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永远的花丁——朱仲录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花儿”艺术大师朱仲录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2007年12月22日,这位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花儿”艺术的老人,怀着对“花儿”艺术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走了,留下“花儿”四处飘香。
朱仲录1922年出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村,他自七、八岁开始,在当地有名的唱把式、他父亲朱瑞那里学习“花儿”,到十来岁时,已经掌握了很多“花儿”曲令,并有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常常在田间地头与成年人对歌,成为远近较有名气的小歌手。12岁时,他上了村办私学,在他有了一定文字基础后,就将他熟知的“花儿“歌词全部记录下来,写了三大本共6000多首。
朱仲录先生在从事“花儿”艺术研究中,搜集整理并出版了《花儿选》、《爱情花儿》等;发表了“花儿”研究论文150多篇;在“花儿”演唱、培养“花儿”艺术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的话说,“在花儿领域里,从挖掘整理,到传承发展创作,朱先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朱老一生改编和创作的“花儿”歌曲很多。他的改编深得“传承”之精髓,表现在歌词中,就是在保持原词语言风格的同时,通过拓展、刻画、连缀等方式,在提高格调、丰富内容和便于听众理解上下功夫;表现在音乐中,则是注重将不同的“花儿”音乐、民间小调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来扩展乐曲的内涵,为“花儿”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由他改编和创作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花儿与少年》,就是我国艺术宝库中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1962年,朱仲录在上海结识了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在朱仲录的影响下,酷爱民歌的胡松华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朱仲录的口传心授,胡松华把美声唱法与“花儿”的传统唱法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这首花儿作为他的保留曲目,走出了国门,用他那浑厚的唱腔,将花儿传播到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抒情花儿歌舞《花儿与少年》是朱仲录作词、作曲家吕冰编曲、舞蹈编导章民新编舞的经典作品。1956年,陕西省歌舞团在为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创作新的歌舞节目时,朱仲录提供了三首青海民间小调:《蓝桥会》、《四季调》、《五更鼓》,还参与了舞蹈构思、服装和道具的设计,并写下了12段歌词,这一创作曲目就是现在的《花儿与少年》。可以说,这个歌舞在融合民间音乐方面所做的发展与创新是非常成功的,堪称是用音乐元素和唱词紧密结合来表现地域特色的经典。
《花儿与少年》在1957年全国第一届专业音乐舞蹈会演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会演期间就有许多兄弟省市的专业文艺团体,向当时朱仲录所在的陕西歌舞团学习这个节目。同年秋天,这个节目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受到许多外国朋友的赞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花儿与少年》,介绍了这个花儿歌舞。据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敦煌音乐学院张君仁博士的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以各种方式出版和演出的《花儿与少年》有十多种。除此以外,通过查看网上,以各种形式的独唱、对唱、组合、器乐演奏的《花儿与少年》也不下几十种。如黄灿演唱的《花儿与少年》(错冠以王洛宾改编词曲);阿宝演唱的《花儿与少年》;中央3台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吕蔚和吕继宏的对唱《花儿与少年》;青燕子演唱组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用小提琴、手风琴、笛子、二胡等乐器演奏的《花儿与少年》以及女子十二乐坊表演的《花儿与少年》等等……
2006年我去看望朱老先生时,从他家看到了一个外地朋友写给朱仲录的信,大意是他唱着《花儿与少年》长大,但苦于找不到完整曲谱,到现在只会唱其中的一两段,希望朱老邮寄一份《花儿与少年》的完整曲谱给他。这位“歌迷”最终如愿以偿。
我和朱老有过两次巡回演出的经历,一次是1987年7月,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和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我省首届“花儿”杯电视公开赛,赛后赴海东各县进行赛后优秀歌手巡回演出;另一次是1989年11月,平弦剧团西海轻音乐团在海东各县演出后,到甘肃临夏、和政、东乡、广和、夏河等地演出。这两次演出均聘请朱仲录为艺术顾问,随团指导工作。他的演出态度是十分严谨的,一板一眼,从不马虎。他每到一处,都亲自编写“花儿”歌词,审定曲令,进行排练。从曲令的唱法,到韵味的掌握,一招一式,一字一句,要求很严,让大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在甘肃省演出期间,有几个他的崇拜者,经常打听我们的去向,开着车追踪我们。他们在广和县追上了我们,请求朱仲录给他们唱“花儿”,晚上演出结束后,朱老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居住地,给他们唱。他们为又一次能够亲耳聆听朱仲录的“花儿”而激动不已,欢呼声不绝于耳,一直到半夜,久久不愿离去。
2004年,应上海唱片公司之约,由朱老和我将王洛宾原先记录的一首叫《眼泪的花儿飘远了》的“花儿”进行扩充,由他增加歌词的含量,我在原先只有四句曲调基础上,将此歌扩写成了一首大型歌曲。在此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修改问题而争论不休,争的面红耳赤。事后,我对他老人家的执着和严谨心悦诚服。
朱仲录称自己为花丁,意喻自己是花的园丁。作为青海民歌——“花儿”的传承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花儿”事业,无怨无悔。所以他自喻为“花儿”的园丁。他一生坎坷,两次受到不公正对待。在那些与他的观众相隔离的年代,他形成了养花的习惯,每到一处,便养起花来。不断为花儿浇水、施肥,精心呵护,直到生命的最后……(郭兴智)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