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派泰斗乘鹤西去 痛别韩少云
韩派泰斗乘鹤西去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痛别韩少云2003年7月20日凌晨7时15分,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派”创始人韩少云,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终年72岁。抢救无效,泰斗仙逝2003年7月19日下午,韩少云沈阳的家中,韩少云感觉胸部不适,由于她平日不喜住院治疗,家里给她请来医生开了点药,暂时缓解了疼痛。20日凌晨2时许,韩少云告诉丈夫王其珩心口又开始疼痛,王先生服侍她吃了点药,又暂时缓解了疼痛。又睡了四个小时,韩少云再次疼醒,要求去医院治疗,家人正打电话叫急救车的时候,就听她“哎呀”“哎呀”叫了两声,之后就不行了。王先生赶紧给她做人工呼吸,医生也闻讯赶来给她做人工呼吸,可是一直忙到7点15分,终于没有抢救过来,韩少云渐渐停止了呼吸。一代评剧艺术大师就此离开了我们。一生坎坷,献身艺术1931年,韩少云出生于河北省山海关八里堡,后定居河北省玉田县。9岁师从刘子西先生学戏,19岁崭露头角,成为河北地区的名角儿。当时著名的评剧艺术家金开芳老师闻名而往,看过她演的两场戏之后,便决定把韩少云接到沈阳工作。1950年8月韩少云到沈,参加了东北评剧实验剧团,并先后在辽宁戏曲剧院评剧团、沈阳评剧院工作。1952年,韩少云饰演评剧《小女婿》的主角杨香草一角,《小女婿》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韩少云因此获得了演员一等奖,并在怀仁堂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1953年,《小女婿》在东北地区汇演时,她再次获得优秀表演奖。韩少云的人生由此亮丽起来。从此之后,韩少云又主演了《小姑贤》、《凤还巢》、《杨三姐告状》、《人面桃花》、《江姐》等百余回剧目。塑造了无数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炉火纯青的技艺、无比高尚的艺德,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就在韩少云的艺术大之巅峰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她在《红霞万朵》中饰演的一个次要角色因为她高超的表演技巧得到了观众更大的关注,因此被指控为违反了“三突出”原则,韩少云遭到了严厉的批判;1970年,全家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韩少云被禁止唱戏……可是就是如此,韩少云也没有放弃她深爱的评剧艺术。韩少云先生一生致力于评剧艺术,她融合了评剧初期刚劲酣畅和新唱腔的柔媚洒脱,唱腔优美、音域广阔、刚柔并济,独具一格的创立了评剧的新派别——“韩派”,成为评剧艺术中全国公认、深受戏迷欢迎的流派之一。韩少云这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图虚荣、只为艺术,不计门派,精心育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她教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杨晓彦、胡桂秋、冯玉萍……这些艺术界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韩少云的调教。其中冯玉萍更是在全国两次获梅花奖,其获奖剧目《风流寡妇》、《疙瘩汤》也是出自韩少云的指导。谢幕演出,一路走好韩少云先生生前所在的沈阳评剧院李长武院长说:“韩少云老师是评剧艺术的大师级人物,她创造了无数个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她这一生桃李满园,为我国的评剧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韩老师的仙去,不仅仅是沈阳评剧院的损失,同时也是中国评剧界的重大损失。”韩少云先生仙去后,李长武院长一直在忙于安排她的后事,样样照顾周全。李院长说,这可以说是韩老师人生最后一次的诀别演出,一定要把她的后事料理好,让她一路走好。李院长告诉记者,7月24日凌晨7点30分正式在医大医院为韩老师起灵,9点到达殡仪馆举行韩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让大家在最后一次瞻仰韩老师的遗风遗容。让我们一起为韩少云先生祈祷,祝她一路走好!主任记者 于江涛记者 王颖华事业之心——负丧母之痛登台献艺“她一天就是她的评剧,她对事业简直执着的不能再执着了……”作为韩少云的爱人,王其珩老人对他的妻子印象最深的不是韩少云可口的饭菜,不是熟练的家务,而是一位老艺人对艺术的执着。有一年,韩少云在沈阳市铁西区和平影剧院有一场演出。《江姐》、《家》、《小女婿》等韩少云的经典剧目,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观众。由于机会难得,许多省市领导也和百姓一起当起了观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沈阳市郊区各县赶着大车赶到剧场的,目的就是一睹著名艺术家的风采,同时也想听听原汁原味的“韩派唱腔”。开演前一小时,剧场里就已坐满了观众。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演出开演前不久,韩少云得知了无异于五雷轰顶的噩耗——母亲去世了。由于生父在韩少云几个月时候就离开了家,一直是母亲与韩少云相依为命。当着同事的面,虽然韩少云强忍悲痛,但是无异于是她生命的母亲的去世,还是让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场的同事、家人,和来到演出现场的许多领导都劝韩少云不要演了,回去全力料理母亲的后事吧。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韩少云擦去了眼泪之后说:“不,要演,就是为了母亲,我也要把今天的戏演完,演好!”、结果那天的演出十分成功,韩少云的扮相,她的身、法、手、眼、步各方面全都一气呵成,不知情的人,绝对看不出台上的人在顶着丧母的悲痛在为观众献艺。而据家人讲,韩少云一到家,就在母亲的灵前长跪不起,哭成了泪人。在韩少云的行头中,药箱、强心剂等等是十分寻常的物品。有时候,去外地演出,心脏不好的韩少云都是在打了强心剂之后坚持上台的。有一次数九寒冬,韩少云下乡演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扮相效果,她坚持不穿加厚的服装上了台,那几天她的心脏还一直不好,急得她的丈夫王其珩手托着药箱看着自己的妻子,在后台一直站到了演出结束。到最后,他托着药箱的手,手心里全是汗。整个采访过程中,知情人士向记者不无挽惜地说,韩少云早年太劳累了,晚年住的地方又离定点医院太远,由于定点、报销等很多问题的原因,她总是靠药顶着……可惜呀!主任记者 于江涛为人之德——两次主动要求减薪这是个追求利益的年代,人们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总是在或多或少的淡忘一些东西。然而,在记者采访韩少云生平事迹过程中,却得到了一些看似和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内容。大约是在1950年,新中国落实政策为演艺界人士划定“工分”。一天晚上,同团的一位演员跑进韩少云住的房间,“少云,咱团的‘工分’定了,大家都可高兴了,你是1700多分,多好哇!”报信的人走了,韩少云确实高兴了一阵。多少年了,从9岁时起,她同养父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从19岁开始,她才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一天天地过上了“幸福生活”,为此“学文化”、“学新戏”等等,每项党的要求她都积极地走在前头,因为她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韩少云清楚,很多群众付出的汗水比艺人多得多,但他们的工分却没法和艺人相比,党和国家的政策让艺人们热泪盈眶,艺人们也要为群从着想,为国家分忧。第二天,韩少云就坚定地出现在了团领导的办公室,要求减低她的工分,因为国家还不富裕,群众还不富裕。整个过程非常简单,领导“拧”不过韩少云的一再请求,只得把她的“工分”作出了下调,一核算,韩少云的工资从1000多块变成了370块。事隔6年,1956年国家在各行业实行“定工资”。在当时,像马连良、周信芳等著名艺人的工资已经定在了1700多元左右。本来有机会把工资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档次上的韩少云,这一次又一次找到了领导。这一次,她的“理由”是,国家刚刚初建,种种大事情让国家已经劳累,艺人应该为国家分担,为国家考虑。这样,她的工资不但没涨,反而又降了100多块。为此,也有相当一部分当时的艺人提出了和韩少云一样的想法。但此事很快被十分关心演艺人士的周恩来总理得知。深知艺人们心意的总理也深深地关爱着艺人们的生活。最后,总理深情地表示,全国有六亿人口,而堪称“国宝”的艺人才有多少?让他们过得好一点。至此,众多艺人为国减薪的义举才告一段落。可是,真心可鉴的韩少云硬是坚持没有恢复自己的工资。而且,直到她走完人生之路,韩少云始终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此事。以“做一名党和人民的好艺人”为目标的韩少云,以一生的坚守,实践了自己的人生诺言。主任记者 于江涛淡泊之志——70多岁才贷款买房如果谁的头上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这样的光环,那么在一般人的眼中,这个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住着有关部门早已经安排好的宽松、舒适的大房子;每天的出行不是有便利的私家车,就是有早已等在门口的专车;既便所有的时间里什么都不从事,也会定期拿到丰厚的退休金。然而,对于刚刚仙逝的韩少云而言,“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几个字则饱含了更多的“清贫”。韩少云是一个多月前刚刚搬到位于于洪区的“三隆世纪城”的。而在此前,连购买一套10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多元的房子,都成了在评剧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两口的难题,更甭提像有些人那样,已经为儿子甚至孙子都准备好了住房。最后,就是在卖掉原来房子的前提下,韩少云老两口离自己的新房子还有10多万块钱的遥远距离。没办法,还是在儿子的帮助下,韩少云老两口迈着最普通的脚步走进了银行的信贷部门。贷款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之后,包括领导、朋友、亲戚在内的所有参观过他们新家的人,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装修得太简单了!而韩少云每次都看似谦虚地用她那种艺术家特有的微笑回以一句,“唉,资金有限!”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恰恰是韩少云的真实家境啊!提到韩少云的儿子,也许没有人知道,直到去世前,韩少云还要每月从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补贴她的一个已经下岗的儿子。有一个人曾经当着记者的面,为韩少云每月的生活费算了一笔账,而算到最后,这个最有发言权的人竟然老泪纵横,这个人就是韩少云的老伴——王其珩。用他的话说,他和韩少云每月总共能有3000多块钱,一个儿子下岗,孙子还在念中学,这一块的补贴不是一个小数;两个人的用度再少也得几百块钱;还房子的贷款他们也不愿让几个都已成家的孩子负担,最后,他们的实际月生活费定格在了“千八百块”。采访过程中,记者在韩少云的家中,发现了三个跟“旧”有关的细节。韩少云的旧床单。在韩少云卧室的床上,从上到下三层铺的全是连70年代出生的记者都觉得有些“土”的带格棉布床单,上面的格纹已经因多年的浆洗而发白。韩少云的老花镜。退休及晚年的韩少云潜心绘画,为了能让她看清画谱,孩子们没少张罗给她换一副“现代点”的花镜,可是韩少云还是一直用着已经陪了她几十年的那副黑框、粗边老花镜。也是在退休和晚年时光里,韩少云倾情于花木。然而,从老房子带来的几个旧花盆始终没有被她扔掉,有的边上已经有了剥落和裂缝。面对这些,家人们不愿把它们刻意地与韩少云联系到一起,而只是淡然归之为,“这是老人家的习惯,是她的生活。”主任记者 于江涛同事眼中的搭档:40年的合作没唱够今年70岁的欧阳菊笙是与韩少云合作了40多年的“老搭档”。目前,仍在退休后经营一家“欧阳家吊炉饼”的他一回忆起韩少云头一句话就是“唉,40年的搭档没唱够。”赶到位于和平区九纬路的欧阳家吊炉饼店。与之说明来意,话还没有说完,欧阳菊笙先生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就在店门口的小木凳上,老搭档回忆起了韩少云。“最让我难忘的是,她不像别人那样选择搭档”,欧阳菊笙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演出的那个时代,不少名角对搭档的要求十分苛刻。既要活好能出戏的,又不能太好压住了自己。而韩少云不是这样,她真正的出以公心,为了舞台效果和艺术效果进行搭档选择。这一合作就是40多年。在外界看来,韩少云的名气远远盖过了欧阳菊笙,可就是在欧阳菊笙退休开店后,韩少云也没有不光顾这家小店,在不时来品尝欧阳家吊炉饼时,还骄傲地边吃边说,“这是我的搭档!戏唱得好,饼做得更好!”令老搭档同样难忘的是,在那段不公正的日了里,下放中的韩少云和许多男同事一样干活。而和她同时代的许多受迫害艺人有一批却选择了死。而韩少云硬是凭着一股心劲挺了过来,终于等到了“春天”的到来。直到今天,韩少云的这种品质,依然影响着他从容地笑对人生的一切事故。“唉,惟一遗憾的是,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和她唱够……”韩少云40年的老搭档——欧阳菊笙先生在记者走时哽咽着说。主任记者 于江涛儿子眼中的母亲:做人是第一位的王春阳是韩少云的二儿子,面对记者,他的第一句话是:“母亲是先教我做人的”。王秋阳、王春阳和王禾阳是韩少云的三个儿子,以母亲的职业和身份,他们三个如果想看一场演出应该和大家小时候玩的“过家家”的游戏一样简单。可是王春阳却告诉记者,从他记事时起,就记得母亲告诉他们,绝对不允许去“混”包括她的演出在内的所有的“场儿”,更不能假冒她的名义这样做。为此,细心教子的韩少云还叮嘱同事们帮她监督。有人忍不住说她未免也太严厉了。可韩少云却说,:“孩子是大人的影子啊!教小孩子做人可不是件小事,更不是件易事。”王硕申是韩少云的孙子,巧的是,记者的一位同事的儿子与王硕申正好是前后座的同班同学。记者的那位同事这样评价只有五年级的王硕申:外表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普通小孩。平时成绩中上等,和同学特和得来,有时还一起到同学家里打电脑,赶上了还吃顿家常便饭,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如此家庭的孩子。而且,小小年纪的他也从不在众人面前显示我有一个如何如何的奶奶,更不因家庭环境不同而疏远或看不起其他同学。在一次家长会上,记者的那位同事认出了王春阳,才知道了这些。可就是在班里的人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小硕申还是和以往一样,友善、开朗、和群。王春阳在皇姑区开有一家“去阳酒家”。这是一家地道的文化餐厅,丰富的评剧文化,在这里以图片、文字、音乐等形式变得无处不在,光是评剧戏迷联谊会在这里就举办了两三次。用王春阳的话说:“母亲常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学生不能忘记老师。今天我们一家的生活是好了一点,但是绝对不能忘记评剧曾是而且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现在有条件了,我们做晚辈的要为评剧做点事情,一个人不能光说就把它发扬光大,也要尽微薄之力助它留传下去!”“现在看来,这个弘扬评剧文化的餐厅所显现出的内涵正是母亲精神和生命的延续。”王春阳含泪这样说。主任记者 于江涛时代网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本站将根据相关版权法规追究侵权者责任。信息合作请联络时代网(024-86907746)··以下为网友对《韩派泰斗乘鹤西去 痛别韩少云》 的评论该文章暂无评论!请你出手!
姓名: Email:评论:
时代网 时代网全部设计维护更新由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