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风靡10年 香港“雪米莉”四川制造

封面新闻

关注

当年的“雪米莉”之一田雁宁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雪米莉”作品封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叫香港“雪米莉”的作家写的“女”字系列小说,风靡全国书摊,《女老板》、《女特警》、《女酋长》……惹火的封面女郎、神秘的香港黑社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得一时洛阳纸贵。“雪米莉”也因此成为通俗文学、畅销书的代名词。但鲜为人知的是,制造这股“雪米莉”旋风的竟然是一帮没有去过香港的四川作家。带头将小说创作搞成生产作坊的,就是来自大巴山的谭力、雁宁。如今,两位作家早已“上岸”,回首往日,雁宁为我们揭开了“雪米莉”风靡全国之谜。

A 初创

1986年“雪米莉”处女作诞生

《女带家》开印80万册,很快一抢而空,最后总计印了200多万册。书商赚了上百万,最多给我们两万块钱,我都觉得是天文数字了。

“雪米莉”系列作品的创作长达十年,在我的文学生涯中应占重要一页。第一部“雪米莉”小说诞生于1986年,当时我是达县地区创作室的专业作家,谭力在达县地区艺术馆。我俩作为四川文坛新星,已颇有名气,获得了很多全国性文学奖。

一天,成都市文联一位老师来找我们,他有个做书商的亲戚想找人写畅销书。他首先想到了谭力,他就说你们俩文笔构思不错,一起写吧。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纯文学作品销量直线下降,港台的金庸、琼瑶等通俗读物盛行,一直以文学为荣的年轻作家感到了失落。于是,谭力写了《从明星到死囚》,我则创作了“雪米莉”系列第一部《女带家》。女带家是香港话,就是携带毒品的女人,小说写了两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扮作国际贩毒组织成员,充当女带家破获贩毒大案的故事。小说充满了曲折紧张的警匪追捕过程,当然也少不了枪战、情色等畅销书因素。

《女带家》初稿12万字,给了一位成都书商,谭力10万字的《从明星到死囚》给了另一个书商。书商希望每部小说都能扩展到20万字,临走前给我们一人3000元作为预付稿费。当时我们每月工资加奖金也就50块钱,2500块就能在县城修幢两层小楼。我仅用7天赶写了8万字,将小说扩成20万。谭力也很快完成扩稿。《女带家》开印80万册,很快一抢而空,最后总计印了200多万册。当时一本书印刷费三四毛,定价2元一本,就算每本书只赚八毛,200万册也有160万元。书商赚了上百万,最多给我们两万块钱,我都觉得是天文数字了,当时可以在成都买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两居室商品房。

B 风靡

美丽名字引来读者求爱信

书商的稿约纷至沓来,于是我和谭力分头构思、分头写作,讨论情节,最后成书都署名:(香港)雪米莉。书商执意在笔名前写上香港,因为那时畅销书几乎全是港台的。

从此,“雪米莉”的笔名就定了下来。当时取笔名,最初想到的是“雪莉”,因为徐志摩曾把悉尼译成“雪梨”,香港女演员米雪那时在大陆正红,不知怎么想到把她的名字倒过来——雪米,最终确定了“雪米莉”。这个美丽的名字迷惑了很多读者,我们经常收到出版社转来的读者求爱信。

《女带家》畅销,书商的稿约也纷至沓来,于是我和谭力分头构思、分头写作,讨论情节,最后成书都署名:(香港)雪米莉。当时,书商也执意在笔名前写上香港,因为那时畅销书几乎全是港台的,刚好我们也有个香港朋友提供写作素材,香港“雪米”似乎也有点依据,但这也成为后来我们受批判的最大把柄。

《女带家》开创了“雪米莉”的女字系列,后来的《女老板》、《女特警》、《女酋长》等关注的都是国际犯罪。《女酋长》写国际贩卖人口,《女煞星》写国际体育黑社会。后来又创造了男字系列、大字系列、小字系列和派字系列。上世纪90年代,谭力还以“沙利文”的笔名写了一系列赌场小说。小说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香港、巴黎等城市,我们两人从来没去过,只能依靠书面资料。

看着地图写故事也会有尴尬

有一次我听说香港开始流行BP机,就以为BP机是类似步话机的通话工具,于是在描写一场枪战时出现了一个警察对着BP机大叫“快来抓人”的场景。

我和陈毅的侄子陈晓是好友,上世纪80年代,陈晓的两个哥哥移居香港,后来陈晓的哥哥陈德成不断从香港给我寄来资料,香港地图、巴黎地图,海外旅游宣传册,还有香港的《东方日报》、《龙虎豹》等报纸杂志。当时不像现在,网络上什么都可以查到,找资料非常费劲。我做了近万张卡片,看到有用的就记下来。

有一次我问香港朋友,希尔顿大厦靠海那边,推开窗看到外面的是什么楼?他们都蒙了,我笑着说是中银大厦。还有希尔顿大厦顶层的法国大餐怎样,九龙爱情小道的凳子怎么摆……我比他们还清楚。有时还需要学一些香港话,小说里需要点缀像“搵钱”这样的香港话。

写作时常把地图摆在案头,写警察在巴黎街头追捕毒贩,从香榭丽舍大街追到塞纳河,都是看着地图写。但过分依赖案头材料也会带来尴尬,有一次我听说香港开始流行BP机,就以为BP机是类似步话机的通话工具,于是在描写一场枪战时出现了一个警察对着BP机大叫“快来抓人”的场景,这本书出版以后被香港朋友当成了笑柄。

C 争议

“雪米莉”原是两个大男人

一位青年作家撰文披露“雪米莉”的真相:“雪米莉”是两个彪形大汉,不是什么千金小姐,大家都上当了。这是“雪米莉”秘密第一次被公开。

“雪米莉”早期作品都是我们一字一句倾注了心血的,而且非常重视文学要素,算得上是通俗文学精品,但后期的盲目扩展和胡编乱造的假“雪米莉”小说,毁了“雪米莉”品牌。1989年,我们参加省青年作家会议,恰好一个书商给了两万块订金,2000张十块的票子,我当时没一点顾忌,在会场就叫谭力来分钱。这个场景刺激了很多人,很多作家都愣了。

不久,就有一位青年作家撰文披露“雪米莉”的真相:“雪米莉”是两个彪形大汉,不是什么千金小姐,大家都上当了。这是“雪米莉”秘密第一次被公开,各家媒体很快跟进,新华社、《新民晚报》等纷纷派出记者采访,《光明日报》在文化版特刊评论员文章,严厉批评雪米莉“欺世盗名”。从1989年到1992年,全国共有200多家报纸杂志先后发文报道,包括香港《东方日报》,“雪米莉”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雪米莉”的“作坊式流水线写作”也是备受质疑的地方。起初我和谭力都是各写各的,后来因为书商追得太紧,几个文笔不错的年轻人就加盟来写,由我们写好提纲,他们独立完成,我们再做修改。但有些作品成了败笔,或多或少导致了“雪米莉”的没落。《光明日报》评论出来后,文化局领导赶写材料向上级汇报,意在为我们开脱。我们私下还很高兴地跟朋友说“这下我们出名了”。书商也认为这是个商机,可以借机火一把。在一批实力书商的操作下,“雪米莉”又掀起了一波高潮。全国各地都摆着我们的书,乡村、机场、地摊、火车站、图书大楼、百货商店……

D 停笔

盗版“雪米莉”屡禁不止

有些作家白天写评论骂“雪米莉”,晚上就写盗版“雪米莉”,充满了赤裸裸的暴力和色情,而且粗制滥造,“雪米莉”一度成了诲淫诲盗小说的代名词。

当时,香港《大公报》称大陆被侵权最多的图书是“雪米莉”系列,真假比例是1:2。有些作家白天写评论骂“雪米莉”,晚上就为书商写盗版“雪米莉”,这些假“雪米莉”充满了赤裸裸的暴力和色情,而且粗制滥造,“雪米莉”一度成了诲淫诲盗小说的代名词。为打击盗版,我们曾在《新闻出版报》刊登声明,称雪米莉品牌归成都某公司所有,任何擅自冒用其名者皆为盗版。然而这招行不通,长沙很快出现十部盗版雪米莉。我和书商委托四川新闻出版局打假主任和记者到长沙打假,但一到长沙盗版书商就消失了,还有人威胁打假官员。

1994年,为了给雪米莉“正名”,四川文艺出版社出了八卷本的雪米莉自选精品集,我和谭力首次以“雪米莉”的公开身份到上海、杭州等地签售,但还是无法挽回盗版的猖獗和“雪米莉”的颓势。1996年,尽管一本小说还能卖十万册左右,我们仍决定停止“雪米莉”作品的写作。

□笔者感言

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感恩

“雪米莉”曾风靡10年,但现在的中国人已将文化热情转化为经济热情。写了几年纯文学作品后,我们都转向影视剧创作。我近年写了《冰山上的来客》、《残寺》等,谭力写了《特殊使命》、《东方朔》等电视剧。谭力说,现在写电视剧,即使在省级台播放都有几千万人看,这与做纯文学的成就感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想法却相反,一直为自己没能完成纯文学梦想而遗憾。我很羡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他们能写他们想写的东西,不用过多考虑经济问题,也没有思想束缚,这是一个作家的幸福。比如郁达夫一篇不到千字的短文,就可得到上海报馆的160块大洋,普通人家每月生活费也才3块大洋而已。鲁迅和胡适在北大当教授,一个月五百多块大洋,生活相当“富裕”了。我写“雪米莉”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再写纯文学,但很多重大计划,至今都没完成,我真正想写的是当代中国。回顾过去,我们也是幸运的,遇上了这么好的一个时代,这些小小的文字花朵,也算是我们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感恩吧。

□讲述人:田雁宁

曾用名:雪米莉。1953年生于四川省开江县一个教师家庭,1981年毕业于达县师范学校中文系,1970年赴开江县乡村插队务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都市放牛》、《无法悲伤》,小说集《小镇风情画》、《巴人村纪事》、《田雁宁文集》(5卷),《雪米莉真品集》(4卷),散文集《我的情感倾诉》,小品集《田雁宁小品文集》等数百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有的作品还被译为英、法、日文在海外出版,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坛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现移居北京,专业作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