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滥用药物类漱口水易致过敏反应
滥用药物类漱口水可导致过敏反应、口腔菌群失调等
“只要带上漱口水,即使在沙漠里,也能让口腔天天干净、清新。”漱口水迷如此说。随身包包里放着一瓶小剂量漱口水,饭毕到洗手间梳化完顺带含上一口,“咕噜”个三十秒后吐掉,口气清新不说还能帮助防龋,连刷牙的工夫都省了!漱口水已经成为不少办公室白领的“随身宝”,尤其是夏天来了,“冰爽型”漱口水更是深度刺激人体,能直接把瞌睡遣散到九霄云外!
近日,宝洁公司在全球召回部分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漱口水,给漱口水迷们敲了一记警钟。漱口水用不好反致口干?长期使用抑菌漱口水会使得口腔内菌群失调?口腔黏膜也可能因此日益麻木?口腔专家认为,使用漱口水应适可而止,如果发现有口干、灼痛或麻木感,最好马上停用。
漱口前看清“药字号”、“健字号”、“消字号”
“人们对漱口水往往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超市货架上的就是全部。其实那些都是‘健字号’、‘消字号’产品,对使用人群没有限制,普通人群可以购买作为家庭使用,没有什么治疗作用;而临床则还有一类是‘药字号’漱口水,对于它的管理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书记、口腔预防科林焕彩教授告诉记者。
一般口腔颌面外科以及牙周科病人对漱口水的使用率最高,这是因为此类漱口水含有广谱抗菌素,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配合口服药一起,用在牙周炎、口腔感染、牙龈炎、溃疡等疾病患者身上。
“这类‘药字号’产品一般浓度较高,成分多含有抗生素,可以帮助缓解和消除炎症症状,但门诊我们一般也就是开三天的量,大约为100毫升给病人,嘱咐其每天使用2~3次,每次用10毫升左右。不少病人感觉效果好,想继续开多点作为储备,供家庭常用,但如果检查发现其已病愈,是不可以再开此类治疗性漱口水的。”林焕彩说。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没必要用此类强效漱口水,它含有抗生素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日常使用漱口水没必要天天长期用,如果出现口干、口腔黏膜变红或是起白膜、有灼痛感或麻木感等症状,最好马上停用。
很多市面上销售的“消字号”漱口水其实也属于药类:生产厂家在申报药类时比较难,所以会转而申报“消字号”。如果属于这类情况的产品,则普通人使用后也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预防牙周病,早晚刷牙更靠谱
专家认为,使用漱口水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都市时尚,尤其是一些经常出入社交场合的白领阶层,认为使用漱口水也是身份、素养的象征。而产生这种意识的缘由,大概是因漱口水是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并进入我国的,所以带有一定的时尚色彩。
“漱口清洁永远不可能代替刷牙。”林焕彩表示,有些市民为了节省时间,干脆放弃刷牙,只用漱口水漱口,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他表示,漱口固然能除去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部分软垢,但远没有刷牙来得全面彻底。
“刷牙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除去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在这个过程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牙刷的物理摩擦,漱口水无法进行这种摩擦,因此无法除去牙菌斑。”他指出,预防牙周病、保持口气清新,“最靠谱”的方法就是早晚刷牙。而不管是治疗性还是保健性漱口水,都不宜像牙膏一样每天使用。
六岁以下幼儿漱口容易吞服
漱口水主要成分为香精、表面活性剂、氟化物、氯化锶、酒精和水等,能清洁口腔,预防龋齿和牙周炎等,有清凉爽口感。漱口水有浓淡两种,浓的以水稀释后用,淡的可直接漱口。市民在挑选漱口水时应认真分辨其属性,是否含酒精,具体成分和功效有哪些,然后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
“不少患者或市民问医生:漱口水到底是一天两三次,还是一天一次,使用频率到底如何?对此,我们没有统一答案,不同的漱口水浓度、成分均不同,所以使用频率也不一样,有的一周一次即可;有的一天一次;还有的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则要坚持每天两三次,每次剂量也要足。所以说使用频率具体要看其产品说明指导。”林焕彩说。
“还要提醒的是,六岁以上儿童才能斟酌使用漱口水,六岁以下幼儿很容易不小心吞服,所以应禁用。”他介绍说,含氟类漱口水主要是起到防龋的作用,但对于儿童龋坏的治疗,一般也都推荐物理手段,而非化学手段。
老弱病残用完漱口水易有不良反应
记者了解得知,目前市面上大约有几十种不同品牌的漱口水,而普通在售的“健字号”漱口水的确比治疗用产品性质温和很多,大多属于含氟漱口水,其中大部分含有酒精成分以防腐,但为应对“酒驾”,现在也应运而生出现了少数“无酒精”漱口水,商家可谓煞费苦心。
而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指出,有牙科教授认为,很多漱口水中都含有酒精,有些含量高达25%。这主要是为了让漱口水中的薄荷醇、桉油精等成分发挥作用,并渗透和分解牙菌斑,但酒精会导致口腔干燥,破坏保持口腔湿润的黏液保护层,导致口气不佳,并引发刺痛感。一些漱口水还会导致牙齿变黄。
“长期使用非治疗性漱口水会不会导致牙齿变黄、菌群失调等系列问题,的确不好说,因为临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论点,只能说,个体差异很大,不排除某些人群使用后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林焕彩表示,这既与使用漱口水的剂量、频率、时长有关,也与个体免疫力等相关。“相对来说,‘老弱病残’会更容易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