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张秉贵带给家人是甜蜜 儿子最忆父亲买回的糖果(组图)

新华网

关注

张秉贵带给家人是甜蜜



  老伴觉得能遇到他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儿子记忆最深的是父亲买回的糖果
站柜台时顾客里三层外三层围观摄影/本报记者贾婷 
张秉贵的绝活是“一抓准”
张秉贵与徒弟在一起
二儿子张朝和如今成了“小张秉贵”
  每当人们经过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前时,都会被门前的一座青铜色雕塑所吸引。一位老人正目光炯炯、满面春风地注视着大家。雕塑塑造的就是曾在百货大楼工作了30多年的普普通通的售货员张秉贵。他在小小的三尺柜台里,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赤诚的热情和过硬的本领,接待了数百万顾客。他的精神被誉为“一团火”精神。

  “一抓准”和“一口清”

  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营业员,本来大楼规定只招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36岁的张秉贵前去参加招聘,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并被分配到糖果柜台卖糖果。回忆张秉贵当年卖糖果的情形,张秉贵的徒弟、如今在百货大楼卖茶叶的卢秀岩依然记忆犹新。卢秀岩说,当时糖果柜台挨着楼梯,很多顾客为了看清楚张秉贵师傅是如何卖糖的,都站到了楼梯上。在与张秉贵日日相处的日子里,卢秀岩亲眼目睹了张秉贵师傅的绝活以及对待顾客永远亲切和善、一丝不苟的态度。

  卢秀岩说,当时张秉贵师傅两样最著名的绝活是“一抓准”和“一口清”。经过潜心苦练,张秉贵师傅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一两、二两、一斤,张秉贵一把抓下去,分量丝毫不差。他的“一口清”是指他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也同时报出了应交的钱数。一天,柜台前来了一位顾客,他指着货架上的糖果,对张秉贵说:“我买一斤糖,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张秉贵问:“您还要点什么?”“不要什么了,就想问问您多少钱?”张秉贵马上说:“两块零七分。”这位顾客连声说:“我是副食店的,今天是特意来见识张秉贵师傅的‘一口清’,这下我真服了。”

  卢秀岩说,张师傅后来还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即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张秉贵师傅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顾客见了才会高兴地买我们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卖食品的,如果不干不净,顾客就先倒了胃口,谁还会再买我们的东西啊!”

  卢秀岩1979年进入糖果柜组时,张秉贵已经50多岁了,体力大不如前,但张秉贵一进入柜台,就像战士进入阵地。张秉贵从清晨开门接待第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顾客,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卢秀岩说,每天下班后,他们都有一个短暂的总结会,那时再看张师傅,走路一步一挪、步伐都僵了。同事们说他是“上班三步并作一步走,下班一步变成三步迈”。

  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卢秀岩说,张秉贵师傅有很多徒弟,尤其是在糖果柜组的徒弟们,个个都是服务好手。卢秀岩现在在百货大楼茶叶柜台售货,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尽管由于多年的强负荷劳动,他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也像当年的张秉贵师傅那样,只要站在柜台前,就永远是精神抖擞的样子。卢秀岩说,张秉贵的徒弟都深深地受到了师傅工作精神的影响,徒弟们也不愿给师傅抹黑。

  “一团火”和“一摊泥”

  在东直门地区的一幢居民楼里,今年81岁的崔秀萍老人正安享着晚年。老人除了耳背,别的看起来一切都好,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作为张秉贵的妻子,思念“张师傅”、回忆“张师傅”成了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窄小的客厅里,她和张秉贵的合影显得非常引人注目。照片上,她和张秉贵都举着一束鲜花,两人脸上挂着同样灿烂的笑容。“这是1986年8月为庆祝张秉贵站柜台50周年照的,百货大楼特意把我也接去了。当时侯宝林也去了。侯宝林还跟我开玩笑说‘等老张退休了,让他多帮你干点活’。没想到第二年张师傅还没来得及办离休手续,就突然得癌症去世了。”崔秀萍大妈谈到张秉贵都称“张师傅”,而不叫名字。崔秀萍大妈说,侯宝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张师傅在家从来不干活。张师傅在单位被称为“一团火”,在家却被称为“一摊泥”。每天累得不行,回到家里就一动也不想动了。

  崔秀萍大妈说,那时候,张师傅一心扑在工作上,尽管单位和家离得并不远,但他每天都住在集体宿舍,一星期有时甚至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每星期回来,一周没见到父亲的四个孩子都“爸爸”、“爸爸”叫着扑上去,这时张师傅总是说:孩子,先去玩会儿吧,让爸爸休息会儿。“张师傅太累了,我从来不忍心叫他做一件事。我年轻时身体不好,贫血,经常头疼什么的,轻易不敢告诉张师傅,怕他操心。”尽管张秉贵已经去世17年了,但崔秀萍大妈对张秉贵师傅的疼惜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不管家的张师傅在崔秀萍大妈眼里却是个难得的好丈夫。“他的脾气特别好,在他嘴里,从来没有‘不’字,有了困难,碰到问题,两人都商量着来。我和张师傅是父母包办婚姻,结婚前谁也不了解对方,能遇到张师傅这样的好人,是我的福气。我们俩一辈子没红过脸,在工作上他支持我,我支持他,只可惜他没享一天福就走了。”崔秀萍大妈一遍遍提到,她这辈子能遇上张师傅这样的好人,实在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老人说,正因为她对这个婚姻非常满意,所以张师傅走了快20年了,她依然生活得很开心,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美满。

  一个孝子和一个慈父

  崔秀萍大妈说,张秉贵的孝顺在张秉贵的大家族里是有名的。张秉贵家六个兄弟,两个姐妹,在六个兄弟中,他排老四。那时候,张秉贵工作忙,常住在集体宿舍里,张秉贵的母亲就给张秉贵打电话:“儿子,我想你了,你怎么老不露面啊?”张秉贵连夜赶回来看母亲,给他母亲带上点糖果。张秉贵的二儿子张朝和说:“那时候,父亲无论多晚回来,无论多累都要先去看一下奶奶,跟奶奶说上几句话。奶奶有时也打趣说,‘儿子,你真够孝顺的’。这时候我父亲就会说,‘我给孩子做榜样呢,将来这些孩子也错不了’。”确实张秉贵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对老人都非常孝敬,崔秀萍老人对子女的孝敬也是赞不绝口。

  张朝和还记得父亲曾经做家务的事。1967年,张秉贵得了肝炎,被迫在家歇了11个月的病假。从不做家务的张秉贵开始学着烙饼。“我记得我父亲一边把烙饼来回翻腾,一边嘴里还说个不停,‘三翻六转七十二提溜呀!’就像他在卖货时那样,手不闲着,嘴也不闲着,还得有些韵律。而且他把擀面杖在案板上敲得当当直响,搞得很有气势,孩子们听到这声音,心里也快活起来了。”让张朝和记忆深刻的还有父亲带回的糖果。“每周回家时,父亲都要买回一包糖,都是那些没了糖纸化了的糖,上不了柜台,一毛钱一包内部处理了,买回来哄孩子高兴。”当然这包含了父爱的糖果让张朝和成了满口蛀牙。

  除了现在的三儿一女外,其实张秉贵和崔秀萍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在不到一岁时,过继给了没有子女的张秉贵的五弟。这个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不小心摔折了胳膊,住进了天坛医院。张秉贵天天到医院去看他。这个儿子有一天很奇怪地问:“四大爷,你为什么老来看我啊,别的大爷叔叔为什么就不像你这样老来看我?”张秉贵不愿向孩子透露身世,就说:“我每天下班顺道,顺便来看看。”后来这个儿子从别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长大以后,他对自己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都侍奉至孝。

  二儿子张朝和成了“小张秉贵”

  记者在百货大楼见到张秉贵的二儿子张朝和时,意外地发现他挂着的胸牌上写的是“张朝和北京市劳动模范小张秉贵”。张秉贵有三子一女,四个孩子个个都干过商业。大儿子从百货大楼后勤部病退,女儿从红都服装公司内退,二儿子即是张朝和,小儿子以前也在本市一家商业企业工作。在他们的生活中,父亲的影子无处不在。

  1999年,张朝和接到了去百货大楼糖果组上班的通知,当时张朝和的心里直打鼓,他说,顾客要是知道自己是张秉贵的儿子,肯定都等着看“一抓准”的绝技呢!可他在大楼卖了7年玩具和书,秤都没摸过。

  张朝和说,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丢父亲的脸。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专找糖果品种多的大商场进。在菜市口一家商场的糖果柜台前,他一站就是半小时,看得太入神儿了,人家的值班经理出来问他:“您这是干吗,想买糖吗?”“不买。”张朝和这才回过神儿来:“我是百货大楼的……”当人家知道他是张秉贵的儿子来这儿取经时,马上热情地让他进柜台里练手儿,还一样一样地告诉他:“水果糖有两克的、有4克的,奶糖有5克的、有6克的,椰子糖……”张朝和赶紧往本上记。他见家门前有个糖果摊儿,就主动跟人家套近乎,终于,人家答应晚上收摊儿,让他连糖带秤搬回家去练“一抓准”。

  开业不久的一件小事,更让张朝和难忘:一位40多岁的女顾客,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柜台前却说,“小张,我今天不是来买糖的。”说着她的眼泪下来了,“我就为看看你———1979年,我在这儿买过一次糖,当时,我向你父亲提出让他帮着找个糖盒,柜台里没有,你父亲就跑到库房给我找来一个。那个糖盒并不精致,可我一直保存到今天,还经常跟我孩子念叨这段事儿,那是你父亲对人民的一片心啊!”张朝和的眼睛也湿润了。

  国庆50周年大庆时,张朝和登上观礼台,江泽民同志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可一定要接好你父亲的班啊。”张朝和一个劲儿地点头。

  张朝和说,父亲已经去世这么多年了,许许多多人都没忘记他,而他自己也觉得,父亲在天国仍然在微笑着注视着他们兄弟姐妹,激励着他们努力工作,好好做人。

  编者按 又到了五一节,我们这群年轻人在策划劳动节选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张秉贵、时传祥……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已逝的劳模,从不曾在我们的记忆中“逝去”,他们立足本职、忘我劳动、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品格仍被我们这个时代所尊重。

  本版将从今天开始,7天刊发7位已逝劳模的故事。通过亲友和同事对他们的往事追忆,让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再次回到读者眼前。

  争当模范本是劳动者永恒的时尚。

  张秉贵简历

  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

  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营业员,规定年龄在25岁以下,36岁的张秉贵前去参加招聘,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58年9月加入共产党。

  1959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

  1978年,他又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他出名后,许多单位都邀请他去表演、讲课,作过一百多场正式报告,听众达十多万人次。他亲自传授技艺的徒弟也有25个,有的徒弟后来也成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