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和足迹1:解开郑和在斯里兰卡的历史谜团
特别策划: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探访郑和足迹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航程,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600年。600年沧海横流,桑田变迁,但郑和谱写的航海史诗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和传唱。东南亚华人把他敬若神明,英国学者在北美大陆“发现”了他的足迹。值此伟大周年之际,参考消息特刊组织记者探访了郑和的足迹
探访郑和足迹(1):解开郑和在斯里兰卡的历史谜团
(记者 刘咏秋 陈占杰 )
当一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帆船的庞大船队,穿越15世纪初的印度洋,数次到达被船队称为“锡兰山”的斯里兰卡时,它所掀起的波澜600年后依旧令人心旌激荡。
“在进行了如此长距离的航行之后,郑和的船队还携带着新鲜的淡水、鱼和其它新鲜食物,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斯里兰卡著名历史学家洛娜·德瓦拉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75岁的洛娜曾是科伦坡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过。
登陆地点难下定
话题是从记者最近的加勒之行开始的。当记者告诉洛娜,一周前,记者专门探访了“郑和布施碑”的发现地点———斯里兰卡南部海滨城市加勒的克里普斯路时,洛娜显得很感兴趣。但是,正如这条长约1公里、七拐八弯的普通街巷并没有为记者提供更多的历史佐证那样,洛娜对“郑和碑”的发现及郑和当年登陆斯里兰卡的实际地点同样难下定论。
15世纪初的科伦坡,仅仅是一个小渔村和小型贸易集散地;而位于科伦坡东南部8公里处、如今斯里兰卡议会所在地斯里·贾拉瓦德纳普拉·科提已经兴盛起来,并成为15世纪初到16世纪中叶斯里兰卡僧伽罗国家科提王国的首都。
据洛娜介绍,14世纪以来,斯里兰卡政局一直很不稳定,同时存在着几个权力中心。从当时的史料记载推断,郑和主要是跟科提王朝打交道,可以肯定他到过科伦坡,到过科提。而距科伦坡120公里的加勒,则极有可能是他最初靠岸,以及他后来立碑记事的地方。郑和碑最初是立在加勒的某处庙里,后来年深日久、兵荒马乱,就不知所终,直到1911年修路时被工程师托马林发现,当时碑文朝下盖在克里普斯路的一个管道口上。斯里兰卡独立后,这块碑被送到了现在的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
七次途经六次登陆
据中国史料记载,郑和曾于公元1409年、1410年和1416年3次下西洋时访问过斯里兰卡。对此,洛娜有不同的解释,她认为,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都途经斯里兰卡,郑和只在第二次时没有随船队前往,因此,郑和本人实际上到过斯里兰卡六次。
洛娜说,郑和在1405至1407年间第一次到了斯里兰卡。这一次他受到了科提地区统治者维拉·阿拉卡斯维拉的敌意对待,因此迅速离开了。第二次是1407至1409年。郑和船队过境斯里兰卡,前往印度的卡利卡特,即当时的古里国。虽然郑和是船队的真正领袖,但他这一次并没有随船航行。第三次是1409—1411年。这是郑和第二次登陆斯里兰卡。这一次,郑和不仅带来了那块“布施碑”,还跟科提国王发生了冲突。第四次是1413—1415年,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登陆之后分成两支,一支向西北驶向霍尔木兹海峡地区,另一支则前往现在的孟加拉。第五次是1417—1419年,郑和此次航行的主要目的是护送19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回国,其中包括斯里兰卡的外交使节。第六次航海郑和也到了斯里兰卡。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是1431—1433年。郑和船队于1432年11月28日在科伦坡以南约60公里处的贝鲁沃勒登陆,并于1432年12月2日离开前往印度的卡利卡特。
用三种文字写碑文
根据洛娜所提供的时间表,郑和最为重要也最为戏剧性的活动,发生在他第二次(船队第三次)登陆斯里兰卡。
郑和的相关活动,中国史料也有记载。《明史》说,“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两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这位整个王室都被郑和掳往中国的“亚烈苦奈儿”,即当时斯里兰卡僧伽罗国家科提王国国王维拉·阿拉卡斯维拉。
洛娜介绍,维拉虽然身为僧伽罗人的王,却不信佛教,为斯里兰卡后世所诟病,而且,他也并非明君,在当地人中威信不高。因此,当时的明朝就给王室施加压力,要他们另选合适的人接替王位,于是,在明朝的直接干预下,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登上了王位。史料记载,这位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后来成了斯里兰卡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成就卓著的君王。
郑和另一件有影响的活动,是他带了那块著名的“郑和布施碑”,并将之永远留在了这块“光明而富饶”的土地上。“郑和碑”高约145厘米,宽约76厘米,厚约13厘米,顶部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
根据随郑和出访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一书,“郑和碑”是公元1409年郑和到斯里兰卡时所立:“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织金宝幡,布施于寺,及遣石碑。”
这块石碑引人瞩目之处,在于碑文分别用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写成。中文的碑文说的是,郑和等受明代皇帝派遣,下西洋时来到斯里兰卡巡礼圣迹,布施香礼,以竖碑记之的情况,后面列有清单,碑文的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即1409年2月。泰米尔文的碑文表示的是对南印度泰米尔人信奉的婆罗门教保护神毗瑟奴的敬献;波斯文的碑文则表示对伊斯兰教信奉的真主给予敬仰之情,两种文字也都记载了大致相同的郑和一行向两种宗教神灵敬献祭品的情况。
凸显平等宽容精神
中斯两国的有关记载均表明,郑和两次前往斯里兰卡,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事件最后得以和平解决。此后,斯里兰卡与明朝的关系更加密切,不断派使者朝贡。
洛娜高度评价了“郑和碑”以及郑和访问斯里兰卡的历史意义及价值。身为穆斯林的郑和,却能在一块碑上以三种宗教为对象,表示同样的礼敬与尊重,是绝无仅有的一件事。这块碑,一方面反映了郑和以及明朝统治者对各国人民的尊重以及宗教上的宽容性;另一方面则反映出,郑和一行希望他们所从事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致于受到宗教对立的影响。可以说,这块石碑是郑和以及当时明朝皇帝平等宽容精神的体现和象征,同时也表明中国当时具有极为宽广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
洛娜说,郑和之后不久,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相继来到了斯里兰卡,与郑和的平等互利、礼尚往来完全不同的是,这些殖民者不仅对斯里兰卡丰富的物产进行血腥掠夺,而且,逼迫斯里兰卡人民改信天主教、基督教,激起了斯里兰卡人民的仇恨与反抗。
谈到这里,洛娜的表情略有怅然。她说,在郑和航海之后不久,明朝以后的皇帝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中国从此走向封闭,结束了短暂的海上辉煌。现在,几乎所有的斯里兰卡人都知道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来到过这里,而知道郑和的人已经很少。这不能不说是明朝,乃至中国,留给斯里兰卡,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遗憾。 (完)(来源:参考消息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