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火葬场将西迁门头沟(图)
新址距八宝山公墓12.1公里,设施建设投资约3.1亿
昨天,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姜晓刚介绍,八宝山火葬场西迁工程将于年内启动,新址距八宝山公墓12.1公里,占地约550亩,设施建设投资约3.1亿元。
姜晓刚表示,八宝山公墓的火化业务及部分遗体告别仪式业务届时将转移至新址,预设火化炉30台,设计火化量每年3万具。基地的东偏北侧正对高原公路过桥通道处设主入口,人们可在入口服务区的停车场停车,步行到业务大楼二层办理相关手续后进入南侧的殡仪活动区。也可沿圆形的步行道路从此向西进入骨灰服务区,西边的办公区单独设入口,供办公车辆进入。主体建筑首层东侧设灵车入口,从灵车入口可沿环形车道直接进入遗体处置区,灵车存放在西侧的车库内。
建成后,门头沟区殡仪馆将撤销,八宝山公墓将进行规划扩建,突出其教育功能,使之成为集安葬、悼念、瞻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了解,八宝山火葬场西迁,主要是出于改善城区环境、节省城市用地以及实现城市功能由中心向外延地区转移的需要,也可避免目前八宝山火葬场因地处长安街沿线,一到清明扫墓时就导致交通拥堵的窘境。
设计理念
方案的构想是山脚下顺山势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圆,圆的中心是主体建筑之中心部分———业务大厅。殡仪馆主体建筑是向南的半个圆形,方案中其他功能区均围绕这个内核。向南放射圆形安排殡仪活动的主体建筑物———殡仪告别厅,并在其南侧设置大面积的水面,是大自然的宽阔景致伴随在人的告别留念广场。在方案完善过程中,将环境自然地融入到圆的切割中,将象征生命的水景与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
轴线构成
北面的纪念广场穿过圆形的业务大厅,向南直到山上的骨灰塔形成建筑的主要轴线,作为南北向的纪念轴线,轴线上的建筑物由北向南依次抬高,结合基地的缓坡,通过规划的踏步和平台的组织,逐渐升起引人步入。
轴线上的建筑物借山势造就的空间感,划分出层次。以南北向主轴线的对称和坡地的高差,铸造一种严谨不可侵犯的让人肃然起敬的效果。
圆形的东西轴线作为空间的一条服务性的流线,西侧是配套服务区。
殡仪活动区
包括两个扇区,内扇区由一组小型殡仪厅及其休息区构成,外扇区由一组中型殡仪厅及其休息区构成。
通过室外的大台阶可上至二层的业务大厅,由业务大厅可直接进入殡仪活动区,共24个殡仪厅,每区相互独立并自成体系。建筑南侧墙面全部使用落地玻璃,将室外大片的水景引入室内,外向开阔的空间会使悲痛得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获得放松。
遗体处置区
由灵车入口直接进入遗体处置区,该区设置1000平方米地下停尸冷库。
火化区
火化区作为各功能区的核心,位于整体建筑的首层南面外环东侧部分位置,标准的直观火化车间和一组辅助用房。30台火化炉分置于两个车间内,每个标准火化车间均设有观化室。火化车间通过专用走廊与各功能区相连,同时又与办理业务的家属相隔。
骨灰业务区
位于业务大厅内,取灰业务通过走廊与火化区相连,设一定面积的休息厅方便等候。
停车场
京原公路附路与旧路之间为绿化隔离带,内设13800平方米停车场,另于东侧坡地设8700平方米车场,便于清明前后的高峰期使用。
配套服务区
设有专用入口,目的是将其与主体建筑群分开。主要包括办公用房组成的办公区,食堂、浴室、宿舍组成的生活区。
东部将建园林式骨灰林
缓解全市殡葬设施布局不均衡问题
本报讯(记者赖颢宁)北京拟在城区建2家不具备火化功能的殡仪馆,并拟将东郊殡仪馆火葬场外迁,在东部建2至3处园林式骨灰林。昨天,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姜晓刚透露,《北京市殡葬设施建设规划(2004年-2020年)》已草拟,将于近日提交市政府。
姜晓刚介绍了规划背景,其一由于现行殡葬管理法规范对殡葬设施规划建设的条件规定不明确,致使存在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其二是殡葬设施布局不均衡,中心城区殡仪馆数量只有2家,公墓设置北部、西部偏多,东部较少,群众在办理丧事和祭扫活动时不方便。
目前全市共有12个殡仪馆(均含火葬场),按照规划(送审稿)要求,城区内的八宝山殡仪馆和东郊殡仪馆予以保留,但要进行改造,火葬场均外迁;在南北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规划居住区附近,将规划设置2家殡仪馆(不具备火化功能);在东部地区新规划设置2至3处园林式骨灰林。
同时,新建殡仪馆设置隔离带或全封闭式运营,与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