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过山瑶反面刺绣”欲冲击国家“非遗”

广州日报

关注

邓菊花绣的大号童帽。
精美绝伦的反面绣作品。
反面绣经常被乳源瑶胞用来装点服饰。

“过山瑶反面刺绣”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常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图案构成主要内容,用以构成全幅花纹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花纹颜色有红绿黄黑白五种。

过山瑶反面刺绣

本报韶关讯 (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南坡、邹文娜摄影报道)刺绣,又名“女红”,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工艺。世代居住于重重大山中的乳源瑶胞流传着一种已有千年历史的神秘“过山瑶反面刺绣”。这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刺绣技法和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刺绣方式都截然不同,被誉为中国刺绣史上的一朵奇葩。其观赏性远胜过一般的手工绣和机绣,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国内研究过山瑶文化与历史最好的传承物之一。

记者近日从韶关市文化部门获悉,广东将把乳源瑶族的“过山瑶反面刺绣艺术”作为重点项目冲刺我国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拜盘王”成功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乳源瑶族又一有望打造成国家级“金字招牌”的文化遗产。

传统:瑶家姑娘有空便绣花

被当地文化部门确定为该项古老技艺传承人的邓菊花是一名年过五旬的退休教师。从5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刺绣的她回忆道:“瑶家姑娘爱绣花。以前的瑶女闲时针不离手,忙时则将刺绣材料用帕包之系于腰间,无论在家中、野外,劳动之余就将材料取出席地而绣。”

在她的记忆中,当时贫困的瑶乡视一针一线如珍宝:“为了买一根绣花针,大人们经常要翻山越岭数十里地到乐昌县城去买。从早上5时开始举着火把出门,一直到天黑才归家,往往就是为了一包12枚的绣花针。”

那些缠缠绕绕的线条里,融入的是瑶家姑娘们浓浓淡淡的情思。按照瑶家习俗,绣好一条精美的头巾是年轻女孩恋爱时送给心上人的最珍贵礼物。所以母亲经常语重心长地叮嘱她:“女孩子不学刺绣,长大后难嫁人。”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年仅9岁的她就基本掌握了如何看布纹、如何穿针引线,小小年纪便能绣出一手复杂的兽蹄形纹、界形纹、鹿形纹、人形纹等。

寄意:瑶族人民对幸福的追求

邓菊花告诉记者,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但瑶胞们都喜欢用精美的刺绣来装饰自己的衣裳,其图案大多是美丽可爱、充满生机的题材,借以表达瑶族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她向我们展示反面刺绣的基本方法。只见一根细小的钢针拉着一丝彩线灵活地在织布的反面上下穿刺着,令人眼花缭乱。巧手飞针走线,指下桃红柳绿,不一会,一个精美的瑶族吉祥图案便跃然布上。她说,最复杂的“大莲花纹”需3天才能绣出一个。

邓菊花的得意之作“万物和谐”历时1年方得以完成。一块尺许长的方帕上密密麻麻、有序排列的数十种优美图案,充分表现了瑶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心愿,几乎把瑶族刺绣的基本图案都融入其中。“在满地怒放的梧桐花、八角莲等20多种花的簇拥下,活泼的小鹿在嬉戏玩耍,树阴中有蜈蚣悄悄地爬过,人们则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传承:千年技艺面临失传

在“反面刺绣”千多年的历史中,其技巧针法全都是靠口耳相传,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近年来,随着瑶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时髦心理的影响,人们从服饰乃至风俗习惯都在改变,穿着也不断被流行服饰所代替,瑶人着瑶服的习惯已在慢慢消失”,邓菊花也担忧地说:“时下的中小学生忙于学习,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学习刺绣。瑶族的年轻姑娘们多是外出打工,传统的刺绣习惯也在慢慢淡化。”

邓老师在感叹瑶族反面刺绣即将失传的同时,决定在其从教的学校里开办“反面刺绣”第二课堂,组织会反面刺绣的老师分组义务地教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手艺,重点培养对反面刺绣感兴趣、领悟能力高的学生。她还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各地举办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并多次获奖。

她还将自己数十年钻研“反面绣”的经验及体会写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内容主要包括瑶族反面刺绣的形纹刺绣方法、选布、挑花、打格等。但苦于没有“伯乐”,这本系统记录“反面绣”技法工艺的工具书仍未面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