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记者周轶君:加沙和平的曙光值得期待
采访-本刊记者 蒋晔
本刊此前曾采访过新华社首任常驻加沙记者马晓霖先生,帮助读者了解巴以冲突之历史、文化和政治格局。此次,应多位青年读者的要求,本刊记者再次采访了新华社驻加沙记者周轶君小姐,全面、深入解读巴以局势,以飨读者。
战争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青年来说或许只是想像中的场景,抑或只在电影、电视等影像中得见。身临其境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不可能;战争中你的生命将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因此,不是出于某种必须的原因,谁都不会抛弃生活的宁静去测试自己硝烟中的孤胆。
在介绍加沙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采访对象。
2002年8月,新华社记者、出生于1976年的年轻上海姑娘周轶君两次递交了请驻加沙的报告后,终于被分管此事的领导请到办公室。领导问她明不明白加沙在打仗?领导说以前所有驻加沙的都是男记者。她振振有词:“女人比男人在某种环境中更有韧性……”遂得以成行。
飞机飞离北京上空时,带走了一个仰慕法拉奇的中国女记者,也带走了一颗勇敢的心去加沙。整整两年时间,周轶君是当时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在血腥弥漫的空气中,她的身影出没于炸弹爆炸现场,奔波于巴勒斯坦各地的民众与官员之间,用文字和摄影镜头记录新闻事实,将报道及时发回中国北京。她先后采访了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中东关键人物,在这些看来是例行公事的采访背后,她面对的是空袭、尸体、断肢、炮火、鲜血,更面对着特殊环境中的非常生活:两年中,周轶君从来是黑袍加身(穆斯林世界对女性的着装要求),经常要跳到汽车、高墙甚至是人头上去抢拍镜头,她曾被困在屋子里没有水与粮食入腹,她曾多次在混乱局面中遭到群攻而几近不能脱身……作为一名记者,周轶君履践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青年女性,她几乎将自己放逐于铁与血的残酷境地。如果没有对自己职业理想的长期酝酿与准备,如果没有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坚定与忠诚,对一个女孩来说,这些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早在1996年,周轶君还在北京读大学时,几乎每天下午她都在第二外语学院的外刊阅览室读书。从上海到北京,选择自己完全陌生的阿拉伯文,其实她自己也不太清楚到底以后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书本带给她一个个战地记者们的故事,他们点燃了她对远方与勇敢的梦想,带给她对展现真实世界的渴望。
一天,周轶君在操场上遇到二外副院长钱炜。他看到她在晨读,就用英语对她说:“A girl should like fashion, pets, beautiful colors……if a girl doesn't like these, I don't like her, but a girl should beyond all these. ”(女孩应该喜欢时尚、宠物、漂亮的颜色……如果一个女孩不喜欢这些东西,我也不会喜欢她,但是,女孩应该超越这一切。)这些话,看似轻飘,却给周轶君的梦想安装了个发射器。
“女孩应该超越这一切。”这句话推动了她的脚步迈向加沙。
在加沙,整整两年,周轶君亲身体验了巴勒斯坦人“闷罐子般的生活”,也见证了以色列朋友们的起起落落。她将自己感受到的恐惧、兴奋、感动与悲哀,通过新闻传输给所有不在加沙而心系和平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忠诚于自己职业理想的同时,也给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传递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要友爱,不要战争!
巴以之间的领土问题,好比一间房子的老主人与新主人之间的争夺
记者:“加沙”的本意是什么?
周轶君:“加沙”在阿拉伯文中是“侵略、占领”的意思。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被占领。这块土地上从来都没有过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它曾被土尔其、英国、埃及分别占领过。巴勒斯坦人以为,从地理上说,巴勒斯坦连接欧亚非三大陆,处于世界的心脏地位,全世界所有的问题,比如恐怖、石油问题,都是跟巴勒斯坦有关的。加沙似乎是全世界一切矛盾和麻烦的根源。
记者:加沙青年人目前的生活怎么样?
周轶君:因为频繁的冲突,加沙的失业率超过65%,大多数青年人没有工作,每天无事可做,站在大街上闲看。随时,他们中的某人就有可能参加一个亲人或朋友的葬礼。可以说,只有和平彻底到来,他们的生活才会走向正常的轨道。
记者:那么,巴以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周轶君:中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阿以矛盾,而阿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巴以问题。大约2600年前,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强烈希望重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生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犹太民族主体离开巴勒斯坦后,这块土地不断经历新的主人,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
19世纪开始,犹太人不断向巴勒斯坦移民,同已经生活在那里的阿拉伯人产生了矛盾。1920年起,英国在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提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治巴勒斯坦的计划。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以色列。次日,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组成大军宣战。中东从此陷入全面战争。
巴以之间的领土问题,好比一间房子的老主人与新主人之间的争夺。
现在,西岸与加沙地带居民主要是巴勒斯坦人,西岸和加沙的中间广阔地带为以色列。巴以之间最核心的问题是圣城耶路撒冷归属、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等问题。
巴勒斯坦人的民族主体是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从来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国家,他们也面临着建国问题。
记者:国际上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如何归纳巴以问题?
周轶君: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赫尔茨认为,巴勒斯坦是没有人民的土地,而犹太人是没有土地的人民,他的话是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顺理成章。但是,已故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说,巴以问题是占领与反占领的问题,不是宗教或其他什么问题。
双方不是大规模交战状态,而是“报复与反报复”模式
记者:现在,犹太人从加沙撤军了,以色列这么做,原因是什么呢?
周轶君:加沙其实非常小,只有365平方公里,如果开车从最南到最北,当中没有以色列的关卡阻挡的话,只需要半个小时——尽管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加沙,土地最好、水源最丰富的地方,分布着犹太人的21个定居点,总共7000多定居者,而为了保护这7000多个犹太人,有2万多犹太士兵驻扎着。这些年来,加沙定居点成为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成员发泄愤怒的对象,屡遭袭击;以色列在这里的军事开支也非常大。撤离加沙,对以色列而言,首先是卸下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
另外,加沙很小,宗教意义不大,以色列更想得到的是西岸。主动撤离加沙,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以色列的良好形象,为保住西岸地区犹太人定居点赢得筹码。
1993年签定的巴以停火协议《奥斯陆协议》中,规定了巴勒斯坦不能拥有重型武器装备的军队,而只能有配备轻型武器的警察,是一种过渡状态。
签署协议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被以色列极端分子视为叛徒,遭到枪杀。以色列极端分子认为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都应该属于犹太人。
阿拉伯世界的激进势力,同样认为阿拉法特是叛徒。
签署了这个协议后,阿拉法特从突尼斯返回自己的家园,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民族权力机构。这个协议有个很脆弱的地方——它把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等最棘手的问题悬置起来。而巴以双方的极端分子都不允许不谈这个问题。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2000年9月,沙龙强行参观圣殿山,闯了穆斯林的清真寺,新一轮流血冲突又开始,其强度与烈度比过去更激烈。
记者:巴勒斯坦人既然没有自己的重型武装部队,它与以色列的流血冲突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周轶君: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以人体炸弹为主要袭击手段。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的成员携带炸弹,渗透到以色列城市中,主要从西岸进入以色列的酒吧、餐厅进行爆炸活动。以色列方面当然会进行报复性打击。如果电视里有消息说以色列的哪个城市的酒吧或者公共汽车发生爆炸,当天夜里,以色列就会空袭加沙或者去西岸抓捕一些激进组织成员。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当然又要对此进行报复。双方不是大规模交战状态,而是“报复与反报复”模式。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难民回归权”等问题如果得到妥善解决,巴以和平的曙光值得期待
记者:这很像两个仇人之间掐架,而且,每次巴勒斯坦的人体爆炸都会让自己受伤,为什么他们还要继续这样的行为呢?
周轶君:当初,我采访哈马斯组织的首领亚辛时问过这个问题。他回答我说:“即使我们不去搞自杀爆炸,以色列人还会来打我们巴勒斯坦人。”我认为自杀爆炸行为背后也有政治动机。世界公认的巴勒斯坦执政者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哈马斯这样的激进组织不甘心政治上的从属地位,一次次地进行自杀爆炸,利用人民对以色列的仇恨心理,提升自己的领导地位。
记者:这种冲突的频率如何?
周轶君:小打天天有,大打三六九。哈马斯往以色列发射自制的“喀秋莎”火箭弹,但它缺乏精确的制导系统,射程是12公里,杀伤力很小。然后,以色列“报复性”地把巴以交界处巴勒斯坦城市的果园与房子荡平。最激烈的冲突方式也就是,以色列“定点清除”巴勒斯坦激进派别领导人,比如亚辛;或者围困阿拉法特官邸。
记者:以暴易暴的冲突一直持续到如今,以色列终于决定从加沙撤军,你觉得以色列如此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周轶君:2005年的撤离行动其实是单边撤军,是以色列没有和巴勒斯坦人沟通单方面作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沙龙政府的高明之处。从2000年到现在的五年内,暴力冲突不断,国际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同情巴勒斯坦,以色列承受了很大的国际压力。特别是美国占领了伊拉克,并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后,美国希望在中东这个大棋盘上有个赢面。中东问题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伊拉克问题,另一个是巴以问题。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丢了分,就希望在巴以问题上挣分,所以向以色列方面施加压力。这个是外部原因,还有内部原因。沙龙政府的策略是丢加沙,保西岸。加沙的资源比较贫乏,以色列定居点入驻加沙已经23年了,7000人用2万军队去保护,经济支出非常庞大。定居点里的以色列人在冲突中还有死伤。全部撤出后,不影响以色列对加沙的完全包围局面。
记者:这个行动事实上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有什么好处?
周轶君:最实际的利益就是,加沙人在加沙通行时没有了层层关卡。但他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大监狱里,四周都是被以色列人封锁着。如果是看病或者别的特殊原因,巴勒斯坦人才能领到以色列开具的通行证离开加沙。
记者:以色列人从加沙撤军后,加沙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周轶君:加沙的巴以矛盾就转移到了加沙内部的激进组织和自治政府之间的矛盾了。
记者:以阿巴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对巴以和平有可能的促进作用吗?
周轶君: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计划中,解除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武装只是开始。根本目的,是令以色列撤离后的巴勒斯坦内部局势回归“正常”。10月26日,以色列海滨城市哈代拉遭到巴勒斯坦人体炸弹袭击,这新一轮的暴力冲突同时宣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目前难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解除激进组织武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常”。尽管如此,阿巴斯还是强调,巴民族权力机构将尽最大努力保持局势的稳定,并呼吁巴各派为了巴以人民的利益保持克制,维持安定。
记者:那么你认为拆除定居点之后,巴以和平的曙光到底在哪里呢?
周轶君:巴以核心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难民回归权”等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巴以和平的曙光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