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央视《乡约》:峡江号子王(组图)

编导:杨凤山

在过去的三峡中,西陵峡最为险峻,急流险滩随处可见,千百年来,它曾吞没了无数的船只,它曾掳走了无数船工的生命。有一首船工号子唱道:

西陵峡上滩连滩,

新滩泄滩崆岭滩,

滩滩都是鬼门关,

血汗累干船打烂。

三峡大坝横空出世,桀骜不驯的江水被拦腰截断,这真是:

峡峰变矮江变宽,

急流隐去水更缓,

暗礁险滩沉江底,

峡江如镜微波泛,

千舟万舸纵情行,

指点满江尽大船。

一位身着白衣黄坎肩扎红头巾红腰带打绑腿的老人站在码头边,唱出一曲民歌,曲调高亢婉转悲壮苍凉,众船工齐声应和,古意盎然。这位老人就是被人们称为峡江号子王的胡振浩。

老人中等个,微微驼背,留着小平头,满头黑发,看不出他有八十二岁的样子,嗓子清朗,说起话来,底气十足。胡振浩一生酷爱船工号子,从青年唱到老年、从秭归唱到北京,唱遍了全中国,唱响海内外。他演唱的《西陵峡船工号子》先后六次上中央电视台,八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当年,贺龙元帅曾称赞他唱的船工号子“简直能与苏联的伏尔加河船夫曲媲美”。国外媒体也赞誉胡振浩,称他写的《西陵峡船工号子》架起了一座世界文化之桥,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三峡文化。胡振浩说,三峡船工号子喊出的就是气壮山河那股劲道,我用自己的呐喊声实现三峡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并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胡振浩祖籍是湖北省秭归县,1922年生于武汉。抗战爆发后,武汉沦陷,胡振浩一家迁回西陵峡深处的秭归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胡振浩返回了武汉,并考入湖北医学院,然而,他在大学里只读了一年就弃学,就回到老家秭归,在一所中学当外语教员。全国解放后,他调到当地文化部门,并派到基层体验生活。在那里,胡振浩被长江边上的船工号子声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便开始在这咆哮的江涛中,寻找船工们“嘿嗬,嘿嗬”的号子声,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今天。最初遇到了许多困难,没有录音机,完全依靠自己用心来记,向老船工请教。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收集整理出二十多首船工号子。

胡振浩介绍说,1911年,德国驻成都外交使节魏司先生从宜昌乘木船去重庆,沿途录下了不少船工号子。90年后,这位外交使节的孙女、德国女作家魏司女士,曾经三次从德国来到西陵峡畔,请胡振浩帮助她解读中国船工号子的内含。2000年,法国巴黎大学一位教授也带着翻译,专程来到中国与胡振浩探讨三峡文化。2002年,在胡振浩八十大寿来临之际,柏林普鲁士文化遗产国家博物院和人种学博物院还专门给寄来了一封热情漾溢的感谢信。在次期间,胡振浩还曾为李彭钱其琛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在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的交往中,胡振浩的艺术视野不断延伸。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故乡人民年年端午节举办划龙舟竞赛活动,名曰“招魂”《招魂调》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胡振浩在为游客们演唱船工号子的同时,还不时地演唱一段《招魂调》。《招魂调》分为《游江》和《招魂》两部分,歌词朴实无华,铿镪有力。

胡振浩唱的船工号子也正是呐喊与吼的结合,喊出了当年三峡水道险峻的环境,喊出了船工们战胜自然的肝胆,喊出了船工们的艰辛,喊出了船工们的苦难。1997年,75岁胡振浩到北京与来自全国的13名高音选手,进行“呐喊”比赛,胡振浩这位年龄最大的参赛者,用他船工号子喊出116.7分贝声音,这相当于飞机起飞时螺旋桨发出的音量。

老人住的地方是趸船的一部分,由钢板焊成的,大约有四平方米;一张小床,一个桌子,一个木椅,一个暖水瓶;床上堆着被褥和衣服;桌子上放着几瓶化妆品,是演出化妆时用的,另外还有一摞书。平时,胡老就住在这间小屋里,冬天冻得要死,夏天热得要命,屋子下面就是那深深的江水。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居住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地为游人演唱那些古老的船工号子,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回答依然是那句话:

“我没几年活头了,在我有生之年,要把这峡江文化传下去”。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用自己的心血去完成。相比之下,这个普普通通的三峡人,要比那些在台上喊着“一定要践行三个代表”,在台下大把大把捞钱的所谓的“公仆”们伟大得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