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新车时会遇到哪些“猫腻”

生活新报
都市时报 记者 赵芳 辛辛苦苦攒足了钱,准备过上“行有车”的方便生活。但是,买车的消费者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吃到“哑巴亏”。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些看上去不合理的事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潜规则”。本报征集了多种汽车销售行业存在的“猫腻”,让律师与资深汽车销售人员分析其中的玄机。
大礼包“缩水”
2009年11月,小张终于决定淘汰摩托车,当个货真价实的有车族。经过多家比较,他在北市区某4S店选中了一款车,决定“一步到位”买最高配。最重要的是,4S店还送价值8000元的“大礼包”呢。防爆膜、发动机护板、镀膜、迎宾踏板、防擦条、地胶……最吸引小张的,还是价值3000元的防爆膜。
小张提到新车后,今年1月份去贴膜。但当他看见工人拿出那3000元的“美国名牌”车膜时,又惊又气。“外行人都看得出来,这和普通玻璃纸有哪样区别?”小张回忆,那膜不仅颜色不正,厚度还不及一张卫生纸,质量之差令他记忆深刻。“我怎么敢给新车贴这种破玩意?后来我提出这种膜不能贴车,适合贴我家玻璃。但他们不愿意把这些赠送给我的东西让我带走。” 无奈,小张只好另外花了2500元去贴膜。后来上网一查,再仔细算了一下,小张才发现,“8000元大礼包”的成本价还不到2000元。
“车商承诺的3000元的膜,成本不会超过1000元。”云南某大型汽车销售中心主管小乐透露,有的车商甚至会选择假冒防爆膜,成本就200元。其他的一些赠品,往往成本只有标价的20%-30%。“这就是为什么车商愿意以‘大礼包’抵换折扣的原因,这是行业潜规则。同款车型在各家4S店的价格底线基本一致,消费者不要认为能占多大便宜。”
据了解,销售商在送赠品时,一般在订车单上只注明 “送名牌车膜一套”、“送豪华导航仪一台”……从来不详细注明是哪个品牌。这样,即使日后有消费者找上门来,也能“说得清楚”。
■维权小贴士
正常情况下,商家出现以快过期商品、有小质量问题的商品冲抵赠送物品,或者抬高赠送商品的售价,并没有非常严重的错误。但是凡事要有个度。“当质量过差或者承诺价格和实际价格偏差过大的时候,商家便触碰了底线,属于欺骗行为。”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张宏雷律师说,商家承诺购物送赠品,实质上是一种要约行为。商家有义务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赠品,并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为赠品的瑕疵承担责任。买车送的赠品不符合约定的品质,就属于违约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汽车销售公司更换,并索赔相关损失。
指定4S店做保养
2009年10月,周总在某4S店购买了一辆轿车。4个月后,他发现车的润滑油泄漏,便就近找了家汽修厂维护。
今年3月2日,周总将车开到4S店做保养,工人发现车被动过,一问,知道了异地修车的事情。“他们告诉我要取消车子5年的质保期限,理由是出现了外店维修车辆或者保养的事件,没办法再对车的质量进行担保。”经过沟通,4S店总算“网开一面”,但是要求周总从此不能在外面随便修车、做保养,否则将依照“规矩”取消质保协议。周总心里非常不爽,难道车主连在哪修车都没得选么?
采访中发现,部分4S店的确有这种“潜规则”。4S店销售的车内用品价格与一般汽配店相比,会高出3-4倍。“这很正常,卖车的利润远不及保养的利润丰厚。”小乐说,云南目前并不是所有汽车销售商都要求指定到店面强制保养,但还是有部分车商有意为之。“最常用的就是取消质保协议,因为理由听起来非常充分。”
■维权小贴士
云南德和政律师事务所的杨名跨律师说,车商是在借买卖合同的方式来垄断维修市场,这种捆绑服务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利。“车商将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保养作为维系质保协议的前提,不受法律保护。”
退差价不容易
“当时我还以为自己买了个限量版呢!”山哥回想起自己的购车经历,哭笑不得。2008年,他看中了一款新上市的豪华车,但是全云南都没有货。“我到处托关系,多交了2万元才订了一辆。销售商还告诉我,这车目前云南只有两个人订到了,多交2万元绝对物有所值。而且如果以后车降价,还会退差价呢。”山哥兴奋不已。
但是,距他提到车不到2个月,这款车就开始大规模上市了,实际售价竟然比他买的时候低了好几万。山哥后来问销售商能否退还差价,但总是被敷衍过去。
记者调查发现,当某款新车上市,不少车商为了争取订单,便推出“提前交定金,补退差价”的承诺作为促销手段。当新车上市,实际售价小于预期售价的时候,车商就敷衍“退差价”的承诺,或者用“礼包”抚慰消费者,尽量将利润最大化。小乐介绍,很多商家都有“内部政策”:能少补一个就少补一个;客户闹得凶,就让补偿缩水,用“礼包”或者“保险”对付;客户关系过硬的,才考虑直接补差价。
■维权小贴士
车商往往是口头承诺,如果没有什么证据,消费者就吃了“哑巴亏”。“建议消费者遇到商家承诺补差价的情况时,签一份书面协议,或者留好其它证据。”张宏雷律师建议。
排队等提车不如加价插队
2009年6月,陈小姐在某车商处订了一款热销的新车。销售人员告诉她,现车非常少,要等3个月才能提车,或者加价。陈小姐咬咬牙交了定金,但没有同意加价。
3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拿到车。陈小姐打电话问,销售人员解释说“车实在太好卖,这款车型还是没现车”。之后她又等了2个月,多次打电话催促,才提到车。
陈小姐的一位朋友2009年9月也买了这款车。不同的是,他不到半个月就提到了现车。区别在于,他掏了6000元,装了一套真皮座套。
“加价提车没有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问题是为什么我的车一拖再拖呢?”陈小姐十分不解。
“现在买车的人太多了,我们也没有办法!”昆明某4S店销售人员吕小姐说,他们店一个月的销售量有200多台,车商不可能压这么多的货,而且厂家也没有这么多的货,加价提车只是一个杠杆,加钱就能早提车没什么错。
小乐却透露,有的店是真的没有现车,但也存在一种情况——不那么热销的车型,也会在很多热销车型都加价的时候乘机凑热闹,以此获取更多的利润。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一些比较紧俏的车型,加价提车已经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区别就是加多少的问题。
■维权小贴士
张宏雷律师认为,“加价”符合经济规律,是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的体现。现在某些车型需求大于供给,产品价格上涨很正常。“加价与否,消费者完全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最好签一份书面协议,约定什么时候交车,这样才能保护自身的权益,让提车时间不至于被一推再推。”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