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硅谷”建在西伯利亚
本报特约记者 闻涛
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亚洲部分最大的城市,提到它不能不提及坐落在该市郊区著名的科学城。这里是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所在地,建城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俄高科技领域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这座老科技城即将焕发第二春——今年秋天,一个大型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将在该市苏维埃区正式启动,届时,新西伯利亚和科学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俄罗斯“硅谷”。
2005年1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视察
投资200亿筑巢引凤
新西伯利亚市的科技园区项目属于联邦建设项目,是俄政府实施创新型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据科技园股份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维尔霍沃德介绍,该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17亿卢布(1美元约合25.6卢布),主要投资方“俄欧发展银行”(俄欧银行子公司)将投资150亿卢布,其余部分由国家和州市财政预算支出。
据悉,整个园区工程建设非常浩大,主要包括科技园(占地16万平方米,包括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写字楼,以及各种类型的生产厂房)、商务中心(包括总面积6万平米的会议中心,该中心设宾馆、商务中心和会议厅,以及商务娱乐设施)、商务型和经济型住宅小区(两个小区的总面积约38万平米),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计划于2010年基本完工。
科技园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由英国著名的RMJM建筑设计公司负责总体设计。园区致力于以下五大领域的科研: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动力电子、生物制药和仪器制造。按照计划,园区建成后,进驻的创新型公司将达到近200家,其中大型公司10家、中型25家、小型165家。从业科技人员达到1万人。
这边新巢尚未建成,那边已有凤凰振翅欲往。据维尔霍沃德透露,目前已有80多家创新型公司有意进驻,其中包括英特尔和西门子等这样的国际巨头。
“自留地”防止人才流失
俄政府选择在新西伯利亚市打造“硅谷”决非偶然,要知道新西市号称“俄罗斯最聪明的城市”,其科技人才密度在俄名列前茅。据介绍,科技园的“母体”科学城目前拥有100多个科研机构、20多所高等院校、3万余名研究人员,是俄罗斯科学院系统中规模最大、科研力量最强的分院。在此聚集的学者研究领域广泛,从信息技术到核物理,从理论遗传学到太空计划。
科学城鼎盛时期,居住着6500名科研人员和他们的家人,成为真正的科学天堂。但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城里的科学家们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国家的拨款锐减,科研经费不足导致工作停滞,科学家们的生活也一下子陷入困境。近年来,尽管政府开始逐渐加大对科技的扶持力度,拨款逐年增加,但是科学城的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面临着员工待遇低下、优秀科学家流失、科研后备力量缺乏、科研设备老化、办公楼和住房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走出困境,新西伯利亚州政府、新西伯利亚市政府和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决定通过创新谋发展,联手推出了新科技园区的建设项目,并很快得到了联邦政府的批准。
据俄媒分析,科技园区的建成,将会带来几个方面的益处。首先,将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据估计,园区完全投入运营后,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卢布,年出口额达到79亿卢布。其次,可以有效地防止俄罗斯科技人才的流失。科技园将吸纳那些最富才智的年轻人,为其创业提供良好条件。最后,科技园区的建设必将促进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曾遭遇环保阻力
新西科技园区项目早在2005年初就得到了普京总统的批准,但是在实施伊始却遭遇当地一些人士的重重阻力。鉴于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开始时基本选址在市郊的林区,该州一些社会活动家认为,当局是要和莫斯科投资商一起毁掉“森林城市”。去年秋天,这些社会活动家还向普京总统寄发了一份有6000人署名的呼吁信,要求其保护“森林城市”,签名者中甚至包括科学城奠基人的儿子米哈伊尔·拉夫连捷夫。
在多方游说无果的情况下,建设方后来不得不对建设方案作了较大改动。住宅小区建筑地从毗邻西伯利亚分院植物园的地方迁至“无林”的荒地,商务娱乐中心也搬至科学城下区的空地。据称,迁址后,建设成本增加了12%,不过,新西伯利亚市周边的林地有望得到较好的保护。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总建筑师安纳托利·昆德拉捷夫日前做出承诺,科技园的建设将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