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体感温度重出江湖 能否成气候

南京晨报

关注

根据常州市气象台的预报,今天当地最高气温是34℃,体感温度为37℃。“体感温度”指的是人们在户外实际感觉的大致温度———这正是今年夏天,在高温热浪中煎熬的人们最渴望知道的温度。此前,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追问,气象观测站百叶箱里的温度计读数,能否代表人们实际感受到的高温?针对这种呼声,常州市气象台于8月中旬测量发布每日体感温度。

记者了解到,其实十年前江苏省气象台也曾每天发布类似的体感温度指数,但最后因为反响平平而取消。能否恢复这个预报,方便市民们在高温或低温天气中,更恰当地调整着装或是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呢?气象专家们对此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就连常州气象台也不确定眼下的“体感温度”预报还能试行多久。

■新气象

常州天气预报出现体感温度

8月11日,常州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出现新变化,除了预报第二天的气温,还另外预报一个当地的“体感温度”。比如以今天8月24日为例,午后最高气温是34℃,体感温度则是37℃。体感温度明显要比气温高几摄氏度。在前段时间热浪高温天气中,常州每天预报的高温是37℃~39℃,而体感温度都在40℃以上。

温度计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我们人体感觉到的温度,究竟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昨天下午,常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蒋骏告诉晨报记者,他们测算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常州在市郊有一个标准气象观测站。场站利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和湿度计,统计每日的湿度和温度,也为预测天气做参考。现在场站中增加了一个新仪器,在距离地面1.5米高的地方,架设了一套专业温度计。这套温度计没有百叶箱的遮挡保护,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之所以设定1.5米的高度,是因为人们普遍的身高在1.5米左右,再加上没有任何遮挡,就可以基本模拟暴露在阳光下的人们感受到的温度。

每天每隔一小时,工作人员会统计这套温度计上的读数变化,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可以得到一个最高的数值———这个数字就成为第二天体感温度的基础。气象专家们再根据次日天气变化,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减,就得出了第二天的体感温度。

这两天常州以多云天气为主,没有了太阳的直射,升温较慢,计算体感温度时要稍微减一两摄氏度,而前段时间持续的晴朗高温,体感温度就得多加一点。

蒋骏说:“经过前期的观测统计,通常体感温度比预报的天气温度要高3℃~5℃。”

体感温度一般比气温高三五摄氏度

为什么我们大热天走在大街上感觉到的温度比预报的气温要高呢?省气象台副台长魏建苏解释说:预报的气温其实是标准观测场中百叶箱里的温度。根据国际气象学通用标准,温度计要放在距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避开阳光直射,四周通风,周围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高大建筑遮挡。但是体感温度则是受太阳辐射、空气湿度、周围通风情况和风速大小的影响,与气温有很大差别。以气温为30℃的环境为例,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平均风速在每秒3米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

预报体感温度是为了响应民意

雷骏说,常州气象台预报体感温度就是为了响应民意。8月初热浪开始在江苏地区蔓延,苏南城市因为靠近副热带高压中心,更成为全省“热点中的热点”。加上媒体和网络上各种对现行气象预报制度的质疑,所以当时很多市民打电话给常州市气象部门,要求天气预报更精确。

说来也巧,常州市气象台一位工程师正在做一个科研项目,就是测量暴露在空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和地表温度,而且项目已经开展了数月,积累了不少观测经验。经过讨论,把其中近地面1.5米高、暴露在空气中的气温测量项目作为体感温度的预报依据。

蒋骏强调,其实气象学上,计算体感温度有一套经验公式,是把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指数等各种数字加加减减,过程挺复杂,“但是我们不想那么麻烦,就模仿暴露在烈日下的环境测量温度,这与普通人的感觉更接近,操作简单,老百姓也看得懂。”

■争议

体感温度“靠谱”吗

江苏十年前也曾有过体感温度指数

其实体感温度的说法并不新鲜。江苏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周曾奎回忆,1999年时,本着“天气预报要贴近群众”的目标,省气象台的专家们也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天气预报模式,开创了一系列的天气指数,其中就有一项体感温度指数,就是通过蒋骏提及的经验公式,每天汇总南京和江苏各地的温度、湿度、是晴是雨这些要素计算得出的。

但是当时发布这些指数几乎全部是靠气象声讯台,很少通过媒体发布,社会反响不太强烈,在2003年前后偃旗息鼓,从天气预报中淡出。

周工程师坦言:当初大家全凭热情,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指数,希望能把天气预报做得面面俱到,甚至还有每日“喝啤酒指数”、“跳舞指数”,可是有多少人会根据指数去喝酒跳舞呢?十年后再看,这些指数就显得“华而不实”了。

体感温度“靠谱”吗?

从1999年到现在,人们需求日益多元化,传播的手段也发展到了完全不同的新境界,眼下网上人们对体感温度的要求显得比较迫切,江苏省气象台以及全省各地的气象部门是不是可以恢复这项预报呢?

省气象台一位领导似乎有些为难,他提醒说,全国气象部门内部对体感温度有很多争议。有很多专家就认为:体感温度不靠谱!

记者采访的一位从业50多年的老专家说:“体感温度因人而异,体质好不好,年纪大小,甚至穿衣服深颜色还浅颜色,心情好不好,压力大不大都可能让人们对热或者冷有不同的感觉。简简单单的一个温度,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他认为,与之相比,气象工作者工作重心还是应该放在日常的天气预报上,如何把每天下雨还是晴天,高温多少,低温多少这些最基本最要紧的气象信息报准确了,才是对工作对百姓最大的负责。

常州市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谨慎地对记者说,目前还只是试行体感温度的预报,对社会上的反响、气象界同行们的评价还不太清楚,效果不好就可能被取消。

在春秋季节,天气舒爽,体感温度的预报就显得并不重要了,至于今年冬季还会不会预报体感温度,现在谁也说不准。

■市民意见

体感温度至少让我们有个参照

周婷,是南京某高档外语培训机构的私人课程顾问,在新街口一栋高档写字楼上班,典型的白领族。前段时间天气炎热,她和同事上下班在地铁里也能挤出一身汗。从地铁入口处走到地面上时,一阵热浪扑来,常常让她头晕眼花。“我很希望有一个体感温度预报,能让公司适当调整我们的作息时间。”比如体感温度上了40℃,哪怕气温还在37℃,也可以允许我们提早下班,或者推迟上班,显得人性化。

常年在户外工作的人们似乎更加盼望有一个体感温度。某家电卖场的空调安装工董师傅,前两轮高温中,都是抓紧早上的时间为客户安装空调。否则即便挂着保险绳,在高层的窗口上迎着太阳装室外机,不到3分钟就会头晕、手脚发麻,容易产生危险。“如果有个体感温度预报,我们可以更容易安排每天的室外工作时间,跟消费者协商调整装机时间,人家也更容易通融理解。”

常州的一位肖先生已经在享受着常州气象台的体感温度预报服务。他撰写的一篇评论最近正在网络媒体上流传:“人们更关心的不是百叶箱内的温度,而是体感温度。高温对人体达到伤害程度的不是百叶箱内的温度,而是体感温度。人们需要防暑的高温也不是百叶箱内的温度,而是体感温度。所以对于大众来说,更要紧知道的是体感温度。”

作者:王晟/来源:南京晨报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