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通讯:中国航天员诞生记

新华网

关注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奚启新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奉命出征太空。

由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肩负着征服太空的神圣使命,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了这次里程碑式的太空飞行。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世界为之瞩目,民族为之骄傲。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去,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员的训练,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俄罗斯。

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中国。

(一)

我国的载人飞船工程由七大系统组成: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

航天员系统的任务是选拔和训练航天员。能否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将直接影响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载人飞行任务的成败。这个系统由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负责。

1995年8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选拔航天员的请示,建议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同年9月,中央军委批复同意。

美国、原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一般也是从具有航空飞行经验的试飞员和优秀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这是因为优秀的飞行员熟悉航空飞行技术和理论,具备了学习航天飞行和航天技术的良好基础,特别是飞行员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冷静果断处理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原苏联第一批20名航天员就是从3000名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

选拔航天员,首先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选拔标准。选拔标准包括基本条件和临床医学、航天医学范畴内的特殊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等方面。其次,是要实施深入细致的检查和对检查结果作出综合评价。其关键技术:一是要确保入选人员没有可能影响航天职业活动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二是要选拔出在特定航天环境负荷下,心肺、前庭等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适应以及调控能力能满足标准要求的参选者。

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后,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航天员入选的基本条件和医学选拔、心理生理选拔的具体标准。

1995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预备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从符合基本条件的空军飞行员中进行航天员初选。

基本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公斤,年龄25—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首先,根据档案筛选出1506名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飞行员。之后,精选出其中的800余人进行系统体检,最终确定60人到北京进行住院临床复查和特殊功能检查。

临床复查是非常严格的医学检查,而特殊功能检查则是更高难度的选拔。它包括:通过大型离心机进行超重耐力检查及检测心血管功能、前庭植物神经功能和大脑供血情况;通过低压舱测试一个人的缺氧耐力;利用平衡秋千进行线速敏感性检测;进行下体负压耐力和头倒位耐力检查;进行超常规的心理检查等等。

经过临床复查和特殊功能检查,最后只有20人过了这一关。之后,又对这20人进行家庭医学查访和直系亲属(配偶和子女)体检,也全部合格。

由于受到预备航天员的员额限制,还须从这20人中好中选优。

这必须是公平的选拔。为此,1997年4月14日至18日,在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召开了住院检查结果鉴定会和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医学选拔鉴定会。特别是后一个鉴定会,集中了全国各大医院的著名专家。专家们反复研究和挑选,建议录取其中12人为预备航天员。

此前,为了学习和借鉴俄罗斯航天员训练的经验,1996年,有关部门从空军飞行员中按照预备航天员的标准,挑选了两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进行培训。根据加加林航天中心的培训计划,培训一名航天员需要4年时间,而他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全部课程。这两人回国后,也加入了预备航天员队伍。

1997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1998年1月,14名预备航天员进入北京航天城,开始接受航天员训练,并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1998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条例》,对航天员的训练工作、生活待遇和安全保卫等都作出了规定。

中国第一支航天员队伍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航天员的培养和训练,在我国是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两个研究室: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负责制定航天员训练大纲、训练方案和编写训练教材,对航天员进行训练指导和飞行操作指导;航天员医学监督和保障研究室,负责航天员从训练、生活到航天飞行期间,全过程的健康维护、检查、鉴定和治疗。

培训航天员,对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来说是严峻的挑战。载人航天工程的其它六大系统,工作都有一定的继承性,而航天员的培训,犹如在平地上盖楼,在白纸上绘画,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制定航天员训练大纲、训练方案和编写航天员训练教材,是培训航天员的基础性工作。而对他们来说,却又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他们查找国外资料,借鉴外国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航天员训练大纲,内容详尽而充实;他们制定的航天员训练方案,针对性强,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甚至还包括了航天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航天员的训练项目和内容很多,包括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七大项目,每一大项里面又包括多项甚至几十项具体项目的训练。对这些训练的指导,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他(她)们一边探索,一边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特别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的工作是同步进行的,这给航天员的训练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比如,航天员作为飞船飞行过程的管理者、驾驶者、监控者,必须对飞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飞船的研制和航天员的培训处于同步过程。教员们只能在飞船的研制过程中,同步进行飞船操作手册的编写,指导航天员熟悉、掌握和操作飞船。

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保障,是航天员培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无论是日常训练、工作和生活,还是执行飞行试验任务,医学人员都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实施严格的医学监督和保障,确保航天员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完成训练和飞行任务。在5年时间里,首批14名航天员没有一人因为健康原因而被淘汰。

(三)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炼。

5年来,航天员大队叫响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的口号,还制定了“团结,自律,勤奋,奉献”八个字的队训。

航天员们的基础理论训练共有13门课程: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医学生理学基础、地理气象、星空识别、高等数学、力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自动控制理论、CNC制导导航基础、电工电子学、政治理论及文学艺术修养。14名航天员虽然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经历长期的飞行员生活,重新坐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之许多课程非常陌生,困难可想而知。航天员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课余时间也抓紧学习,就是外出疗养也不忘背英语单词。就这样,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14名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良好以上。

体质训练是长期的。飞行员的身体素质都很过硬,但航天员对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坚持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质训练从不间断。为了控制体重,不少航天员坚持每天跑5000米。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运动会上,中长跑项目的第一、二名都是航天员。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比如,超重耐力训练,要求飞行员在5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2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40秒;低压缺氧训练,按照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前庭功能训练,训练中,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或坐在离心机中,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此外,还有失重飞机飞行训练、跳伞训练、航空飞行训练、飞船着陆冲击体验等。

我国航天员的失重飞行训练是在俄罗斯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的。有时一个架次飞了12个抛物线,我们的航天员一个都没有吐。俄方人员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员素质真好!

航天员的工作充满风险,面临的又是陌生的太空,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心理训练。其中,隔绝训练对航天员是艰难的考验。他们每人都要单独在一个绝音室里生活一段时间。没有音乐,没有人交谈,没有来自外部世界的任何干扰。这种孤独、异常的考验,常人是难以忍受的,而航天员们却不能有丝毫的烦躁,否则就过不了关。

专业技术训练、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些项目要反反复复进行,确保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训练是艰苦的,考核是严格的。在航天员训练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评定考核,训练不合格的将被淘汰。在5年的时间里,14名航天员以坚韧的毅力,全部圆满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

2003年7月3日,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予以结业,并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

从此,我国有了第一代航天员。(完)(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