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十分凶险 专家支招如何治疗

新浪健康

关注

2011年5月17日15时,新浪健康名医堂与百姓健康电视台联合邀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为网友谈女性心血管病。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名医齐聚,畅谈百姓健康,大家好,欢迎收看由新浪健康和医学论坛网为您直播的《名医堂》,我是含烨。我们在直播的过程开通了互动平台,各位网友可以继续参与其中提出您的问题,专家会在线为您做出解答的。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来自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和我们在线聊一聊有关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同时伴随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防治这样一个话题。李教授您好。

李光伟: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下午好。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主持人: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他们大多都伴随着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李光伟:其实糖尿病跟心脑血管疾病关系非常密切,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们自己就深切的感到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问题,糖尿病的病人70%、80%都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住在心脑血管病房的病人大概60%、70%都是有高血糖,不是有糖尿病就是快要变成糖尿病。所以,这两个疾病共同存在于一个病人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这不是很偶然的,因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发源于共同的基础,因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除了造成死亡以外,它会致残致死,糖尿病相对来说更复杂,比如还有失明的问题,还有肾功能衰竭的问题,但是心脑血管疾病会造成偏瘫、截肢。

主持人:危害程度非常大。

李光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容易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也容易有高血压,而高血压跟高血糖本身就是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肥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肥胖的人刚开始有高脂血症,有脂肪肝,然后有高血压,高血压十年之后就变成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合起来是两把杀人的刀,合起来最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主持人:是一把双刃剑。

李光伟:两把刀,我们给它叫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症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其中有任何三个合在一块儿就叫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症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症。但是这个综合症有两个因素是造成它流行起来,一个是年龄的老化,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管不了。但是肥胖是我们能管得了的,因为整个从全球来看,不仅仅是中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肥胖队伍逐渐逐渐膨大,最小从儿童开始,我看到的一些孩子,12、13岁的孩子,一百公斤,那么点的孩子已经有高血压,已经身体有糖尿病。

主持人:身高可能才1.3米、1.4米,1.5米,就100多公里。

李光伟:所以孩子就开始有,小胖子长成大胖子,大胖子就会转成糖尿病,就会产生高血压,就会产生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因为冠心病来的,有冠心病的人就要查他是否有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就要查他是否有冠心病,这两个实际上我们在不同科室的一生都会强调,别光盯着你那点事,糖尿病查出高血糖,实际上高血糖后面藏着很多东西,来一个糖尿病病人一定要查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来一个冠心病的人一定要查他的血糖,现在已经成为规律。所有住院的心脑血管的病人都要做高血糖的测验,老人的高血糖喝糖以后才高,凡是冠心病的病人都必须喝糖以后看他学堂高不高,尽早发现他有没有糖尿病。

主持人:刚才听您一说,感觉到肥胖是一个罪魁祸首是吗?

李光伟:对。

主持人:所以我们一定要遏制住肥胖,把自己的身材、体重保持在一个比较标准的状态。

李光伟:是的。

主持人: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不是特别清楚,为什么我有糖尿病之后就很有可能会得心脑血管疾病,不是特别清楚,应该把这个危险因素再给我们详细列举一下。

李光伟:因为糖尿病一听说好像就是光是高血糖的事,其实不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高血糖,因为高血糖是一个标志,高血糖背后还有高血压,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磷状态,高血糖这一群坏兄弟,它们几个人共同促成心脑血管疾病,而且促成心脑血管疾病不是1+1=2的问题,可能1+1=1.5,1+2=2.5,1+1+1不是等于3,可能等于5。这几个因素共同在一起致病力、杀伤力就变大。

主持人:有很多帮凶。

李光伟:对,有很多帮凶,这些帮凶狼狈为奸、推波助澜,这个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非常大。而且最糟糕的是这些风险不是在高血糖之后发生的,高血糖之前就发生,高血糖之前的7年、8年、10年就已经有高血压,就已经有肥胖,等到在高血压科那头治疗10年之后就变成糖尿病,中间可能因为哪次已经发生心梗就住院了。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提问

主持人:所以很多危险因素不容忽视,一定实时监测自己的身体。节目一开始我们就说过开通一个互动平台,有很多网友在线会提出一些有关糖尿病伴随心血管疾病的问题,我们看看有哪些网友提出问题。

网友:我患病20年了,现在是57岁,每天打胰岛素40单位,现在被诊断有冠心病,平时血压偏低,压差比较小,血压低压是70,高压95,二心瓣关闭不严,有回流,基本上没有心功能,应该如何治疗调整。希望您能够给他一些好的建议。

李光伟:其实这个人糖尿病已经不是一个早期的糖尿病,是晚期的糖尿病,晚期糖尿病又有神经的病变,植物神经的病变,比如心功能也不行了,有大血管的病变,包括心脏,包括脑血管,有冠心病就是大血管的病变。糖尿病很糟糕,一个地方有病变,实际上代表全身的病变,心脏血管有问题,脑血管也会有问题,下肢血管也会有问题。

主持人: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光伟:是全身性的疾病,已经发现有冠心病,所以全身的大血管病变已经有问题,而且我估计这个人还会有其它问题,可能到眼科照一个眼底像很可能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有糖尿病肾病,到糖尿病晚期这些问题都是共同存在,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复杂。

我建议他首先要摸清楚疾病的一个底线,到底哪些器官受损了,他应当去眼科做一个眼底造像,做一个肾功能的检查,心脏、脑血管做一个好的评估,什么都摸清楚,现在血糖控制情况怎么样,血压控制情况怎么样,抽烟不抽烟,把这些情况全部摸清楚制定一个综合治疗方案,看看他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好还是不好,健康还是不健康,比如特别是不是爱吃盐的东西,是不是特别爱吃油炸的东西,生活习惯好不好,有没有运动的习惯,所有的东西做一个综合的评估,找一个好的医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处方,一个饮食的处方,治疗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将来会预防他发生一些严重的后果。

主持人:所以说如果像患病时间比较长,病情比较严重的朋友一定要全面做一个检查,全面评估。

李光伟:对。

网友:52岁男性,得糖尿病7年了,最近有半年的时间心脏出现早搏、心慌,一直在打胰岛素,早餐一次20各单位,空腹血糖控制在9点多,晚餐也是20个单位。请问我是不是已经得了心脏病了呢?应该吃什么药?去医院检查都需要检查哪些项目?

李光伟:这个病人和前一个病人一样已经打了胰岛素了。一般来说打胰岛素的病人都是糖尿病病程比较长,病情比较重的病人。

主持人:20个单位算多吗?

李光伟:算很多了,早餐打20,晚上打20,已经有40个单位。40个单位对于一个人胰岛素的需求来说,正常人不需要这么多胰岛素,我们是一个小时需要一个单位的胰岛素,吃饭的时候需要4个到6个单位的胰岛素,一天就是需要30个左右单位的胰岛素。他一天打40个单位的胰岛素,血糖还控制不好,可能需要50个、60个。

主持人:是不是流失比较多。

李光伟:胰岛素到他身上不起作用,这个人可能原来比较胖,我们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在别人身上能够降血糖,到他身上现在不降血糖,胰岛素打的越多越容易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早晨打20,晚上打20,一般来说这个胰岛素又有长效的胰岛素,又有短效的胰岛素,这个胰岛素如果晚上跟早晨打的一般多,晚上容易发生低血糖,一定要告诉医生下午的时候,有没有下午4点半有心慌、饥饿、出汗,如果有的话不是增加胰岛素,而是减少胰岛素,胰岛素打的太多了也会血糖高,但是很多病人都不知道这一点,以为血糖高就是要再增加胰岛素,但是实际上有的人是因为打的胰岛素太多造成低血糖,低血糖又变成高血糖,如果再加上胰岛素,病情会更坏。

我给他的建议,早晨打20,晚上打20,最好早晨多打一些,晚上少打一些,比如说早晨打24,晚上打16,这已经很多了,像我的病人一般早晨打18,晚上打14都够,像他已经打了很多的胰岛素,一定要看他有没有低血糖。打胰岛素的人还要注意他有没有血压高,如果又有血压高,因为血压高加上高血糖的人很可能有潜在的冠心病,但是糖尿病的人他的冠心病不知道疼,我们一般说有心脏病、心绞痛,会提醒你,我犯病要小心了,但是糖尿病的人不疼,无声的杀手。高血糖也不知道,等到高血糖造成冠心病你也不知道,等到发生心衰才知道。

主持人:等于别人犯冠心病、心绞痛的时候会有疼痛感觉,但是糖尿病的朋友伴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时候没有痛感。

李光伟:因为有神经病变,对疼比较迟钝。本来应该疼的事他不疼,没有这个信号,没有警告。

主持人:非常危险。

李光伟:非常危险。像他要把血糖控制好,尤其是打胰岛素的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发生低血糖,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高血糖还要危险。

网友:李医生我爸爸得了糖尿病大概8、9年时间,他今年66岁,去年又因为冠心病做了四个支架,有轻微的抑郁症,想问一下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父亲开朗面对他的病,积极治疗他的病?

李光伟:我们都希望别得糖尿病,但是你已经得糖尿病就得正视他,积极治疗它,积极面对它,已经放了这么多支架,糖尿病很讨厌,它是全身血管都有问题。所以,好比冠状动脉,其中一个有问题就代表着其它也有问题,所以放一个支架还不就,要放好几个支架。而且还有更坏的,放了支架以后,如果不是糖尿病的人,可能好几年都不重新再堵住,要是糖尿病的人,可能半年又堵住了。像我有一个邻居得糖尿病,放了一个支架半年又堵了,非常讨厌。因此,已经有糖尿病,已经放了支架的人,千万别以为就万事大吉,我放了支架已经好了,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高血糖不解决,血脂高不解决,没有半年又堵了。对于他来说,目前要看住他的血压、血脂、血糖都看住,还有抗磷的药物都要用,要避免再发生梗阻,放支架不是最终的问题,因为有人放一个支架,有人放两个支架,我听国外的报告,有人放27个支架。

主持人:心脏怎么承受得了。

李光伟:好比高级轿车都植到心脏里,但是放了那么多支架就不是解决问题,命就保住了,因为后续还有别的问题,放的支架又堵住了,只是暂时解决,要解决根源的问题。阜外心血管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心脏病医院,做了很多很多搭桥的手术,做了很多支架,全国是最有名的医院,但是它现在成立一个糖尿病的心血管中心,它就是看到这一点,光靠支架解决不问题。因此,这些支架的人也需要做更全面的治疗,像处理高血糖,我们的内分泌医生更有经验。另外,我们更关注预防,从人群预防,不要让他得糖尿病,不让他得高血压,不让他得冠心病,治疗的阶段前移,不是等到心梗了去放支架、去搭桥,而是要往前移,要到预防,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等到已经出现失明,出现偏瘫,出现心梗死,医生能够做的工作就非常少。

网友:为什么做了支架之后还会出现心衰,有糖尿病,现在用胰岛素,人偏瘦,73岁,晚上心衰发病较多,有什么好的方法控制吗?

李光伟:糖尿病的人心脏和正常人的心脏不一样,一个没有糖尿病的人也有冠心病,但是他可能是一个血管堵住了,这个血管供血那一块心脏受损害了,但是糖尿病的人不是,糖尿病高血糖整个心脏都会有问题,我们叫糖尿病的心肌病,即便没有大血管的堵塞都可能发生心衰。如果再有哪一个小的血管堵塞,原来就不太好的心脏,有糖尿病、心肌病的人稍微有一点心肌梗死马上就心衰,糖尿病的人心梗最容易发生心衰。我们病房里的人来的一点心脏的病都没有,血糖也控制,等到要出院那一天突然就心衰了,结果我们一查,可能一个不点的小的心肌梗塞。所以糖尿病的心脏发生一个小梗塞就会发生心衰。

主持人:怎么控制?

李光伟:已经到这种程度了已经比较晚了,因为心衰跟心功能有关系,跟血容量也有关系,跟血压高也有关系,所以治疗比较讲究,要把血压控制好,另外还用一些改善心肌代谢的药,比较复杂,需要一个综合治疗。

网友:自己是一名糖尿病的患者,已经有3年时间,08年刚发现的时候是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之后,只剩下血糖高。最近我发现空腹血糖降到6.5左右,中午11点没有吃饭就出现了低血糖,想请问应该如何注意又降血糖而且同时又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李光伟: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糖尿病、心脏病合病的人我们不希望他有低血糖,如果他血糖不是特别高的人,我们就选择一个不产生低血糖的药物来处理他。如果还不行的话,不得已的情况下用了又降血糖又产生低血糖的药物要特别小心,要跟病人密切合作,经常询问他有没有低血糖,如果有低血糖赶紧要减少药物的剂量。刚开始可能用的比较多,过半个月可能减少,要随时调整药物。所以,像有糖尿病的病人,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糖尿病进展的过程里,药物的治疗要非常用心,要找比较有经验的医生,找一个质量高的医院,弄一个好的治疗方案,回去以后才到社区医院去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案,那你回去以后可能就是长时间血糖都控制不好。但是如果在刚开始治疗的时候,找一个好的控制方案,可以用好多年,就可以控制好。

我国糖尿病发病趋势

主持人: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趋势是怎样的态势?

李光伟:不光是中国政府,全世界都在关心,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关心全世界糖尿病的状态。中国的糖尿病的流行我们用一个词“井喷”形容,突然一下子增高很多。像我在原来的中日友好医院的时候,我从1986年就开始做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当时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只有不到1%,0.67%,大街上很少能找到糖尿病的病人,因为当时大家很困难,油、糖、肉都供应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胖人也没那么多。所以,当时只有1%。但是以后逐渐逐渐,随着历年的糖尿病的调查,94年到了4%、5%左右,最近经过调查,中国的大城市和大城市周边调查出来,大概有10%的人都有糖尿病,有一个糖尿病,后边就跟着一个半个糖尿病的病人。从糖尿病的患病率来说是急剧增长,而且将来还不会停止,我们随访了糖尿病的后备军,现在还不能成为糖尿病的病人,观察了20年以后有91%的人都变成糖尿病了。也就是说糖尿病前期的病人,如果不管他,如果追踪的时间足够长,都得变成糖尿病。一个糖尿病的病人后面站着一个半的糖尿病的后备军,这个糖尿病的病人不会好,这个糖尿病的人一直在这后头,后备军不断向糖尿病队伍输送人才,这个糖尿病的队伍就越来越大。所以,再过十年,中国的糖尿病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加以处理,政府、医生不加以处理,再过几年庞大的糖尿病队伍是现在的医疗体系不能承受了的,政府的财政也是承受不住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就说,如果中国的糖尿病的发病情况不被遏制,改革开放造成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可能被削弱,就被掩盖。所以,糖尿病不是一个病的问题,它是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问题。如果你处理得不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都被它抵销了。

主持人:可能随之淹没了。这么庞大的人群,发病的年龄段有特色吗?

李光伟:现在糖尿病的年龄段越来越提前,一般得糖尿病应该是40岁以后,全世界的规律都是如此。但是现在从25岁开始到35岁,这一段糖尿病的发生率非常高。

主持人:您见过最小的糖尿病患者多大?

李光伟:糖尿病分成一型和二型,最小的糖尿病病人,比如生出来就是糖尿病的也有。还有就是几岁,5、6岁就开始有糖尿病。像5、6岁就开始打针,家里家长一点信心都没有,我得打一辈子针,而且孩子如果处理不好长不高,非常瘦,长不高,上学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对家庭非常大的负担。这是一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得二型糖尿病,现在也有。但是增长最快的就是中间中青年,增加最快也有它的原因,比如25岁到40岁这一段的人群是这个社会最有效的劳动力,对社会贡献也大,工资也高,社会交往也多,不断应酬,不断吃饭,要请别人吃饭,自己不断赴宴,这些社会交往,控制不住他体重的增长。这一群人,有四十几岁发生心梗,三十几岁发生糖尿病,非常非常多。我们现在关注这部分人,小孩的时候开始预防,中年的时候要注意,改变生活习惯,要控制体重,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另外,怀孕的病人,我们现在也非常关心育龄女性怀孕过程里可能有糖尿病,现在妇科的医生也非常积极,24周都做一个糖尿量,早期发现母亲有糖尿病,母亲糖尿病血糖控制好,让他的孩子不发生糖尿病,也是从最小就开始预防。

另外,其实我们也非常主张,那些老年人,也不是最老的人,比如45岁以上的人,就应当每三年做一次糖尿量的实验,早期发现糖尿病,因为像年龄大的人一般空腹血糖正常,吃饭以后血糖可以高。如果不做血糖,不做糖复合的检查就发现布勒糖尿病。凡是有条件的,年龄比较大的人都应当到医院做一个检查,发没发现糖尿病。如果有的话,喝糖诊断的糖尿病是最轻的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很可能靠控制饮食,好几个月,不用吃任何药都能把血糖控制好。糖尿病的诊断越早越容易治疗,也许不用吃药,也许吃一点药。而且现在还有一种办法,第一次诊断糖尿病,即便血糖水平很高,我们就打两周的胰岛素,然后就停掉,有三年、五年不吃药、不打针,这一块也非常好。我有两个病人有七年不打针,不吃药,血糖都一直控制得很好。所以,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别等到都到晚期了再来治,早期发现,我们有很多办法来帮助你,等到晚期医生就有办法。

不同人群的降糖目标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老年人,还有孕期的孕妇,还有青少年,这么多不同的人群,他们的降糖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标准?

李光伟:这是全世界目前讨论最多的,因为2008年以来全世界做了好多试验,都是想把血糖水平控制得更好一点,是不是能减少冠心病,能够减少死亡,我们做这个梦,我们希望梦想成真。但是做完了以后让大家非常失望,全世界做了三个大的研究,没有一个能够证明把血糖降低了能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减少的,结果发现是什么原因呢?在这个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生低血糖,很多人长的更胖了。低血糖加肥胖就使得它的血尿量更高,血糖量更高,造成心脏病的风险更大。我们最要吸取教训的就是低血糖,低血糖造成的风险比轻度的高血糖还厉害。

主持人:为什么?

李光伟:比如一个人已经十年的糖尿病,他的心脏已经有点问题了,如果发生低血糖,就会分泌一些激素,血管就收缩。本来心脏就缺血,冠状动脉一收藏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所以,低血糖就会造成心肌梗死,造成脑卒中。吸取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决定在不同的人群血糖达标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他很年轻,他才40岁,他刚得糖尿病,心脏什么都是好的,我们就用任何的办法,用所有的药都要把血糖弄得接近正常。这样即便发生低血糖,没有什么危险。而长期的把血糖控制好,20年、30年得到的好处就非常大,就能预防视网膜病变,预防心脏病,与肾脏病,对于年轻人是这样。但是对于老年人不一样,比如他现在60岁,得糖尿病已经10年,已经有冠心病,我们再给他处理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是别让他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不让他发生低血糖。因此,我们就放松血糖的标准,一般人糖血红蛋白控制在6.5,再松一点可以到7.0,再松可以到7.5。如果还不好,我们觉得他的病非常重,经不起低血糖的考验,家里也没有人照顾他,血糖水平到8,8以上都可以接受,但是就别发生急性病。

对于这群老年人,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如果把血糖水平降得很低,就会增加冠心病的机会,就会增加心肌梗死的机会,增加卒中的机会,我们主要避免这个。但是低血糖造成脑卒中的风险比高血糖还要厉害。如果控制不好,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就会抵消你这一辈子血糖控制带来的好处,就是因为这个。

现在内分泌学会也在推个体化治疗,不同德人我们给他不同的血糖水平,控制的严格程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建议那些有冠心病的病人要到最好的医院,要找最好的医生,拿到一个最适合他的方案,然后再回去治疗,这样又安全、又把血糖达标。

主持人:等于选择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

李光伟:对,千万别乱治,他给你吃了药以后,回去以后吃好几年也不变,这都不行。

主持人:要随时调整药物。

李光伟:对,随时调整药物。

心血管患者患上糖尿病如何用药

主持人:我们再关注互动平台上又有哪些朋友给您提出问题。

父亲65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糖尿病已经引发皮肤过敏、搔痒等等,血糖也不算太高,请问应该怎么办?

李光伟:年龄比较大,得病时间比较长,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这个血糖就不能控制台严格,测一下血红蛋白,现在血糖分两类,一类是即刻血糖,抽血马上就知道你的血糖是多少,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6—7就行,餐后血糖控制在7—8也可以接受。糖血红蛋白在7左右甚至到7.5都可以,千万别控制得太严格,而且要特别注意有没有低血糖,有没有心慌、出汗、头晕、晚上做恶梦,这些全都是低血糖的表现。

主持人: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李光伟:对。我老伴几年前查出有糖尿病,现在每一天服用二甲双胍,早中晚各一粒,血糖7以内,患糖尿病之前有高血压、心脏病,血压高压120,低压80,但是晚上常有心脏病发生。今年60岁,请问服药和饮食方面应该如何调理?

李光伟:看他胖不胖,如果比较胖,目前用这个药对他的好处非常多。因为二甲双胍是已经用了好几十年的药,医生对它比较了解,非常安全的一个药,而且不会产生低血糖,还会帮助减轻体重,对于相对胖的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一个药。而这个药也不会失效,单独用这个药,对于轻的糖尿病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很好,还不产生低血糖。所以,总体来说非常安全的一个药,而且价格也不是太贵。像这个病人如果吃二甲双胍,如果剂量合适,目前的血糖水平,餐后血糖应该也查一个,看看血糖怎么样。如果单独用二甲双胍就能把血糖控制好,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案。

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单靠二甲双胍可能不行,还要加别的药,就得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药,就有可能产生低血糖。

主持人:怎么避免?

李光伟:刚开始用二甲双胍时间比较长,血糖高了,要选择一个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刚开始的时候剂量可能比较大,等到血糖逐渐下降的时候你要逐渐减少药的剂量。

主持人:随诊的时间呢?

李光伟:如果第一次加磺脲类,两周必须得随诊,我们都一般建议病人一个月来一次,但是如果二甲双胍加一个磺脲类,一定不要一个月来,两周就要来,因为吃这个药一周可能就发生低血糖,就让他感觉,比如吃了7天药,有没有心慌,有没有饿,如果有就需要减药。但是如果你不管它,等一个月再来,低血糖又变成高血糖,这个人一点又有低血糖,又有高血糖,难受得要命,血糖又控制得不好。所以像这种人,加一个药,随诊的时间要缩短。

网友:母亲66岁,20多年高血压,10多年糖尿病,2年前突然心梗入院急救做了三个支架,遵循医嘱吃药,现在经常前胸后背疼,去医院做造影,支架没问题,心脏彩超也没问题,前几天心脏突然加快到了129,血压升高到了低压是120多,高压210多,当时很难受。半个多小时恢复正常,血糖一直不低,曾经都是十几,现在有时正常,有时也会偏高,请问她总是前胸后背疼是什么原因?

李光伟:可能比较复杂,因为她的过血压时间太长。

主持人:血压也太高了。

李光伟:对,高血糖的时间也很长,而且血压控制得也不好。我觉得她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解决血压的问题,前胸后背疼是不是跟心脏还有关系,是不是跟高血压也有关,要详细的检查,甚至要做一个造影,看看再有没有狭窄、梗阻的地方。另外,心脏区域的疼,看是不是胆道的疾病、胰腺的疾病,但那些都比较急,如果反复发作,是慢性的,首先还得看心脏。

网友:今年46岁,患糖尿病5年,血糖控制得比较好。去年开始急走的时候胸口会疼,最严重的时候只能缓慢的行走,双腿浮肿,服用利尿剂,吃药之后浮肿消失,胸口疼痛也出现缓解的症状,现在长期服用Q10和复方丹参滴丸,可以吗?

李光伟:因为浮肿的原因太多,一般肾脏的原因引起的浮肿最早,而且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的肝病、严重的心脏病都会引起浮肿,他浮肿应当先问清楚什么样的原因,不一定先用利尿剂就把浮肿消了。如果肾脏的原因治疗肾脏的病,如果是心脏的原因还要改善心功能。听他说好像主要是肾脏的病,要摸清情况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然后再决定治疗,不能说把水肿消除就算病好了。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主持人:糖尿病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

李光伟:糖尿病的预防全世界也是非常关心的事,中国人在糖尿病预防方面走的最早,像我的老主任,带我们大家从1986年就开始在大庆地区做糖尿病的预防工作,这是全世界做的最早的,我们在11万人里挑出来将近600个糖尿病前期的人,6年时间能够减少51%的糖尿病,最近2006年又完成20年的随访,结果我们发现6年的干预造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结果到20年糖尿病率减少43%。所以,证明简单的生活方式的修改,经过生活的干预就可以长期预防糖尿病,我们第一次证明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这是不用吃药就可以预防。

全世界也做了一些其它的预防的实验,用药,现在用二甲双胍、拜糖平、呲格列酮都有这方面的研究,这些药都能够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都能够预防糖尿病。但是像二甲双胍、拜糖平能够减少30%多,还不如生活方式干预好。另外呲格列酮能够减少70%左右,60%—70%,减少这么多。美国证明双方的干预可以减少58%的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但是主要还是要一个好的生活方式,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最最重要的。对于那些生活方式干预还没有效的人,也可以选择药物干预。

主持人:之前您提到和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相比,如果伴随着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两种疾病于一身的朋友,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降压,一定要避免低血压是吧?

李光伟:对。

主持人: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但是没有糖尿病两种疾病都伴随的朋友,用药方面有什么区别?

李光伟:因为病变不一样,没有糖尿病光有心血管疾病,这个人可能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但是糖尿病病人不一样,有一支狭窄的机会非常少,好几支都坏了,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和没有糖尿病的人心脏的基础不一样,如果单纯由高血压造成的冠心病,降压治疗就非常有效。但是糖尿病的人,单纯降压治疗就没有那么有效。所以治疗像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人,血压、血脂、血糖全都得照顾,全都控制好了才行,就更复杂。总体来说降压和降脂比较简单,但是降糖脂比较复杂,可能会造成低血糖,高血糖和低血糖这一跳会更加加重心脏病的风险。治疗糖尿病要特别注意这个病人用什么药给病人带来的好处最大,用什么样的药给病人带来风险大,我们挑选药物的时候要有选择。另外,治疗的话哪个药和哪个药联合用安全又有效,哪些药和哪些药联合用有效但是不安全,就需要心脏病的专家和糖尿病的专家共同制定一个方案。

糖尿病人降压指南

主持人:糖尿病在降压和降脂的朋友,和没有糖尿病的朋友有什么区别?

李光伟:糖尿病的降压、降脂的药更严格,甚至有人说有糖尿病的人血脂不高的人都得吃降脂的人,有高血脂的人吃降脂的药大家能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你有糖尿病,血脂高不高吃降血脂的药都有好处,强调到这种程度。血压也是把血压降到正常最好。但是现在无论是高血压的专家还是糖尿病的专家,现在共同的信念是治疗越早越好,而不是越低越好。不是把血压降的越低越好,也不是把血糖降的越低越好,而是越早越好,大家现在的共识是这样的。

因此,降压,比如20年的高血压,把血压降的完全正常可能起不来了,脑缺血,脑子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有更高的血压才能维持脑的供血,所以也不是降的越低越好。对于那些有器质性脑的病,有心脏的病、肾脏的病,血压并不能降得完全正常,降得完全正常接受不了。

主持人:这是降压方面要注意的。

李光伟:降得正常不见得对人有好处。降血糖也是如此,不是把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主持人:得看有没有伴随其它疾病。

李光伟:对,现在像ICU的病房抢救的那些病人,他有心梗,不是把血糖弄得正常好,而是弄的比正常还要高才好,弄得正常反而死的多。

主持人:很复杂。

李光伟:非常非常复杂。

主持人: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各位网友在互动平台上又给您提出怎样的问题。

网友:姑妈糖尿病伴并发症,住院一个多月了,医生说心脏坏死了50%,肾脏坏死了60%,想请问她的生命还能继续吗?如果这次能出院,出院之后应该注意什么?食疗和中药有效吗?

李光伟:这是非常晚期的病变了,医生能做的就是延长她的寿命,延长生存期,这是我们能做的。

当然在这方面,因为有好多新的药,肯定医生还能做一些工作,在这方面需要病人要有信心,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另外,要恰当的治疗,冒着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多的好处,不能自己乱吃保健品,有症状就吃药,没症状就不吃药,千万不能这样,一定要规律的到医院看病,严格遵从医嘱。

主持人:不规矩用药也是病人的用药一大误区。

李光伟:很多病人第一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第二,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严重的病。吃了药以后,高血压的人头疼的时候觉得我现在有病我吃药,等到不疼就不吃药了。糖尿病的人也是,测几天血糖正常就以为好了,药就减少,给他两种药就吃一种药,让他吃两片药他就吃一片药,就会波动。其实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治疗一辈子的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要长期的坚持用药,千万不能自己就把药停了,要征求医生的意见。

网友:父亲去年10月做的心脏支架手术,一直有糖尿病,现在偶尔还会感到胸闷,这是怎么回事?除了吃药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调节糖尿病,现在是否要到医院进行复查?

李光伟:这是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就看他的治疗充分不充分,肯定是现在他的心脏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是因为他太严重了没解决呢,还是因为治疗的不当没解决,必须把这两个分清楚。

主持人:他说10月份做的手术,现在已经5月份了,大半年过去,现在去复查时间是不是有点晚了?

李光伟:其实复查应当是有规律的复查,也许一个月,也许两个月,而且最好你原来在哪个医院做的你就到哪个医院做复查,因为医生了解你的病情。另外,糖尿病的病人心脏已经不是一个健康的心脏,即便搭了桥,做了支架,不能解决糖尿病心肌病的问题,只解决供血的问题,但是心脏本身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病人都希望吃一个药病就好了,安一个支架病就好了,实际上不是这样,让疾病完全消灭,医生这方面能做的工作非常少。

主持人:还是时刻去医院监测自己的病情,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

李光伟:对。

网友:54岁,二型糖尿病,服二甲双胍每天两片,想请问一下能做胃减容手术吗?

李光伟:服两片药肯定太少,国产的药两片才相当于500毫克,而正常的二甲双胍的剂量应该是1500毫克是常规剂量,到2000毫克是发挥作用最好的剂量,所以他目前用的药肯定是太少了。

关于做胃减容术,如果特别胖的人才会做这个,用一般的药都用不了,国外做胃减容术,吃一点就饱了,胃非常小,一年能减30公斤,糖尿病少了,高血压也好了,但是也有出风险,因为大胖子本身呼吸困难,心脏可能也有些问题,在做手术的过程中也有风险。所以,做胃减容术是严重肥胖的糖尿病的一个解决的方式,而且效果也非常好,但也不是适合所有肥胖的人。我知道中国现在能做这种手术的医院还不是太多。

主持人:像阜外医院这方面做吗?

李光伟:它是做心脏的手术,还没做这方面的手术。做胃的手术还是要综合医院,我知道上海长海医院在做,北京有些医院也开始做,但是都是刚开始,病例不是特别多。

主持人:这位朋友还是再考虑考虑。

网友:母亲今年77岁,得冠心病、高血压20多连,得糖尿病5年,并且有50多年的老慢支,腰也驼得很厉害,年轻的时候出了很多力,现在很容易感冒,几乎每天都吃感冒药,还憋得慌,一活动就喘不上气。医生说吃点倍他米松,母亲吃了以后一会儿就好,再犯再吃,请问您我母亲吃这样的激素药,吃吃停停是否副作用很大?我母亲每天都吸半个小时的氧气,现在每天都吃一个海参,但是抵抗力还是很低,一活动喘不上气。像我母亲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调理?

李光伟:其实这个已经远远超出糖尿病和冠心病的范围,她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呼吸系统的问题,有哮喘,有呼吸困难,甚至需要吸氧,已经很严重的问题。激素的治疗,对有些人有效,对有些人没效,激素如果大量治疗,激素会使得血糖升高,使血压也升高,激素有好多副作用。不能不用的话,也可以用,但是用的过程中要好好看着血糖,有些需要更好、更强的改善胰岛素敏感的药,有些甚至需要用胰岛素,用激素量比较大的时候需要用胰岛素。另外,激素不能随便停,激素用的时间长不能随便乱停,得一点一点停,在医生的指导下,像她的病治好还需要找呼吸病的专家,先去找他们看,是不是必须得用激素。如果实在需要用,也可以用,但是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看着糖尿病是不是加重?是不是骨质疏松,是不是高血压,是不是发生什么感染。

主持人:像这种年纪大的朋友,看病得多科综合来会个诊看她的病。

李光伟:对,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病。

网友:糖尿病已经3年了,每天打胰岛素30单位,这次出现了心脏不适,应该怎么办?

李光伟:要分清楚是先产生了一个心脏的问题,还是打胰岛素打的太多了。打胰岛素打得多,如果有低血糖也会造成心绞痛,所以,第一应该看他有没有低血糖,如果没有低血糖查查心脏是不是出了新的问题。

糖尿病心血管病人如何科学生活

主持人:节目最后您再给我们同时伴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的朋友提出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家以警为效,在生活中好好遵循这样的方式生活。

李光伟: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朋友,一个好的生活方式要比吃药还要重要,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少吃盐,可以预防高血压,要少吃油,少吃肥肉,肥肉不能吃,减少肥胖,这两个看住了以后,要看住体重,要减肥,千万别舍不得将军肚,一定要减肥。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要做轻微到中等程度的运动,这种运动一星期至少要做五天,这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再合理用药,而且用药要全面的控制那些危险因素,不是光盯着高血糖,也不是单盯着高血压、高血脂,要多重危险因素干预,这样才能保证延缓疾病的进展,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

主持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去自我监测血压和血糖呢?

李光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的病人都要做自我监测,最好自己家里有一个血压剂,有一个测血糖的仪器,经常看看你自己的血压稳定不稳定,吃药到底疗效好不好。血糖监测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你药物的剂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或者是你感冒发烧有特殊情况,或者是说来朋友了,饮食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看你的血糖情况怎么样。

血糖监测如果在医院,一天要扎5次。

主持人:对,那很痛。

李光伟:非常疼,费钱不说还非常疼。在医院这是必要的,回家以后如果血糖控制稳定,不用每天扎5个眼,一星期做一天空腹、三餐后跟睡觉前,或者一星期选两天,最少做一个空腹,一个早餐后,一个睡觉前,一星期做两天也够了。

主持人等于不用扎那么多下。

李光伟花最少的钱但是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情况。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节目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谢李教授今天做客我们的《名医堂》,讲解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相信大家对糖尿病伴随心血管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应该知道怎么去预防,如何去治疗了。也要感谢各位新浪网友对我们节目的关注和支持,《名医堂》每周二四下午三点和您不见不散。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