夫。陈天华的《猛回头》、赵声的《歌保国》都适于说唱吟诵,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也通俗易懂,便于口口相传。而图文并茂的《时局图》更兼具视觉冲击与说唱传播之双重效能。
此后粤港革命党人创办的《时事画报》、《真相画报》,除了通过时事画、漫画宣传以外,还通过评论、杂文、小说、南音、粤讴、班本、诗词等文学形式宣传革命,开启民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附以说唱文字的漫画仍是宣传发动民众的重要手段。足见《时局图》的影响,已超越了辛亥革命时期,而及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策划:李文凯陈文定
刘岸然普德法亚牛
统筹:谢江涛付可
主笔:南都记者 刘荣
采写:南都记者刘荣 米燕 刘晓燕
摄影:南都记者陈以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