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张纯如很阳光,对生活充满热望”(组图)

信息时报

关注
  张纯如在接受专访时,姿容端丽,刚毅中又带柔和,给叶鸿留下深刻印象。
小女孩张纯如在向日葵下的样子很阳光。
年幼的张纯如与母亲的合影。

  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的生命。在人们想象里,这个写下《南京大屠杀》的女子,应是战士一般坚强的;在亲朋挚友的记忆中,她是充满热情、沉稳而美丽的。他们不能相信张纯如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去的,就像他们不能相信她已永远离去。作家叶鸿(笔名小叶秀子,现任信息时报副社长)作为她生前好友,回忆起一年前在美国洛杉矶硅谷大道旁对张纯如的一段专访,为读者勾勒出张纯如生命中未为大众知悉的美好片段,无限唏嘘化为一句结语:“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死因之谜

  生前好友叶鸿不相信张纯如会自杀———

  “她是个很阳光的人,死前3天我们还通过邮件”

  他杀?图书出版后被人恐吓频繁换电话住址保密

  自杀?死前调查二战虐俘史揭露真相患上抑郁症

  过劳?工作太认几近偏执生活疲惫将自己逼疯

  张纯如逝世,令她的朋友家人以及读者都措手不及,人们无法想象这个公认“充满热情、沉稳、安静”的美丽女子会突然走上绝路。其中到底有没有更多的原因?她的生活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纵然,美国警方尚不能找到更多自杀之外的证据,她的家人暂时也接受了她的死亡原因,但叶鸿女士告诉记者,美国华人以及更多关心张纯如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她并不是自愿离去,毕竟她曾经那么热情,那么真挚地爱过眼前的世界。

  为何离去于是成为一个谜题。她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她究竟经历了怎样与他人不同的人生?

  死因一:是否为他杀?

  “我第一时间听到她自杀的时候不太相信。因为,去年我在美国采访杰出华人,全部都去他们家中采访,惟独她不让我去。她向我解释,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她希望尽可能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住址。后来我们约在美国德勤会计事务所总行的会议室。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我老是把死因和日本人联系到一起。当然,目前的确没有发现什么迹象表明他杀,但确实是她的写作题材导致了她的自杀。”

  叶鸿在谈到张纯如的自杀时,仍然感到不能理解,不明白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为什么会自杀。和叶鸿女士类似,人们普遍产生了对日本右翼人士的怀疑,美国当地很多华人也认为热情的张纯如不会自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女士打来越洋电话告诉叶鸿,他们是如此悲痛,以至于宁愿相信她不是自杀。

  的确,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怀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恐吓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打电话,只用电子邮件联络,甚至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但在没有更多证据表明他杀的情况下,人们也许只能接受她死于抑郁的说法。

  死因二:死于抑郁

  “不,当时,我根本看不出她患有抑郁症。相反,她是个很阳光的人,非常注重仪表,采访时还提醒摄影师注意拍摄的角度,非常有涵养。后来,我回到中国,我们一直保护电话、E—MAIL联系,也没有发现她有抑郁症。而且她去世前3天我们还互通过邮件,我们对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进行充满激情的探讨。一个厌世的人不会那么有热情。你看她笑的如此灿烂!所以,朋友包括她身边的亲友,对她的死亡感到非常意外。就算是自杀,我想可能也是一瞬间,一瞬间产生了某种情绪。”

  当记者试图想从抑郁角度探讨张纯如的死因时,叶鸿女士一再强调,她看不出来张纯如的抑郁,她所见的张纯如是一个充满生命热望的女子。

  但叶鸿也认为,的确,她写作的题材都是一些涉足人性恐怖、让她内心震荡的事件。从《南京大屠杀》到近来她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题材。

  张纯如自杀前,正为自己的第4本书进行有关旅行。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成为战俘的事情。她丈夫表明,张纯如的精神曾在一次旅行后陷入崩溃,并因此住院五个月。人们不知道旅行中她究竟看到了怎样悲惨的遭遇,然而,这种致力于挖掘人类被遮蔽的历史,揭露惨剧的工作或许正是她抑郁的根源。

  死因三:工作压力大过劳死?

  “她不是奔放开朗型的女人,我觉得她对生活充满热望,性格沉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比我们常人考虑的更多更深,对这个世界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爆破性的思维,但她性格绝不怪异。”

  凡是认识张纯如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对自己非常严格的人,认真到甚至让人觉得她偏执。叶鸿女士回忆自己和张纯如交往过程中,有一件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叶鸿女士将采访稿发给她,希望经过她同意之后签字。她指出了两个小错误,并强调修改后才能签字。第一,她没有在《洛杉矶时报》当过记者,只是为他们写过文章。第二,她的父亲是读博士才留在美国。张纯如认真的态度令叶鸿女士大为感慨。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张纯如的活动日程表,据说那样忙碌的生活,她一过就是好几年。网友们在回帖中感叹道,一个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如何不把自己逼向疯狂?面对这样忙碌充实的生活,也许张纯如的死,我们更可以把她看作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过于执着而献出了生命。正如叶鸿女士所说:“也许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时报记者张玥晗

  (来源:信息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