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穷人银行家:民间试验困难重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骞/北京报道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是世界上第一家专为贫困者服务的金融机构。2005年,这家银行拥有67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借贷者,因“找到帮助大量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方法”,10月13日,本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尤努斯和他的孟加拉乡村银行。
如今,中国已有300多家半民间机构做了类似的试验,但目前还存活的100多家机构中,没有一家能像孟加拉乡村银行那样,在扶贫和商业性两方面都取得成功。
13年前,杜晓山开始和尤努斯合作,在中国河南、河北、四川、陕西等地陆续建立了6个经济合作社,尝试推广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
穷人完全可以信赖
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贷款给穷人的银行和扶贫机构有什么区别?这种银行能否自负盈亏,保持商业上的持续性?30年前开始这项尝试的尤努斯,早已习惯面对这些质疑。
他曾经试着拿出27美元,借给了42个女性农民,让她们购买做小生意的原料,等这些钱还回来的时候,她们已经摆脱了始终贫困的循环。1977年,尤努斯开始建立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试验,固定小额信贷的模式:向贫民主要是女性贷款,无需任何抵押担保。
至今,孟加拉乡村银行满足了全国一半的小额贷款需求。除1983、1991、1992年三个年份外,每年都赢利,1995年停止接受捐款后,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金融机构,2003年,银行利润为550万美元。
它的另一项纪录也让人惊奇---还款率达到98%以上,高于世界上任何一家运作良好的商业银行。尤努斯认为,穷人完全可以信赖。
中国的民间试验困难重重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让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资金扶贫问题的杜晓山深感惊奇。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小额贷款很难长期坚持,穷人难以得到国家扶贫贷款,同时还贷率也非常低。
1993年,他到孟加拉考察后,得到尤努斯提供的一笔低息贷款,在河北省易县设立“经济合作社”,开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中国试验。
易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具有一般贫困县的代表性。杜晓山说,从1994年运行至今,易县累计向1.9万多农户发放小额贷款6700多万元,其中83%的客户为女性,帮助近6000户贫困户脱贫。
到2003年,杜晓山还陆续在河南虞城、南召、陕西丹凤、河北涞水和四川金堂开设了相同机构。
由于缺乏监督机制、管理经验、专业知识等原因,杜晓山主持的几个试点机构普遍存在问题。虞城因信贷员违规放贷资金流失严重,易县有拖欠贷款的情况,丹凤因政府介入中途停止。 机构唯一的经济收入是贷款利息,有限的资金来源决定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好的结果只是维持现状。杜晓山面临的问题,正是同样困扰中国300多家半民间小额信贷机构的问题。
尤努斯的启发
如果不能吸储,小额信贷公司靠什么获得资金?
上世纪90年代,中央在清理了农村合作社基金和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后,对批准新的金融机构相当谨慎。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对政府原有的小额信贷机构---农村信用社和传统银行或许会有一些竞争作用。但无论是小额信贷公司、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其实都缺乏为最贫困人群提供贷款的动力。而国家给予扶贫任务的农村信用社和传统银行,情况也不容乐观。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中,大量被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关系户或富裕农户截流,农民要从农村信用社拿到贷款难度很大。按规定,农村500元以下贷款无需抵押担保,但农民需要跑好几趟,有时甚至要走后门才能拿到贷款。
对于商业性的追逐也导致大量农村信用社撤离乡村。目前在贵州省,寥寥无几的农村信用社已经造成当地农村金融需求的缺口,农民转而求助于非法高利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许孟加拉模式不一定是适用中国的唯一模式,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来说,尤努斯的影响,更多是理念上的启发。
更多详情,见《瞭望东方周刊》156期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