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风行六十年(图)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开始编演芭蕾舞剧《白毛女》。起初是由该校教师胡蓉蓉和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叶涛为芭蕾科表演课编排的小品,内容是喜儿下山取供品的片断。1964年6月,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型舞剧。1965年改编成8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5月参加“上海之春”首次演出。
《白毛女》是中国最早创排的民族芭蕾舞剧,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十分重视,舞校校长李慕琳亲自坐镇,请黄佐临担任艺术指导,并集中了许多优秀创作人才。先后参加的有: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等;作曲严金萱等;主要演员顾峡美、蔡国英、茅惠芳、石钟琴、余庆云、凌桂明、欧阳云鹏、董锡麟、孔令璋等。剧组还邀请京剧大师周信芳前来指导,他辅导扮演杨白劳的演员董锡麟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走台步。
芭蕾舞剧《白毛女》有许多新的突破和创造。如将原剧中杨白劳被逼无奈自杀身亡,改为因反抗地主抢走女儿而被打死。在舞蹈方面,主要采用芭蕾的舞蹈语言,同时吸取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戏曲的精华,既展现芭蕾脚尖功力的特点,又注意使上肢舞姿刚健有力。所以剧中既有“窗花舞”,“扎红头绳”,喜儿、大春双人舞等富于芭蕾特点的舞蹈;又有吸收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加工创作的“参军舞”、“大红枣儿甜又香舞”、“红缨枪舞”等。西洋芭蕾只舞不唱,为了使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白毛女》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加进了许多伴唱。除了歌剧中原有的“北风吹”、“扎红头绳”等以外,还创作了“压不住的怒火”、“漫天风雪”、“见仇人烈火烧”、“大红枣儿甜又香”等独唱、重唱、合唱、齐唱歌曲。事实证明,他们的艺术探索和实践是成功的,《白毛女》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化的芭蕾舞剧,对中国的芭蕾舞创作具有奠基的意义。
难忘:周恩来的关心和指导
在《白毛女》创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中国要搞芭蕾舞,就是周恩来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关怀下,上海才建立起舞蹈学校。他对舞校创排《白毛女》更是关怀备至,据当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孟波回忆,周总理在各种场合观看《白毛女》达17次之多,而且经常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比如剧中人物的服装,开始搞得比较自然主义,破破烂烂的,周总理看后说:“你们搞得太寒酸了,舞台上不能只讲自然主义,也要有点浪漫主义么。”喜儿进山以后,开始排演时处理成一下子黑头发就变成了白头发,显得太突然,不是太合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提出,是不是可以学川剧的变脸艺术,让喜儿慢慢从黑发变成灰发,最后变成白发。后来创作人员设计了“四变”的情节和舞蹈,非常成功。还有前面说到的,在舞剧中加了伴唱,开始有人表示异议,也是周恩来给予了肯定,他说,中国芭蕾应该有中国特点,中国人有载歌载舞的传统,不妨加唱。
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至今也已40年了,先后演出场次1600场。其间有几代演员相继演绎这部名著,除了前文提及的几位以外,还有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季萍萍、余晓伟等。《白毛女》的舞台演出屡演不衰,1971年拍摄成彩色影片;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白毛女》还出访朝鲜、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白毛女》已誉满海内外。
《白毛女》从歌剧到舞剧,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上海芭蕾舞团的“红色故乡行”,不仅使我们回眸经典诞生、发展的历史,而且将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以满足群众对文化和精神食粮的需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7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