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云绕秀木映夕阳-记陈云同志夫人于若木(组图)
[山东人]于若木:我的丈夫叫陈云 我们爱了58年
文/片 余玮
“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萦绕在我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用的口头语,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于若木,陈云同志夫人,著名营养专家。1919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深造。建国后,先后在中共中央调研室、中科院、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等部门工作过。1980年离休。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顾问、研究员。
在中南海陈云同志生前的会客厅,精神矍铄的于若木接受了笔者的专访。采访中,她说:“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萦绕在我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用的口头语,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从一名普通中学生到专职护理护士
1937年12月,陈云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不久,因过度疲劳,致使流鼻血的病复发,只得休养。
为此,组织上考虑要派人照料陈云。当然,担负护理工作,以女性更合适些。于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邓洁就到陕北公学五队去挑人。最后挑中的是于若木。因为于若木是已有两年党龄的中共党员,而且历史清楚,政治上可靠,于是邓洁找于若木谈话。邓洁向于若木说,陈云同志是党的重要干部,现在生病,需要人护理。
于若木一听,便说:“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生,从未学过护理,恐怕难以胜任这一工作。”邓洁告诉她,这是经过组织研究的,只有政治上非常可靠的人,才能到陈云同志那里做护理工作,何况陈云的护理工作不是很复杂,他只是大量出鼻血,需要静卧休息。
于若木得知是组织上的决定,也就服从了。这样,她就到陈云那里报到……
半个多世纪前弥足珍贵的三封信解开婚恋内情
那时,陈云住在延安城里的一个窑洞里。于若木去了之后,就在窑洞门口摆了张办公桌值班。陈云有什么话,就替他传达一下。陈云要找医生,她跑去喊。没事,就在那里看看报纸。不到1个月,陈云病愈了。结束了在陈云那里的工作后,于若木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编入第十九班。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陈云和她之间产生了感情。这还得从1939年的3封信说起。这3封信是在陈云逝世后,薄一波之子薄熙成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有一封是陈云写的;有一封是于若木写的,内中都涉及了陈云和于若木的婚恋;另一封则是于若木的妹妹写的。这3封信,其中一封署名“陆华”,一封署名“璐琳”,一般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还有一封信署名“陈云”,引起了薄熙成的注意。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进入延安时,按照当时的惯例要改名——用本名的话,容易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亲友受到牵连。这样,她改名“于若木”。
这几封从集邮市场上发现的弥足珍贵的信件,真实地记录了陈云和于若木当时在延安的婚恋情况。
刚到陈云那儿时,陈云就询问于若木的经历,随后也介绍了自己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于若木后来回忆说:“我们最初只是相互介绍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彼此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来,比较熟悉了,谈的话题就多了起来,从理想、工作谈到生活、爱好。”空闲时,他们在一起聊天,陈云得知于若木会唱歌时,便请于若木唱歌给他听。于若木十分大方地唱了一首当时流行的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悦耳的歌声在窑洞中回荡。
一次,陈云问起于若木有没有爱人,谈过恋爱没有。于若木羞涩地回答:“我还不懂。”陈云便小心地说,他现在也没有爱人,问她愿不愿意交个朋友。
相处久了,陈云向于若木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不久,于若木的二哥于道源专程赶到延安。陈云认真、坦诚地向于道源讲述了他和于若木相识的经过,并把对方看作女方家长的代表,郑重地征求于道源对两人婚事的意见。于道源久闻陈云之名,深知他是一位很踏实、很稳重、立场坚定的革命者,对他们的结合表示完全赞成。
1938年3月一个普通的日子,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了。结婚的那天晚上,陈云花了1块多钱,买了些糖果、瓜子、红枣、花生之类的东西,请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大家坐在一起,纷纷向陈云夫妇致以热烈的祝贺,有的还即兴表演了节目。1939年5月28日,于若木在信中向在英国的大哥于道泉报告了她和陈云的婚恋情形:“你问我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么?这里无所谓‘家庭’。陈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学习。他住在机关里,我住在学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这是延安所谓‘住礼拜六’。”“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在于若木写上面那封信的前一个星期的一个晚上,陈云给于道泉早写了一封信。在说了一大通抗日形势之后,陈云才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绍:“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而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7年余,此后10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认识,于去岁3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
陈云和于若木结婚不久,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延安,他知道这个事情后,马上就作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陈于二人相识相恋的经过。其中,后两句是说孙中山跟宋庆龄的结合最初缘起于宋庆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而陈云寻找医疗看护结果也促成姻缘。
夫妻之间还存在另外“三种关系”
多年来,于若木随陈云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并肩携手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革命历程。
结婚不久,陈云曾用3个晚上给于若木讲党史,“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谈到当时陈云在马列学院讲课的情况时,于若木说:“由于他的幽默风趣,使课堂上笑声不断,气氛轻松活跃,很受学员欢迎。记得有一次,他在讲党性与个性时,模仿一位喜欢歪戴军帽的学员,把自己的八角帽也故意弄得特别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对我说:一个领导经常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大家见了你会害怕,只能敬而远之;而幽默可以使群众感到你可亲近,有话愿意向你讲,这也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一种作风。”婚后,两人感情很好,说起话来都是轻声细语,和和气气的。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没有听到他们大声地说话,更不要说是争吵了。
1944年,陈云调离中央组织部,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为了便于工作,于若木担任陈云的机要秘书,辅佐陈云处理来往公文等工作。于若木说,“几十年中,我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他工作中的事不对我说,我也不问,就是当他的机要秘书,除了收发文件,顶多就是抄抄发言稿而已”。
有人曾问于若木:“你和陈云同志在年龄、职位、生活经历上相差那么大,你们是怎样处理这个矛盾的?”对此,于若木说:“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我们除了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与上下级关系之外,还有着第4层也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一层关系——同志关系。正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思想基础,我们走到了一块;在此基础上,他总是循循善诱,不断提高我的思想和觉悟水平,逐渐弥补我们之间的差距。我欣赏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断,更敬重他那像水晶一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因此,我们的家庭生活自然是融洽和谐的。”
晚年的陈云能够精神健朗是家庭营养师的功劳
凡接触过于若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乐于扶危济困。
于若木祖籍山东淄博,1919年4月15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于丹绂,又名于丹甫,是我国第一批派往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山东第一师范校长,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因为父辈是教授、学者,于若木在开明、宽松、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以优秀成绩小学毕业之后,于若木北上进入北平女一中继续学习。在此期间,已学业有成并在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哥哥于道泉给小妹提供了大量细心周到的照顾。同时,在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于若木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在学校,于若木思想活跃,刻苦能干,积极要求进步,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报刊。1935年,年仅16岁的于若木就在北平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后经北平地下党组织批准,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于自己的名字来由,于若木说:“若木”出自《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按《山海经》解说,是一种“青叶赤花”之树,长在“日所入处”。她的父亲从小给她讲解《楚辞》,所以她就取了“若木”这个名字。
于若木来到陈云身边工作之后,开始为陈云的起居饮食操劳。为了陈云的健康,她首先要求陈云戒烟,陈云也深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952年,他戒掉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抽香烟的习惯,而且说戒就戒,一点也不含糊。于若木说:“过去,陈云同志是抽烟的,而且抽得很凶,1天要抽2包,抽得手指头都被熏成了褐黄色。解放后,生活安定了,我向他宣传抽烟的害处,劝他少抽并逐渐戒烟。他听了我的话,逐渐减量,由1天抽2包改为1天抽2支。后来,他说1天抽2支没有意思,嘴里发苦,嗓子发干,不如干脆不抽。这以后,他1支也不抽了。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不像以前那样怕冷了,身体也比过去好了。他晚年时曾说过,他能长寿,得益于戒烟。”
新中国成立后,家里有了厨师,但是于若木对家里的营养问题还是一直关心,营养搭配失衡了、蔬菜吃得少了、杂粮少了,她都会提醒厨师注意。她还经常向全家人及厨师宣传营养知识并建议中南海的厨师学习营养知识。
3年困难时期,中央国家机关好多人得了浮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有心的于若木便去请教营养学家。专家说,病因是缺少蛋白质,其实每天吃2两黄豆就能解决问题。
于若木看到发表在《科学实验动态》上的专家文章,就把文章拿回家给陈云看。陈云看过后,马上起草电报要东北调黄豆进关,支援中央和北京。于若木风趣地说,那时有人管处级以上的干部叫“糖豆干部”,糖是指干部每月会发给一些白糖,豆就是指的黄豆。
一个建议,让困难时期的很多干部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这是陈云在我国3年困难时期的一个重要决策。这里面,也有于若木的一份功劳。“大家都晓得陈云同志擅长搞调查研究,其实他不仅通过会议等正式的渠道调研,还通过个人特有的一些渠道如身边的熟人、朋友建立自己的信息库。他没有因为我是基层的干部而认为‘人微言轻’,同样听,如果认为正确便采纳。”对此,于若木很是感慨。
陈云身体不好,但他给人的感觉总是身材适中,步履轻盈,目光有神,气定神闲,即使是七八十岁高龄依然还思维敏捷,精神健朗,在这当中,于若木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于若木根据陈云身体的情况制定了十分普通但又有效的食谱,早餐: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一荤一素;晚餐:豆制品,蔬菜,主食是大米。陈云之所以有称米定量吃饭这种与常人不同的饮食方式,其实就是夫人于若木的功劳,也是中国食疗实践的具体表现。
此外,于若木还一贯主张“水果为助”的原则,让陈云饭后坚持吃两条香蕉或一个苹果雪梨等水果,她认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缺乏钾会导致虚弱失眠,严重的会使人心律失常,陈云工作忙、睡眠少,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这也与陈云的“睡眠第一,吃饭第二”的保健理念不谋而合。所以陈云很乐于接受,积极配合。
陈云还听从夫人的建议,坚持饮茶,但要饮淡茶。他终身坚持饮淡茶,每次只放3片茶叶。长期饮用淡茶,既可以提神醒脑,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又不致于过分刺激兴奋神经,有效避免浓茶对体内器官的伤害,确实是保健长寿的一个好窍门。
采访时,记者只见于若木气色极好,思维清晰,无法想象面对的是一位耄耋老人。问及她的养生之道,老人这样说:“关键是要做到营养平衡、起居有时。我是争取做到这两点,但没有做到陈云同志那样好。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字化,也就是定时定量。”说到这里,我们笑开了怀。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贤慧的女人。陈云能够以多病之躯寿至90岁,并能卓有成效地管理国家大事,这与其夫人于若木这位营养专家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