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他给《新闻联播》写片头曲16秒 酬劳仅10元钱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关注

1988年3月,《新闻联播》片头曲诞生并使用至今。这短短的16秒,已陪伴观众走过了整整23年。明年,这支被誉为“你每天都会听到的曲子”将正式被撤换。

尽管无数观众表达出种种不舍,但这支曲子的作者到底是谁,知道的人并不多。

日前,记者专访了《新闻联播》片头曲的作者———中国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孟卫东,这位国家一级作曲家还创作过《同一首歌》《今夜无眠》等无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

56岁的老孟一听人提起这些成绩,总是笑着摆摆手。他说,这些不过是机遇造就的结果,他就像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口中唱的那个“卧龙岗散淡的人”,不图超越经典,只求随遇而安。

时间16秒,绝对不能超

一支曲子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不知,并且让数亿人天天听,按说作者对创作过程应该终身难忘。不过心宽体胖的孟卫东甚至连创作这首曲子的具体时间都记不太清了。“应该是1988年吧,最早和我联系的人是包布和(现任央视新闻制作部主任)。你看《新闻联播》最后的字幕里应该还有他的名字,那会儿他还是音乐编辑。他当时找了两个人写,其中一个是我。不过并不是俩人一起写一个,而是分头创作了若干段音乐。”

老孟在中央音乐学院还没毕业时,就在给央视写一些曲子的配器(术语,即编曲)。央视找到他,对创作这个曲子也没什么特殊要求,“就两条:第一,时间是16秒钟,绝对不能超;第二,还说了两句话———国家形象、大台风范。”

孟卫东回忆说,当时他一个人就写了十几段,另一位前辈估计也写了不少,合起来得有二三十段。

当年一支曲子才挣10块

闷头在那间不足16平方米的小屋中创作出的曲子,一首被选为《新闻联播》片头曲,其余的倒也没浪费。“后来央视知道我给《新闻联播》写了,就都找到我,把那些曲子拿去当其他节目的片头曲了。那会儿央视频道不多,节目也没现在多,所以打开电视,很多节目的片头曲都是我写的。像当时的《经济新闻》《卫生与健康》《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等等。”

如今,孟卫东作为著名作曲家,他创作一曲的价格约为25万。想当年,他给央视创作《新闻联播》片头曲,才挣了10块钱。现在看来,恍如隔世,孟卫东自己都有些不可思议。

“当时还不叫稿费呢,叫劳务。没给太多吧,具体多少真是记不清了,也就百十来块钱。”孟卫东说,“咱可写了十多首呢!算下来,合着一首也就十块钱。其实当时我写歌已经不是这个价码了,但毕竟央视找咱,又都是熟人,差不多得了。”

“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几年前因为患上肿瘤,孟卫东做过一次手术。康复后,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更加淡然,该工作就工作,该享受生活就享受。

据一项网络调查,80%的网友不同意换片头曲,认为这是《新闻联播》的标志。但老孟觉得无所谓,“我看网上还说,我对这支曲子多么不舍得。这话至少不是我现在说的,可能是很多年前说的。我现在快60岁的人了,不至于再说出这种话了。其实我就是诸葛亮———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空城计》里不有这么一段么,我就是一个散淡的人。”

十多年前,《新闻联播》就想改版,当时跟老孟商量要再编一支曲子。但最终只是内容、制作方式变了,片头曲没变。“不过当时找我时,我就把他们回(绝)了,不能再写了,因为我觉得写不出能有这么大动静的东西了。”

据《法制晚报》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