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龙出辽河源—红山玉龙凤 中国最早的龙凤(组图)

东北新闻网

关注

龙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龙的起源自然格外引人关注。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龙,长期以来只见于商代青铜器上,不过那已是被高度神化了的多种动物结合体。20世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玉雕龙被确认,提出龙在5000年前起源于辽河流域,遂引起学术界对史前龙迹的继续寻找。



  先是河南省撰阳县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形,其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相当于红山文化早期,较红山文化玉雕龙的时代为早。此后,大约同时代的宝鸡百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龙形图案也被重新提出,湖北省黄梅县也发掘出距今5000年至6000年的鹅卵石摆塑的龙形,山西省陶寺龙山文化墓地出土了接近于商代青铜器龙纹的彩绘蟠龙纹图案。
  图片说明:这是查海遗址博物馆内表现古人类生活全景画。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境内,总面积3万平方米,经考古专家确认,时代约距今76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是辽河流域乃至我国北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史前聚落遗址,被誉为“辽河第一村”。这里曾出土了史前人类房址55座,窖藏35个,公共墓地1处,同时出土了大量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龙纹陶片和堆塑石龙。目前,查海遗址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社记者 丁铭摄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1

  一时间,我国的龙迹分布区域在扩大,年代在提早,而辽河流域在红山文化玉雕龙之后,在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也接连有龙的材料出现。赵宝沟文化距今在6000年前,而查海遗址的最早年代距今已超过8000年。可知,龙的起源在辽河流域已从距今3000年追溯到5000年甚至近万年。查海遗址辨石龙
(红山文化玉龙图一)

  辽河流域考古发现最早的龙为摆塑龙,它位于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的查海遗址。这个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是目前所知辽河流域出现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堪称“辽河第 一村”。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市东北20公里的一片丘陵地上,属阜新县沙拉乡。“查海”即蒙古语“察哈尔”,是蒙古宗族部察哈尔部的一支,于明嘉靖年间,由现冀北晋北东迁到这一带而得名的。

  这处遗址是1982年辽宁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当时,这里是一片用以放牧的草场。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进行发掘中,发现这处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用与石脉质料相同、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长约20米。可分辨出头、尾,还隐约可见腿和足部。龙头朝西南,龙尾朝东北,龙头、龙身处石块的堆摆尤为厚密,而尾部石块则较松散。龙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巨龙腾飞之感。

  这条摆塑龙刚出土时,对其是否为龙,发掘者持慎重态度,因为如果是龙,那就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龙了。据分析,此大型摆塑龙位置十分显要著,正处于遗址的正中央,四周 有50多座房址围绕,且其首部前有10多座土坑墓葬,尾部紧连遗址中最大的一座房址,可见其至尊地位。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2

  用摆塑方法成龙,也见于河南省濮阳龙和湖北省黄梅龙,时代都在距今6000年前。可见,摆塑龙是早期龙的一种普遍形式。查海龙作摆塑形,当属必然。此外,查海遗址还在陶器上装饰一种浮雕形龙,可以互相印证。

  这种浮雕形龙出土于查海遗址的房址中,为两块陶器残片。陶器为查海遗址中多见的夹砂褐陶质,外表红褐色,内里黑褐色。龙形浮雕于器的外表,一为龙的尾部,向上蜷曲一为盘蜷的龙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宽而平,体上压印成排的月牙状窝点,共4排,已具龙鳞纹特征。可供参考的是,在查海遗址还发现有浮雕蛙形纹的筒形罐。雕蛙的位置在筒形罐近底部,浮雕龙纹的陶片从质料、弧度看,也应是这种筒形罐上的装饰。
(红山文化玉龙图二)

  当然,查海遗址所见的龙形象尚不够完整和明确,而且浮雕龙纹又见于房址内陶器上,似乎并未完全从生活骨具中分化出来,或可称为“类龙纹”。不过,查海遗址距今七八千年,是东北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还同时出有玉与玦状耳饰、饰压印之字纹的筒形罐,是红山文化前身,所以查海遗址出土的各类龙形也可视为与红山文化龙的渊源有关的标本。

  玉龙惊现辽河源

  位于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畔上游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的故乡。

  红山文化因最早在赤峰北郊红山后遗址发现而命名,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于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部落集团所创造的文化类型。红山文化以彩陶和之字纹陶器共存,大型打制、磨制的石农具和用于切割刮削的细石器工具共存为主要特征。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3

  1975年夏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守道与郭大顺、郭文宣在从赤峰市到克什克腾旗的野外考古工作中,不意在翁牛特旗文化馆看到了一件极为罕见的文物珍品棗大型圆雕玉龙。

  这件玉龙呈勾曲形,高26厘米,通体磨光,墨绿斑斓,姿态蟠曲腾跃,颈上扬起一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势若凌空,那形体恰似一个“C”型,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
(红山文化玉龙图三)

  孙守道立即想到了1973年在喀左旗县发现的蟠龙礨,两者的吻部有共同之处,似乎有继承的关系。但这个龙无爪无纹,与商周以至秦汉各个时代所见的龙形图象大不相同。观其体积之大,显然不是佩于人身上的,一定有某种特殊的用途,也可能是作为祭祀用的或是作为悬挂的神灵崇拜物。

  孙守道一阵惊喜!由于这件文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雨水冲出,在一个山坡上被当地农民发现送交文化馆的,因此孙守道提出要看一看出土现场,可惜农民已记不清具体位置了。他们只好在出土地方圆一二里的范围内作调查,没有找到别的时代的东西,全是单一的红山文化陶器残片。这条玉龙因为不是考古工作者亲手发掘出来的,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把大玉龙同红山文化联系起来,只约定为西周时期。

  孙守道当时没有表态,带着一片疑惑回来了。此后,他念念不忘玉龙,不时牵动他去探索玉龙的谜底。1979年,辽宁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从阜新县胡头沟村一座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一批动物形玉雕,其风格、造型、纹饰、抛光及制作、穿孔手法,与1975年在翁牛特旗看到的大玉龙极其相似,再一回想,当时在现场只发现有红山文化陶、器等遗物,没发现任何时代的东西,那么,大玉龙多半是红山文化遗物了。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4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凌源三官甸子发掘出一座与胡头沟相同的玉器墓,出土了一批非常精美的玉器,经考证,这座墓也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这个红山文化玉器墓出土的玉器与大玉龙的艺术造型完全一致,这再一次证明大玉龙就是红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孙守道等人据此确定,三星他拉玉雕龙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大而又最美的龙的形象。

  辽河被誉为“龙的摇篮”
(红山文化玉龙图四)

  三星他拉玉雕龙被发现确认后,考古学家又先后在辽河流域发现了红山文化彩陶龙鳞纹,新乐龙纹木雕,赵宝沟文化刻画龙纹以及查海文化的摆塑龙和浮雕型龙纹陶片等实料。特别是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又发现了玉雕龙。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是著名的红山文化遗址。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

  红山文化文物,其中尤以2件龙型玉器的出土最为引人关注。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个遗址的全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3年对遗址中第16地点进行了最后发掘,又发现了第3件玉雕龙。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5

  这件玉雕龙为淡绿色软玉磨制而成,高9.8厘米,最宽处7.5厘米,身形蜷曲如环,头宽大,圆眼大耳,吻部前凸,口略张开,背部有一穿绳用的小孔,与三星他拉玉雕

  龙造型一致。至此,辽河流域发现的龙形材料数量总数达21件,年代至少在5000年以上。
(红山文化玉龙图四)

  除年代早以外,辽河流域的龙还形成类型多、成系列等特点。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可分8个类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为摆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画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绘型。

  辽河流域著名考古学家、原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大顺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但对龙的起源一直说法不一。辽河流域有关龙的考古发现证明,龙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辽河流域是中国龙的摇篮。

  那么,龙是由哪一类动物神化形成的呢?过去,学术界一直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以蛇为主的多种动物结合体说,或龙首来自马首、牛首说。然而,从辽河流域出土的龙形玉、兽形玉提供的线索来看,龙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有密切关系。

  就拿三星他拉玉雕龙来说,它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鬣,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的猪首形象。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6

  在辽河流域其他地区出土的与龙形玉有关的兽形玉,首部也具有吻前突、前端并列双鼻孔的特征,同时有特大的头部、宽厚的双耳和肥硕的躯体,吻上和眼周围还有表现颜面皱的线纹多道,更有露在嘴外的獠牙,与龙形玉极为相似。但其猪首特征,较龙形玉更为明显。同时,兽形玉多为首尾相连不开口,如同新石器时代的玉环,而龙形玉则首尾不衔接,这一点已接近商周玉龙。

  这表明,龙的起源与诞生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我国原始农业氏族素以养猪而著称。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就发现大量猪骨。龙首源于猪首,生动地说明龙这种高不可攀的神物,最初并非单纯幻想的产物,而是原始农人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新石器时代以后的龙,由于不断增加新的因素,便出现了鹿、熊、鸟等多种动物形象。郭大顺说,这种形象生动地表明中国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人们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最终定型。这一演化历程与中国文明、国家、民族的起源、发展息息相关。出现意味着文明曙光的到来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龙的起源与与中国文明、国家、民族的起源密切相关。

  由于夏以前无地下史料,只能凭借传说,因此中华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夏以前是否有中华文明的遗存,中国考古界一直期待着能够找到实物依据。未完待续请看(新华网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7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外考古学家就踏上了寻找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他们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的符号去寻找,从大汶口文化遗存陶器刻划的“文字等迹象去寻找,试图以此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可以早到距今5000年甚至6000年,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红山文化龙形象的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看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曙光。

  促成文明到来的因素很多,如农业和水利灌溉的发展,城堡和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现,以及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等。而龙的起源既以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同与农事联系的天象有关,又是原始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形态、原始文化艺术发达的产物,可以说是诸文明因素的一个结晶。闻一多说,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以红山文化龙形象的出现为标志,考古专家还在辽宁省西部山区发现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东山嘴大型石砌祭坛遗址,随后又在与其相距50公里的辽宁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发现一座女神庙、数十处积石大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确定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

  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包括红山女神头像、陶质塑像、彩陶、玉雕龙等大批精美绝伦、世所罕见的文物。特别是辽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对遗址中第16地点中心大墓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大型玉人、玉凤等红山文化精品。未完待续请看(新华网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8

  考古专家们在对上述考古遗存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山嘴、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坛、庙、冢布局类似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

  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而且注重对称,有中心和两翼主次之分;女神庙有主室和侧室,泥塑残块证明有体魄硕大的主神和众星捧月的诸神;积石冢群都在山顶或小山包上,具有山陵性质,冢群中心是大墓,周围有很多陪葬的小墓,墓中有的完全没有或仅有少量的随葬品,有的则随葬有包括玉龙在内的大型精美玉器,从中可以看出氏族成员的等级分化已相当严格,已具有”礼“的雏形。

  依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关于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辽河流域考古的惊人发现,表明红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层次性分化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产生最高

  层次中心聚落的水平,并以宗教形式将这种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固定下来,同时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又见多种变化,其中不少都是氏族公社原始性的保留。这正是基于公社又高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即古国的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考古学家郭大顺说,中国传统史学一向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象征中华5000年文明的考古证据在辽河流域一再被发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

  多中心,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未完待续请看(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孙鹏]

  9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10

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

  未完待续请看

  (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11

  古代红山人居住的村落复原图( 新华网 记者马义、丁铭) [编辑: 孙鹏]

  12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