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侨乡斯文堪继往发展教育风气应开来
江门一中建校八十周年史略纪实
江门一中前身为景贤书院,肇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坐落于江门市区蟛蟹山上。回顾历史,江门一中走过了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几经变徙,历尽劫波。其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厚实的教育方志,也是江门基础教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史。
播洒文明薪火传承
据新会县志记载,景贤书院原来是社学,为景仰乡贤陈献章先生,因而命名为景贤书院。辛亥革命后,景贤书院改为景贤高等小学堂。20年代末,江门一度为省辖市建制,市政厅以景贤小学为基础,创办江门市立中学。1931年间,江门改市为镇,归辖新会县,学校遂改名为新会县立第二中学。后因学生增多,校舍不足,经社会捐资,新会县县长黄槐庭率众选项定江门蟛蟹山为校址,设计一幢主楼,两幢副楼,因由红砖构成,故称“红楼”。1934年,红楼落成,中学部迁来蟛蟹山。江门被日寇占领期间,学校被迫迁往新会天马、古井、白庙、司前等地,原址成为“省立四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司前迁回红楼,复名为新会县立第二中学,直至解放。
蓬江中学于1946年创办,主要由商界人士集资,借用黄氏宗祠(在江门紫茶路)作校址,1947年新校舍建成,学校随即迁入蛇山新校(即现紫茶小学)。
缅香中学原是缅香小学。甲午维新后,江门黄氏家族于公元1906年,以紫茶路居正始祖祠宇(俗称黄家祠)为校址,创立缅香小学。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1915年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复办缅香小学,翌年再办缅香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蓬江、缅香两校合并成为江门市第一中学,新会县立二中更名江门市第二中学。1953年,江门二中合并入江门一中,江门一中在红楼办学。历史悠久的江门一中,逐渐成为五邑侨乡教育的一面旗帜。
1956年,学校已经发展到36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822人,规模较大。市政府遂于1956年在行政管理上分出了一间“江门市第二中学”。江门一中依旧留在蟛蟹山,后来发展到蓬莱山一带。
2005年,江门市市政府提出要把江门一中创办成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因此又把江门一中和江门二中进行了资源重组,校址从蓬江区迁往江海区。2006年6月,江门一中以优秀的办学业绩,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是江门五邑地区首间获此殊荣的学校。
宏伟校园育人雅苑
江门一中校园虽然几经迁徙,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从1949年到1978年期间,国家投资扩建了江门一中的校舍6965平方米。特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国家投资学校扩建了24间课室及综合性大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工宿舍等项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国家投资和社会捐资,学校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其中社会办学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87年竣工投入使用的生化实验大楼,由国家投资、旅港邑人陈业初先生资助港币10万元建造,以陈业初父亲名义定名为“陈瑞芝楼”。1985年,香港五邑发展有限公司刘中先生捐资五十万元,兴建了两幢三十五套的教工宿舍,后又捐资五十万元,设立了“五邑园丁奖教基金”,每年以基金的利息奖励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新会市旅港台著名实业家黄球先生捐资一百二十万元建成了高五层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的图书馆“勤勉馆”。香港和记电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森于1995年捐资三百万元为江中兴建了十泳道的现代化体育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江门一中获得国家投资及社会捐资的总量达3140万元,学校建设形成规模。2005年9月,江门市第一中学迁往江海新址,用地面积是原址的3倍多,校园实际占地近280亩,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已绿化面积达3540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3.8%。目前,江门一中校园面积达七万平方米。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艺术楼、游泳池、四百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等现代化教育设施逐步建成,基本配套。
治学有术英才辈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江门一中就以骄人的办学成绩跻身于广东省首批16所重点中学的行列,80年代初再次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目前,江门一中在职教师中,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137人,占专任教师55.2%,获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有83人,占专任教师33.5%,获中学初级教师职称的有17人,占专任教师6.9%;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的有4人,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7人,省级的有30人次,各级名师占专任教师的38%。
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江门一中逐步形成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梯队,建设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育了一代代具有融会贯通的学问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莘莘学子。
据介绍,江门一中近十多年来高中升学率都在98%左右,上重点线比率均在50%以上,至今共有五名全省高考“状元”脱颖而出,10多人次获得省高考单科状元,先后有4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该校优秀毕业生中还有不少人先后获得了在世界名牌大学深造的机会。
此外,江门一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卓著,学生参加竞赛获省级以上奖的有64人,其中获全国奖的有12人。自1992年陈涵在第二十三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名列第一的金牌后,多位同学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良成绩。
励精图治再创辉煌
跨入21世纪后,江门一中提出了“明志崇德,砺教笃学”的校训,并在“三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素质教育为主线)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教育理念”的办学思想。从2004年9月起,江门一中科学规划并全面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设置了“全面培养人”的课程结构。
在德行教育方面,江门一中积极探索学校扩大招生以及实施全寄宿管理后的德育教育模式,逐步规划各阶段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并形成了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并创造出新的学生管理机制,让学生把德育要求逐渐内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研究方面,该校举办全校性研讨课5次,专题研讨会4次,面向全省举办开放周,设研究课25节,27所学校600名同行前来观摩。各科组有科研课题,其中省级以上研究课题3项。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级论文评比二等奖的有6篇,三等奖的有7篇。共有41位教师受到各级表彰,其中2位老师获国家级荣誉。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还被省知识产权局,省教厅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
2010年,江门一中高考成绩依然卓著,本科入围达910人,是江门五邑地区唯一一所连续两年本科入围人数超900人的中学。其中麦德平同学于2010年5月举行的全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以优异成绩入选了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在11月底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6届亚太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代表队夺得铜牌一枚,成为继陈涵之后第二位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奖牌的江门一中学生。大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竞赛获奖。学校也屡获殊荣,先后获得了广东省“职工书屋”、江门市“园林式单位”等称号和第七届全国中小学藏书票活动“教学成就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