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义务教育

汉网-长江日报
武昌区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关键词
作为武汉的省会之地,武昌拥有110万人口,新老城区交错,义务段在校生人数多达7.5万多人。这样一个教育大区,如何实现教育均衡?
武昌区教育局局长王兴文表示,多年来,区教育局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通过加大投入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通过交流培训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通过政策引导实现生源规模的均衡,最后达到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均衡,从而推动武昌教育由初步均衡向基本均衡迈进。王兴文说:“教育均衡不是目的,而是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的手段。”
合理布点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武昌区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和教育发展实际需要,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并不断加大调整力度,最大限度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全区中片学校实力较强而南北较弱的特点,该区早在2004年就编制了《武昌区2004-2020年中小学布局规划》,确保了教育中远期发展的用地要求。
依托《布局规划》,先后撤销黄鹤楼小学、白沙洲中学等40余所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扩大市二十五中、积玉桥学校、新河街学校的办学规模,新建长江紫都配套学校、中华路金都小学等学校。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校际差距明显缩小。
为缓解择校热,2008年,该区将3所改制校恢复公办并实行对口入学,加强义务段学校事业计划管理,择校现象明显减少,各校生源得到有效保障。
该区还分别将3所省市级示范学校引入南北两片办学,较短时间内缩小了南北两片与中片的办学差距。
经过布局调整,5年来,全区义务段学校由115所调减到78所,校均规模在全区总体学龄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由834人提高至977人,初中及小学服务半径分别控制在500米和1000米以内,在确保义务段学生就近入学的同时,学校空间布局也日趋合理。
■ 教师交流培训提升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关键。
2006年开始,武昌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岗位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区6179名教师竞争上岗,691名教师被分流到非教育岗位。
同年,该区开始实行专职教师定向交流机制:每年安排80名教师交流,从相对优质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任教一年,或从相对薄弱学校选派教师到相对优质学校任教、学习一年;结构性超编教师可提出交流申请,到教师需求有缺口的学校任教;区“名师工作室”和“优秀青年教师协作组”成员按计划到边郊薄弱学校兼职指导,带动弱校教师成长;优质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手拉手”关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保障教师交流的实效,该区对交流教师进行专项补贴,并对教师参评“优秀青年教师”实行无交流经历一票否决。
对薄弱学校的教师,通过“三个优先”进行专业提升。
——培训优先。专设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培训班;高层次培训项目、高层次培训人数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
——引进教师优先。骨干教师和新进教师招聘计划,优先考虑结构性缺编的薄弱学校。
——评先、晋级优先。教师评先、晋级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薄弱学校教师。
目前,薄弱学校教师缺编严重、队伍缺乏活力、专业发展缺少支持等问题得到根本改观,全区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市劳动模范等优秀教师群体,师资配置在全区学校逐步趋向均衡。
■ 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课程建设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课程成就学生,让学生享受课程,该区把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作为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开齐”上求规范,在“开足”上求质量,在“开好”上求发展。
“尊重差异、发挥特长”是该区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们通过“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教师和学生增效减负。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2007年开始,武昌区启动“校长深入课堂研究课程”活动。“校长必须坐阵教学第一线”,这条规定促使校长们积极转变角色,一批校长亲自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一批校长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或深入年级组、备课组、班级及课堂,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一批校长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始全面思考、统筹安排学校课程建设;一批校长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在毕业年级坚持开设体、音、美、信息技术等课程,学校教学质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长汪适中说:“校长深入课堂、研究课程,是校长领导艺术的返璞归真。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校长进课堂,才能引导教师‘决战课堂’,提高质量。”
武昌区中小学还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立足学生需要和学校特色,打造出一批品牌校本课程,如红岭小学的“国学经典”,棋盘街小学的“美乐教育”,三道街小学的阳光快乐跆拳道,铁四院学校的“铁路系列”和桥牌,文华中学的“博雅教育”,中北路中学的园艺等。
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促进了义务段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质量的均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 全体全面全程评价
全体全面全程的质量评价观,有力提升了教育质量均衡化水平。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2004年,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探索用评选“阳光少年”取代传统的三好学生。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全面发展,申报参评“阳光少年”。时任副校长刘焱明认为,这种评选方式变终结式、被动的、单一的评价为发展式、主动的、多元的培养,“它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过程。”
评选“阳光少年”成为武昌区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最早的探索。
结合新课改,该区研制出《学生基础性发展评价实施纲要》,创新“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机制,创立与学生全面发展相关联的五大综合素养: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同时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变被动评价为主动性评价,变单一性评价为多元性评价,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该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湖北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样本,并在全省推广实行。
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中,该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学生身体健康评价纳入学校工作评价体系。《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将评价重心从中、高考考试结果评价完全转移到教育教学过程规范管理评价;《小学全学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方案》把评价重点放到各学科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发展、学校常规规范管理水平等方面。
通过评价引导方向和管理规范过程,武昌区对学生进行全体、全面、全程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