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再见倪匡:人生总有配额

外滩传媒

关注

科幻小说作家倪匡阔别香港13 年后,终于在2005 年底 “回归”香港定居。回到香港后, 71 岁的倪匡原打算寄住在妻妹的家,但儿子倪震为了方便父亲,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铜锣湾另外租了间房子,孝顺老爸。日前,在月租二万的两百多平方房子里,身着蓝色唐装、布裤,脚穿凉鞋的倪匡,陷在沙发里,接受了《外滩画报》的独家专访。这也是倪匡“回归”香港后首次接受内地媒体独家采访。

文/sam( 香港) 图/ 冯翰文 ( 香港)

家有“计算机神妻”

访问的话题自然离不开他这次返回香港居住的原因。倪匡移民美国旧金山前,不少朋友都“看死”他一定会闷死美国 。结果1992 来到美国的倪匡,在三千多平方的大房子住所里,游哉游哉生活了13 年,种花、养鱼、上网购物,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甚至还曾为了看一朵西番莲开花, 对着花坐两个多小时目不转睛,不肯离开。”

倪匡笑说,这种闭门“坐井观天” 的生活,闷起来,有时还会以减肥消闲: 每天只吃生西芹、生胡萝卜,4 个月里,体重从166 磅减至120 磅,可是“多辛苦呀,我梦见自己变了小白兔! 哈哈哈。”说到这里,倪匡忍不住连笑数声,一副老顽童的表情。

本来美国的生活无忧无虑,但最终决定返港定居。倪匡叹说,一切与妻子李果珍有关。

“13年来妻子住不惯美国,惦记着香港的亲人朋友,30 多次独自返港, 两人互相牵挂,于是这次决意陪她回来长住。”

但香港始终是香港,倪匡说,目前的唯一的烦恼是住所空间太小。在美国住的是三千平方大屋,但香港住宅只有两百多个平方,尤其是那间书房,搬了两部计算机进去后,就再没有地方摆书,所以从美国运回来的一批书还没有拆箱,仍然放在大厅里。 不过,倪匡说自己一点也没有闲着,天天见朋友,上酒楼下茶馆,潇洒愉快无比。

此外,倪匡还坚持在美国养成的习惯,天天花数小时泡在网上,无意中认识了一些内地的书迷。

“我一直很欣赏网络世界,关于卫斯理的网站更是了如指掌。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只准讲卫斯理好话,不能说坏话名为‘最爱卫斯理’的网站, 结果我在上面留言说我是倪匡,有些人不相信我就是倪匡,我就叫他们把地址给我,等我寄点东西证明给对方看,看他信不信。哈哈哈。”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叫西陆写手网上,无意中看到一个四川写手仿古龙写的武侠小说特别好,于是主动在网上联络上他,希望帮他在香港出书。可惜香港出版社却说香港现在不流行武侠小说,最后不了了之。”

说起电脑,倪匡满脸兴奋,边说边带着记者参观他的电脑房,并亲自操刀“带”记者上他喜欢的一些网站。 倪匡指着电脑笑道,他的老婆也是电脑迷,外号“计算机神妻”, 不但自己天天上网,也整日花心机教他上网兼学用各种新式电脑软件。电脑面前,夫妻同乐。

不过,“现在我仍然搞不懂怎么写电子邮件给别人,只懂得按回复键, 回邮件给他们。”倪匡哈哈大笑起来, 不无得意的样子。

“我带着古龙发达,可能也因为这样害了他”

倪匡常说,喜欢他的人,喜欢得要命; 不喜欢他的人,见到面就掉头走。他自己抱着平常心交友,在文坛上交到不少知己,包括金庸、黄沾和古龙。

黄沾一出道,略长他几岁的倪匡便赏识有加。一次饭局上,他听说黄沾月薪八千,当时已是天文数字, 他还“啊”的一声,“才八千? 我立刻聘他,一万元一月!”别人问倪匡请黄沾做什么,他说:“做什么都行呀, 他什么都懂嘛!”当时,他们才不过见过一两次。

其后,他俩开始熟络,友谊长存30 年。过去13 年,每次黄雨沾去美国, 都会专门抽空探他。

“他去世前两三星期,我们还通了一个长电话。他自己也知道不会好了。”倪匡忆述说。这一刻,他收起了笑容。

倪匡最要好的朋友,除了黄沾, 还有台湾的古龙。古龙出道时受台湾作家排挤,倪匡喜欢他的小说,适逢当时主编《武侠与历史》杂志,便找他写《绝代双骄》。倪匡不断向张彻推荐,建议将古龙小说拍成电影,未果,便向楚原说情,拍成了《流星蝴蝶剑》。

倪匡叹息地说,“我带着古龙发达,但可能也因为这样害了他,他发达太早,饮酒太多。”

古龙名利双收后,经常跟倪匡、王羽吃一顿饭就干掉五瓶XO,之后去夜总会再饮,往往第二天大家一起往医院吊盐水。“古龙酒量好,但不懂分辨酒味,见酒樽好看就说好酒。他注重饮酒气氛。”结果古龙肝硬化早亡。

倪匡说,古龙过世,他三日说不出话; 黄雨沾病逝,他三日吃不下饭。“你说黄雨沾死了可惜,古龙更可惜,他死时仅48岁。他绝顶聪明,大家一起测智商, 他180 多 ,我60 多 。”

另一位好朋友就是金庸。 这些年来,倪匡和金庸这对华人世界名作家, 一个低调、一个活跃,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倪匡说,他不曾想过为自己写传记,甚至不会回头去修改自己的作品。对于金庸最近重修旧作,倪匡调侃老友说,“他的写作配额用完了,修改配额还没用完。”

倪匡说,查大侠是“无出其右”的武侠小说家,但其改版小说却令人失望, “我觉得写得这么好,改来做什么。最近他发表言论,说韦小宝七个老婆对社会风气不好,要改成三个,但三个老婆对社会风气就好了么? 除非改了韦小宝去做和尚,一个都不要。”

任性的倪匡总是让人喜爱的,甚至连性情严肃的金庸,遇上捣蛋的他也没办法,还会陪着他玩。

倪匡回忆说,当年,《地心洪炉》在《明报》连载。卫斯理从飞机上掉下南极,正是饥寒交迫,见一只白熊跑来, 便把它杀了,剥皮取暖,吃肉充饥。 读者骂他:“南极没有白熊! 南极只有企鹅!”从来不理读者来信的倪匡照样漠视投诉。结果这位读者每天寄他一封信,愈写愈长,分析他态度不严谨、对读者不负责任、误导..要他解释,否则再写下去是厚颜无耻。

倪匡火了,便在专栏上回复。原是250 字的篇幅,他放大字体,只回答两句── XX 先生: 一、南极没有白熊; 二、世上也没有卫斯理。

金庸也“包庇”他:“原来南极是有白熊的,现在没有,因为给卫斯理杀掉了。”结果读者气得吐血,最后一次来信, 信中写着两个大字,“无赖!”倪匡大笑。

之后,故事要出版单行本时,出版社请他改回北极,他不肯,就喜欢南极, “坚决不认错! 哈哈!”

还有,“1967 年,金庸离开香港几个月,我帮他代写正在连载的《天龙八部》,他当时开出的唯一条件,是不可以死人,因为个个都有用。不过他上午上机,我下午就弄盲了阿紫的眼睛,因为她实在很讨厌。哈哈。

“人生总有配额”

倪匡,就像他的小说,高潮迭起、坦率有趣。

倪匡本名倪聪,又作倪亦明,出生上海,家境贫寒,到16 岁还以沙发为床,当兵又遇到大荒,宰杀老鼠、四脚蛇果腹,后来才逃亡到香港,开始写作为生。

倪匡告诉记者,自己走上写作路纯粹是因缘际会,为了“温食”( 注: 讨生活)。“刚到香港什么杂工都做过,赚几元一日,还要被工头抽佣,后来见到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发现自己都懂得写, 便大胆去投稿。”

倪匡记得第一份投稿的报纸是《工商日报》,当时1000 字有3 元稿费。“一个下午已写5万字,稿费比打工好得多。” 之后,倪匡写作瘾一发不可收。 开始写作时,倪匡写武侠连载,后来看到好友金庸、古龙的作品,自认无法超越,加上他不喜欢古装,于是转个弯,将冒险、打斗、侠义精神放进现代, 加上想象力,卫斯理系列便出现了。

可是,他自言是个“很随便的人”,“我写稿从不打草稿,写完也不重看,亦没有把报纸珍藏。”

倪匡改笔名也很随意,以前他以笔名“沙翁”写杂文,原来笔名也与女儿有关。“我的女儿很淘气,她经常半夜嚷要吃沙翁。”他说。

至于脍炙人口的卫斯理,取名更随意。“搭巴士经过大坑道有一个卫斯理村,当时我甚至不知道卫斯理是个传教士,只是觉得这个译名很古怪,很适合用来写科幻小说。”

倪匡小说中的卫斯理,天文、地理无一不晓,但倪匡对记者披露,这全拜家中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所赐, 自己很多东西都不懂,“真正深入研究的就只有贝壳,只要给我任何一种贝壳,都能立即分辨出类别。”自称为“海洋馆看动物贝壳分类专家”的倪匡说。

上世纪60 年代, 倪匡的武侠小说每日连载,人人抢看。倪匡说,在当时热闹的阅读风气下,他又看又写。“巅峰时期,我曾经在不同报社同时发表12 篇连载,内容绝对不会弄错,但稿子倒经常送错,还好报社的编辑们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问倪匡写过多少书,他表示不记得,只能粗略点算,“武侠小说有几百本,大多数已找不到了。‘卫斯理’ 比较有系统,加上‘原振侠’,也有90 多本吧? 电影剧本有400 部,全部没有留下来。”

这些年来,他笔下创造了原振侠、卫斯理、白素、亚洲之鹰等深为读者熟悉的角色。在数十年的写作生涯,倪匡确实掀起过一阵科幻小说热潮,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本,甚至更有传言说他曾见过外星人,而且他自己就是卫斯理的原型。

“我的小说不是写实故事,角色全是凭空创造,可是卫斯理的经验不等于我的经验,我不是航天员,很多事都是误传。”倪匡强调,只有某些内容构思, 如复制人,后来巧合地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倪匡说,1965 年到1995 年,是他的写作高峰期。“我通常在1 小时可以写11 张稿纸。每天平均写2 万多字。我不能说我是全球最多产的作家,但的确是天下写汉字写得最多的人,老外不会写汉字,再多产也不能和我比,哈哈。”

一年前,倪匡决定封笔。他解释,“过去写了四五百本书,从未试过写到一半便写不出来,写《只限老友》时却多次发生这种状况,写出来也不满意。我是第一个读者,自己都不满意,别人也不会满意。人生总有‘配额’,用完了,现在写一百字也困难,哈哈。”

倪匡相信一切都有配额,写作有,烟酒有,生命也有。人生走到后期了, 大部分配额都已经用完,他也认了。 回顾大半生,可有遗憾?“没有,经历过最艰苦的日子,我很知足, 什么都可以开心一天。”倪匡举例说, 有次他去快餐店吃饭,望着饭桌上的米饭忍不住呆望了许久,然后满足地笑起来,“结果身边的阿婆以为我是疯子,急匆匆地跑开,哈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