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一代结构大师——西南交大林同炎

一代结构大师、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林同炎先生,于2003年11月15日在其艾尔赛利度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对他的离去西南交大母校、美国华裔社区乃至国际工程界深感惋惜。

有“预应力混凝土先生”美誉的林同炎创立的“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开创了世界工程建筑新的里程碑。他于196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第一位亚裔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国际建筑界公认的同时代最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之一。

林同炎先生1912年生于福建福州市。14岁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在唐大学习期间,他每试必冠,是时任校长茅以升和孙宝琦教授的得意门生。1931年,林同炎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当时的美国建筑界。林同炎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考察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尤其对各国的桥梁十分感兴趣,一一拍照后留存,为日后研究积累了资料。

林同炎先生著书丰硕。他所著工程书籍共有三本问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房屋与桥梁系统》),都已译成欧、亚各文,风行世界。特别是1956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被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全世界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林同炎先生一生获奖数百,每一项世界大奖都具有开创性。1969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次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1974年,他获得每4年一届的国际预应力协会(FIP)“弗雷西涅奖”,开创了美国工程师、亚裔工程师获得此奖项的先河。1986年他荣获了由美国总统里根(Reagan)在白宫内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1987年,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ACEC)授予他“杰出成就奖”,并对他赋予最高的评价:“林同炎是工程界的先驱。他高瞻远瞩,他所设计的工程具有的创造性和优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类都能受益的国际性遗产,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该奖自1952年起,规定每年只发给一个人,获奖者包括美国前任的两位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及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1995年,他获得法国建设协会(AFGC)“艾伯特·卡克特奖”,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欧洲以外的工程师获得此奖项。1999年,他被世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2000年,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设立首届“杰出工程与领袖(OPAL)奖的四个杰出奖项中,他又是第一名“设计类”奖的得主。

林同炎先生的工程设计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大胆和创意,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他所建议的跨洲大桥有连接亚、美于白令海峡,以及贯通欧、非于直布罗陀海峡(由此方案写的文章得到了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会的第一名奖),1977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惟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18层、61m高、四筒相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美洲银行大厦。如今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抗风抗震设计的典范,因为它非常好地兼顾了地震和风对结构作用时的相互影响。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 林同炎先生亲自接手的最后一项重大工程是为中国设计的南宁大桥,这个“不对称拱形桥”设计是迄今惟一的同类设计。正是基于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近乎完美理解,林同炎先生改变了建造领域的历史——使得高耸、优美的大跨结构能够从容面对荷载、地震、飓风的光顾。

林同炎先生以桥为纽带,对世界充满博大的关爱。他曾经告诉Mark Ketchum,他对桥的钟爱源于他希望能够聚合人类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家园,而桥是最佳象征物。冷战中期,他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横跨白令海峡大桥方案,这座大桥试图将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相连接。他借1986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领奖的机会,将十六页的设计方案提交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林同炎先生称之为“国际和平之桥”,他说:“这座桥将会告诉世界人民,人类的能力和技术可以被更好地投入到建设而不是毁灭我们的家园和财富上去。” 里根为此称赞林同炎先生说:“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过了科学与艺术的壕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林同炎先生一生热爱世界和平,追求人类幸福,也深深地热爱他的祖国,尤为骄傲的是,他在80年代中期就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提出了建造连接上海和浦东的大桥和开发浦东的方案,并在1989年获得了邓小平的首肯。现在,已有10座连接上海和浦东的桥梁和隧道,并有6条正在规划。今天上海浦东的繁荣也有着这位杰出华人科学家不可或缺的贡献。

林同炎先生曾对美联社的记者说:“花无数的钱制造威力无比的炸弹和其它武器,不到十年它们就落后了,你不得不抛弃甚至销毁它们。我们建造大桥吧,因为她是永恒的!”

这就是一代结构大师以他一生卓越贡献为全世界树立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