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睡眠不足质量差 专家建议加强健康教育
大学生睡眠健康教育不能缺位
“睡不好,心里烦!”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小陈最近向记者诉苦:“上课时总是走神,连着打了好几次瞌睡,最后还是趴下了,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像小陈这样因睡眠而苦恼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据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日出台的一项调查显示,1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高达55.7%的大学生白天出现过瞌睡现象,而思睡(想睡觉)的发生率为21.6%,但出现睡眠问题的大学生没有一个通过医疗方式来解决。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谭晓东教授呼吁:高校要开展睡眠健康教育,关爱大学生的睡眠问题。
他们为何“夜不能寐”
“学习、工作压力大是我睡不好的最主要因素。”小陈告诉记者,尤其是考试期间,常常是“临阵磨枪”熬夜看书,睡觉时也仅仅停留在浅度睡眠,老是担心考试“挂”科。她夜里经常做梦,还很容易醒来,脑子里想着是否再爬起来看会儿书。
小陈是学校媒体的学生记者,每周末还要修双学位,平时还要去家教,排得满满的时间表让她平时也会陷入焦虑,她说:“有段时间事特别多,老在想新闻稿件怎么写,双学位论文写什么,家教该讲些什么,这些事睡觉前就在脑海里翻滚,越是告诉自己不去想,就越睡不着。”
华中师范大学的小马最近也饱受失眠的煎熬,和女朋友分手后他情绪一直很低落,等室友入睡后他常常是“孤枕难眠”,脑子里总是浮现出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很懊悔没有好好珍惜,“这种郁闷的感觉让我辗转反侧,好几个晚上都是折腾到两三点才睡着。”
据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学业繁重带来的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睡眠。学生本人的心理素质不好,如自己觉得有睡眠问题或情绪状况不佳者,其睡眠也明显比其他学生差。另外,47%的学生抱怨宿舍环境嘈杂,居住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寝室‘卧谈会’让我白天精神恍惚。”武汉大学的小赵感慨道,平时寝室十一点半就熄灯了,室友们常常天南海北地聊天,有时要说到一两点钟。喜欢安静的小赵被吵得睡不着,虽然很困也不好意思扫大家的兴,“只好塞住耳朵硬着头皮睡了。”有个室友习惯很晚才去洗漱,进出的动静很大,常把他吵醒。
除了学习工作压力、心理状况、寝室环境和熬夜娱乐等因素,武汉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陈声亮老师认为,导致睡眠问题的原因还有身体原因如身患疾病、身体异常等,精神病原因如神经症、抑郁症等,另外就是药理原因,如睡前抽烟、饮茶或喝咖啡等,这些都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兴奋,不能入睡。
睡眠欠佳是“青春杀手”
谭晓东教授认为,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生物钟,造成内分泌紊乱,最后导致失眠、机体代谢不正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据相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影响皮肤健康,会使人变老变笨变胖,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引发糖尿病、癌症等多达84种疾病,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
除了健康,睡眠对学习也影响很大,小陈就常常觉得眼睛疲劳、头痛脑昏,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有时感觉脑筋‘转不动’或者觉得自己那天‘少根弦’。”一次考试前她熬夜看书,考试时感觉大脑像“短路”了一样,考试时还差点睡着了,结果考得很糟糕,她后悔地说道:“这样‘废寝忘食’要不得,考前‘抱佛脚’还不如睡个好觉。”
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汪海燕教授分析,睡眠不好会导致神经衰弱,使情绪反常、反应过度,并产生一些奇异的想法,更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对症下药打造高质睡眠
调查还发现,存在睡眠问题的学生就医意识较差,尽管意识到睡眠问题已影响到体力、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等,但没有人通过医疗手段来解决,专门为睡眠问题去做心理咨询的学生也比较少。而大学生了解的改善睡眠的方法比较有限,如减少饮茶、睡不着“数羊”等,效果比较差。
汪海燕教授认为,解决睡眠问题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大多数学生的睡眠问题都是暂时的,通过睡前的自我调节可以得到改善。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适宜的声音、光线和温度,在睡前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或是喝牛奶等方法来促进睡眠;其次,当大脑高度兴奋、浮想联翩时,不要强迫自己去停止或担心会失眠,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是把想的内容写出来以自我放松。另外,因情绪等原因导致的睡眠问题,可以寻找适合的倾诉对象来进行情绪疏导,以排解内心的压力,当情况较严重时要找心理医生咨询。
谭晓东建议,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亚健康状态。在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教育者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睡眠问题,通过展板、讲座等各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关于睡眠的健康教育。(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袁文魁 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