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育才学校——名人执教最多的中学

华龙网-重庆晚报

关注

育才学校创办人陶行知先生

40年代育才学校全景 育才中学供图

入档理由

郭沫若、夏衍、翦伯赞、何其芳、田汉、吴玉章、艾青、贺绿汀、戴爱莲……这些一连串闪耀在中国历史星河中的文学家、音乐家、历史学家、舞蹈家,他们的名字都可以在重庆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历史名单中找到。

这所学校就是1939年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现重庆育才中学)。上世纪40年代,重庆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在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一大批国内文化教育名人先后来校任教、讲学,使育才学校成为重庆乃至全国名声最响的中学之一,也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

挽救人类损失民族缺憾

育才学校诞生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国难当头,战火纷飞,难民成群。陶行知先生看到在老百姓中有许多穷苦孩子有特殊才能,因为没有得到培养的机会而枯萎,觉得十分可惜。

“心痛不已,一直想弥补这个教育上的缺憾”。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了这所著名的试验学校,主要“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

育才学校的创办,使难童中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此外,陶行知先生为唤起人们的觉悟,要有爱国的责任感,还在南京、上海等地办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民族的损失、人类的缺憾”。

郭沫若讲形势、讲历史剧,茅盾讲小说,夏衍讲戏剧

老师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从创办伊始,育才学校就有着非常雄厚的师资力量,先后有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纷纷来校任教,其阵容之强大,非一般学校可比。

那时育才学校的教学与一般的学校不一样,主要是根据学生才能、爱好,按照各种专业来安排教学。学校设有音乐、戏剧、文学、绘画,还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六个组。每个组的组长和老师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音乐组的组长是贺绿汀,另有著名音乐家任光、任虹、马思聪等人执教;戏剧组的组长是章泯,剧作家舒强、水华等人先后执教;舞蹈组的组长是戴爱莲,老师吴晓邦、盛婕等都是著名的舞蹈教育家;绘画组组长陈烟桥是鲁迅的学生,画家张望、汪韧锋、丰子恺、华君武等都在学校任教。

而文学组的组长是大诗人艾青,他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常常请来当时在重庆的文学名家来校讲学。如郭沫若讲形势、讲历史剧,茅盾讲小说,夏衍讲戏剧,史东山讲电影,冯雪峰讲鲁迅,聂绀弩讲杂文,邵荃麟、胡风、叶以群讲文艺理论,曹靖华讲苏联文学,袁水柏讲讽刺诗,沙梅讲川戏等。

同时,当时在重庆的许多名流作家,如翦伯赞、何其芳、田汉、吴玉章、邓初民、周谷城、秦邦宪、萨空了、徐迟、姚雪垠、黎国荃、陆诒等在学校兼课或讲学。

此外,学校还开设“林间讲座”,邀请郭沫若、夏衍、曹靖华、刘白羽、周而复、邵荃麟、艾芜、戈宝权、沙汀、程今吾等发表演讲。

主张“教、学、做合一”,供给学生们最丰富和最滋润的“营养”

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

在解放前的艰难岁月里,育才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有一段时间,师生们连米饭都没有一粒,每顿饭只能喝一点菜羹,但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中来,战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坚持努力供给学生们最丰富和最滋润的“营养”,培养出了陈贻鑫、杜鸣心、伍必端等一大批艺术家。

我国著名的版画家伍必端回忆,他当年是一名流落街头的流浪儿,有幸进入育才成为一名小学童,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走上绘画这条路并最终取得成功。“我的启蒙老师是陈烟桥和张望。陈烟桥是鲁迅的学生,他喜欢用梨木板刻木刻,《鲁迅和高尔基》等几幅有名的作品,就是他任教时刻的。张望老师在学校的时候,创作了好几幅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成为绘画组孩子们学习绘画的最早的启蒙作品。”

伍必端说,陶行知校长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主张,即“教、学、做合一”,学到的东西要和实践相结合,这个对学生们影响很大。比如当时绘画组的几位老师都是木刻家,学校每周都要组织一次木刻作品观摩会,把创作的作品挂在墙上,大家来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来讲评。因此,大家小小年纪,就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学校的活动丰富,育才师生思想解放,个性得到发挥,许多创新的做法让当时人们耳目一新,使学校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校园。

老校友们回忆,当年育才文学组的老师们曾联合全校学生创办了一场当代诗歌朗诵会,采用形象化的化装表演,由男女朗诵者分别扮演诗中描绘的人物,通过服装、化妆等造型,再配合人物情绪变化而专门设计的音乐伴奏,使朗诵者把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意境和人物感情起伏变化的过程演绎得惟妙惟肖。

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社会活动,唤起人们抗战信念和力量

冯玉祥参加抗日演唱会

名人名师,给育才学校的学生们带来新鲜的知识、民主的空气,在陶行知先生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影响下,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社会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格外有灵气,小小年纪便在社会上有了巨大的影响。

那时的育才音乐组,在山城重庆非常有名气。他们在广播电台,在音乐会上,在重庆银行公会举行的歌曲演唱会上演出。冯玉祥将军也赶到现场,亲自参加演唱抗日救国歌曲,特意安排为育才的孩子们捧场,以增强号召力。

育才绘画组在重庆市区举行儿童抗敌画展,著名画家徐悲鸿、关山月等人也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参展,参与义卖。冯玉祥将军不仅采购展品,还当场参加写字义卖。

育才戏剧组的师生们也不甘落后,在重庆大礼堂公演了自编的话剧《荒岛历险记》,随后又演出了著名的儿童话剧《表》。由董林肯编剧、刘厚后导演的儿童剧《小主人》公演取得取大成功。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排演了方言剧《啷格办》深受群众欢迎,在市区演出多场,大大唤起人们的抗战信念和力量。

培养手脑并用 手脑皆强的人

陶行知的“八个顾问”和“十字口诀”

名师荟萃,是育才学校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学校的创办者、校长陶行知先生,也是一个大教育家,是真正的“名师”。他不仅给学生们请来一大批名师,还请来了“八个学术顾问”,作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随身师傅”。

这“八个学术顾问”分别是:什么(what)、怎样(how)、何时(when)、谁(who)、为什么(why)、哪里(where)、到哪里去(或趋势,whither)、多少(much)。

“八个学术顾问”学习方法在育才学校获得极大的成功,使学生们学习时融入了更多的思考,打开了思维的空间,吸取到更多的营养。

许多校友们都记得,学校曾经有一位14岁的同学,有一次阅读了一本苏联作者描写中国情形的书,其中讲到马可·波罗来华的事。关于马可·波罗来华的具体时间,不少同学们都照着书上的记叙进行记忆。但这个学生却请教了“八个学术顾问”中的“何时”(when)后,发现了该书作者的错误,马可·波罗来华的正确时间应是在1275年5月忽必烈当朝期间,而非原书中所说的成吉思汗时代。

还有一位学生通过研究“郑和下西洋”,并将其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较,得出了结论,即中国在明代时造船技术比外国好。

这“八个学术顾问”在陶行知先生的笔下,被称作是“八个好朋友”,后来还编成了一首歌《八个好朋友》,歌中唱道:“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物?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位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此外,陶行知认为学习不只是动脑,还得学会动手。他专门写了一首“手脑相长歌”让学生们传唱,所谓手脑相长,即手脑并用、手脑皆强。

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呢?陶先生曾经这样解释:旧中国漫长的历史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由此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从教育方面说就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皆强的人。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为此,陶先生还给学生们编制了“十字口诀”,教学生们遇事都要用脑筋去想,凡事都要实地去做,要勤于用手。

这“十字口诀”是:一个大脑,两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钥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集(七)体创造,八个顾问,九九难关,誓(十)必克服。

“十字口诀”简单易记且蕴意无限,它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方法,许多年过去了,仍深深地刻在育才学校每一个人的心里。

40年代育才学校大门

音乐组在排练歌曲

育才文学组社会科学组办报刊

戏剧组同学们在排练节目

□记者 汤寒锋

网络编辑:李平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