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鹰击长空--我国第一代空射反舰导弹揭秘(组图)

千龙新闻网

关注


"獾"叼"狗窝"

1956年一架图-16轰炸机携带一枚小飞机似的"狗窝"导弹出现在巴伦支海西部上空,逼近观察的北约侦察机拍摄的照片出现在一些报纸和军事刊物上,世界海空作战技术悄悄地掀开了新的篇章。当时"狗窝"是世界上最早投入现役的空射反舰导弹,其远达100公里的射程和由高速的喷气式轰炸机携带突防的战术,使得当时具有最强大舰载航空兵的美国海军望而却步。然而,此时的中国大陆海空军依旧停留在使用炸弹和鱼雷攻击海上舰船。中国早期反舰能力

1950年苏联援助中国大陆一批图-2轰炸机,这是中国轰炸航空兵早期的主要装备。这些图-2轰炸机不仅担负大陆空军的对地轰炸,还要担负对海作战。在1955年1月10日攻击台湾"中权"号坦克登陆舰时,这些轰炸机使用的是250公斤的普通炸弹。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大,登陆舰处于停泊在大陈岛港湾中,而且其航速低机动性差,又缺乏防空武器,无法对付大陆空军图-2轰炸机的中高空水平投弹。运载大量燃油和弹药的登陆舰被命中后,发生了大爆炸。当时参加轰炸的图-2编队在离大陈岛十多海里外爬生到了3000以上高度,致使轰炸航线超过了港湾中的台湾高射炮的有效射击斜距,很多台湾高射炮火全部打空。而此次轰炸只炸中了停泊舰群中笨重的运输舰只,这已经显现大陆轰炸航空兵缺乏对海上作战舰艇攻击能力。由于没有有效打击台湾海军作战舰艇,这些战斗舰艇依旧对即将发动的登陆作战威胁很大,因此几小时后,大陆空军再次动用强击机对港湾和大陈近海的台湾作战舰艇进行俯冲轰炸,将其中的锚泊的"衡山"号护卫舰炸成重伤报废。

螺旋桨活塞发动机的图-2轰炸机在二战期间的对海作战中,并没有取得过很好的对海军舰艇的战果。随着战后喷气机时代的到来,轰炸机也很快全部喷气化,大陆在1952年开始引进生产苏联的伊尔-28轰炸机。在引进喷气轰炸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机载反舰武器的引进。与伊尔-28配套的РАТ-52航空火箭鱼雷同时引进,作为对舰艇的主要攻击武器。

大陆引进生产的型号改称为鱼-2。РАТ-52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鱼雷武器,依靠火箭发动机推进。鉴于而战期间的经验,鱼雷轰炸机在进入攻击舰艇航向后,需要采取低空水平飞行,高度太高或俯冲等状态,会使鱼雷着水后,发生与瞄准航向很大的偏差,而过大的高度会摔坏鱼雷稳定面,当时航空鱼雷都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在典型的攻击过程中,鱼雷轰炸机需要在距目标数海里外降低高度,一般是贴水几十米飞行,同时调整航向对准目标。一些鱼雷机上安装有自动计算提前角的陀螺瞄准轰炸仪,而很多鱼雷机只有机械瞄准具,靠飞行员瞄准。在离目标1海里左右飞机投雷,同时赶快转弯逃离。

舰艇的防空火力是鱼雷机致命的客星,1942年6月,美国海军的TBD"掠夺者"在中途岛海战中,被日军悉数击落连续两个批次的全部飞机。原因是这些鱼雷机携带鱼雷非常笨重,低空飞行瞄准无法机动,规避战斗机和舰艇防空炮火的拦截,有些鱼雷机几乎是迎面被弹,被炮火打成碎片。而日军97式鱼雷机则采取远距离投雷,因为日军的航空鱼雷射程比美军远近一倍,因此投雷距离几乎可以处于美军40毫米高射炮的射击斜距边缘。但是日军的鱼雷机飞行员依旧还是最大限度的逼近美军舰艇投雷,因为空中投雷受到的扰动很多,二战时期的鱼雷并没有设计空气弹道,要保持较高的鱼雷命中率就必须让鱼雷尽快入水,而距离太远进行投雷,高速机动的美军舰艇容易使其脱靶。

苏联海军对于航空鱼雷有自己独特观点。在设计РАТ-52鱼雷时,采取空中弹道和水下弹道相结合地方式。РАТ-52鱼雷与其说是鱼雷,却更象类似跳弹攻击的火箭弹。采用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中部有很大的弹翼,适合在空中飞行及水下滑行稳定弹道。РАТ-52由伊尔-28携带,投放高度最高可达1000米,相对二战期间有很大的作战灵活性。作战过程是由伊尔-28轰炸机携带,利用机上雷达搜索目标。当接近到离目标约5000米距离时,飞机将РАТ-52投放。鱼雷在空中有5000米的最大飞行弹道和500米的水中弹道。这种作战方式大大缩短了鱼雷攻击时间。在1953年苏联海军的演习中,成群的被称为"小猎犬"的伊尔-28轰炸机接二连三投下РАТ-52,这些大小外形与海豚类似的鱼雷,由火箭助推从空中飞出4000多米后扎进水中,鱼雷助推发动机脱落,主火箭发动机点火,推进鱼雷在水中冲向目标。这种攻击气势宏大摧枯拉朽,当时令北约海军十分震撼。中国大陆海军航空兵在50年代初获得了伊尔-28轰炸机生产线和РАТ-52鱼雷,国产型号分别为轰-5轰炸机和鱼-2鱼雷,中国海空军初步具有航空反舰能力。

风雷一号

尽管鱼-2鱼雷相对老式航空鱼雷有很大的战术优势,但是随着海军舰艇武器装备性能上的飞跃,在几千米距离上的对舰攻击成功率很低。50年代初,海军舰艇开始大量采用火控雷达和与雷达联动的射击指挥仪控制舰炮的射击,命中精度极大的提高。一些76毫米和114.3毫米及127毫米的舰炮都有单独的火控雷达,这些火炮都是高平两用,有效对空射击斜距超过了鱼-2鱼雷投放距离,舰炮的射击精度比二战提高了近70倍。尤其是舰空导弹的出现,使得飞机突防面临严重威胁。在60年代鱼-2鱼雷也改由强-5强击机携带,每架强-5在机腹下挂载一枚。轰-5轰炸机速度慢,大陆海军航空兵企图以高亚音速的强-5利用速度低空突防,比轰-5更容易接近防空火力密集的舰艇。然而强-5携带鱼雷后,飞行非常笨拙,突破越来越精确的舰队防空体系很勉强。1956年苏联的"狗窝"空对舰导弹的出现,引起了各国对空舰导弹的关注,也影响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观念。60年代初期,当中国正在着手仿制544反舰导弹的同时,海空军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提出需要一种空对地和空对舰导弹。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极其困难的时期,有限的资金只能先保证仿制544反舰导弹。

研制空对舰导弹的提议一搁置就是4年,直到1965年地,空军正式向军委申报,要求安排导弹的研制工作。当时空军装备仿制图-16的大型轰炸机只能使用普通炸弹遂行高空轰炸任务,而射高达27000米的地空导弹对其威胁很大,1965年以后,这些大型轰炸机几乎已经没有高空轰炸生存的可能,因此面临严峻局面的空军提出需要一种能在导弹射程外发射的空袭武器。在空军申报的文件中,要求研制一种射程不小于150公里,重量三吨以下的空射导弹,不过空军要求这种导弹主要对地攻击兼顾攻击海上舰艇目标。空军的报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相关的几个参于预研的单位内,各种设想被写成方案上报。还有很多不着边际的方案在本单位就被压下了。这些异想天开的方案今年被偶然披露后,很多业余军事爱好者差点当真。

由于大陆还没有陆上目标识别末导设备,地面背景复杂,研制这类设备不是短时间能作到的,因此决定先研制空对舰导弹。60年代的中国,基础研究储备非常少,缺乏成熟的气动模型。经过反复的斟酌,选择了在海鹰二型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型为空对舰导弹。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的总体设计部组建了空舰导弹研究室,并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呈报了《改装海鹰二号导弹为空舰型号的总体方案》,全武器系统代号为371工程,意为三机部和七机部协同研制的第一项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一号。

1966年的十月在北京召开了371工程方案审定会,确定了总体设计和战术技术指标。海鹰二号当时已经进入打靶试验阶段,但是对其飞行中的弹道情况并没有很深入的把握,而空射导弹作战弹道包括投放滑翔、平飞、仰俯,投放与地面发射过程不同,是否会受到干扰载机干扰等问题需要进行风洞试验,此外空中发射遇到的低温问题是否会影响发动机点火和工作也没有把握。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弹道模型在风洞中投放,同时进行发动机低温试车。当1967年春天四次低温试车成功后,狂热的政治运动也进入了高峰。此前参加研制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在极其混乱与艰苦的情况下,勉强继续研制,而此时文化大革命的洪流却彻底席卷了这块苟延残喘的科研阵地。政治运动的冲击,导致风雷一号的总体技术协调问题无法协调,不过研制人员依旧顽强地支撑着,直到1969年负责担任风雷一号载机研制任务的172厂正式申请轰-6丁飞机停止研制后,风雷一号导弹的研制工作才完全停顿。虽然声称是暂停,但对于风雷一号这个型号来说已经到了尽头。

新生

由于1973年8月南海西沙地区的局势骤然紧张,使大陆海军意识到了快速反应和支援的重要性。当时海军航空兵和空军的作战飞机能够从海南岛三亚附近的基地起飞,对西沙群岛遂行巡逻,而面对南越海军的护卫舰的攻击手段却很有限,能够携带的对地攻击武器只有火箭弹和自由落体的普通炸弹。虽然南越登岛部队部署了高射炮和单兵防空武器,其护卫舰也一直呈防空态势与岛上火力构成相互支援状态,但是采用轰炸机从高空轰炸岛上南越部队的目标是毫无问题的,而攻击海上机动的南越护卫舰却很难。强-5强击机和轰-5轰炸机虽然能够携带炸弹和鱼-2鱼雷进行突击,但是缺乏目标远程搜索和指示。大陆能够遂行反舰任务的强-5飞机没有目标搜索设备,首先要依靠目视对西沙附近的海域进行搜索或接收水面舰艇的引导接近目标,然后进行超低空进行投弹或采取水面跳弹攻击。由于强-5武器投射距离近,因此遭到有火控雷达的防空炮火以及肩射导弹拦截的可能性很大,幸亏当时南越海军舰艇没有区域和点防空导弹。轰-5飞机携带鱼-2鱼雷能够在南越海军40毫米高炮射程外投射,却处于其127毫米舰炮射程内,而且在最大投射距离上投放鱼-2很难命中护卫舰这样的高速机动目标,鱼-2的原型РАТ-52本就是用于攻击巡洋舰以上的大型水面目标的,不适合攻击中小型舰艇,二战中,很少有鱼雷命中驱逐舰一类的目标。根据当时西沙形势判断,最可能的不是与岛上驻军发生冲突,而是海军舰艇之间的对抗引发交战,事后证明这个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1974年1月17日爆发了西沙海战,大陆海军以猎潜艇和扫雷舰投入海战,而南越海军是大型的护卫舰。当时大陆海军都是小吨位作战舰艇,没有得到任何空中支援。虽然海战最终以大陆海军获胜,但是航空兵的作战反应能力体现整个装备体系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航空兵的歼击机直到海战结束以后才赶到交战海域上空巡逻警戒。海战使海军部门深深感到应该有远程载机和制导武器才能有效控制南海。

然而混乱的文革后期任何工作都进展很慢,直到1975年的9月,中央军委才批准同意恢复轰-6丁飞机挂载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同年11月国防工办提出应以6年前停工的风雷一号导弹原设计方案为基础,尽量选用现成的成品设备,以最快速度提供部队装备。一个泱泱大国有近30年没有空对地和空对舰导弹,需要迅速填补这个空白。至此,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又重新启动,已经散到各处的原风雷一号的科研人员开始集中。1976年又是一个动荡的年头,接二连三的重要领导人逝世和政治斗争,研制工作几乎名存实亡。

1977年4月,三、四、五机部、八机部总局和海军所属近60个单位遵照中央军委的批示,在倾倒联合召开系统方案审定会及配套定点协调会。这次会议意义重大,明确了研制程序和研制配套生产分工,使结束共和国没有空舰导弹的工作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将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号舰空导弹,同时在轰-6甲型基础上改装轰-6丁载机,方案是在轰-6机翼下挂载两枚鹰击-6导弹。

研制历程

由于已经有仿制上游1号以及研制海鹰1号和海鹰2号导弹的经验,对于鹰击6号的研制有些轻车熟路。鹰击6号的末制导雷达采用了新型的单脉冲雷达,而不是上游1号和海鹰导弹初期的圆锥扫描雷达。所谓圆锥扫描就是以一束与天线中轴线成很小角度、宽度只有1~2度的笔形波束围绕天线中轴旋转来确定目标空间位置,扫描范围类似一个圆锥。这种扫描方式最早是纳粹德国应用于"维茨堡"高射炮火控雷达跟踪,缺点是容易受到角度欺骗干扰,而且无法对抗角度欺骗干扰,因此战后都采用单脉冲制式跟踪目标。大陆在70年代初,就成功地研制出了弹用单脉冲末导雷达,并开始改装在海鹰导弹进行试验。在研制鹰击6导弹时,这些单脉冲雷达并没有完全成熟,由于对雷达研制进展有充分的信心,因此还是作为现成产品入选。不过由于文革多年荒废基础研究,缺乏预研储备,很多哪怕是细小的问题都得从头试验,因此研制进展很慢。从1977年到1979年才研制了9套DM1A单脉冲末导雷达进行试验,1981年改进了抗干扰电路后命名为DM1C,经过1982年的几次试验后,整机终于定型。这是我国新一代末制导雷达。

鹰击6导弹上采用了小型逻辑部件构成的数字化指令机构,与海鹰2导弹的电子管模拟机构完全不同,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机构体积也减小很多。这也是大陆最早的具有程序指令和逻辑判断式的射程控制指令功能的弹上机构设备。

鹰击6导弹有一套773多普勒雷达主要用于测速而不是探测目标。由于高空投放已经具有初始状态,各种气流对导弹航向、姿态和高度随机影响非常复杂。空舰导弹速度慢,飞行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因素使导弹在进入自控段后,侧向纵向都会出现很大的散布,严重影响弹上末导雷达捕捉目标。利用弹上多普勒雷达测速能够精确获得飞行地速,提高导弹命中精度,而采用空速管测速,只能测量对气流的空速,不能反映导弹真实飞行状态。对于飞行高度的测量也同样采用了精确的无线电高度表取代原有的气压膜盒式高度表,这种高度表精度高,能够控制导弹超低空飞行。

采用轰-6丁作为载机首先是因为其载弹量大,是当时大陆载弹量最大的作战飞机,当时大陆海空军对导弹主要强调战斗部威力,因此导弹的体积重量都很大,只有轰-6系列的飞机能够携带,其次是当时的设备体积重量也不小,一般飞机难以装下。轰-6丁的机载火控系统主要以射击指挥仪为中心,用245轰炸雷达搜索目标,航向基准陀螺为目标方位参照。当245雷达发现目标后,指挥仪参照航向陀螺指示自动计算射击的舷角,并给出前置提前角。由于空射导弹与飞机的姿态有关,因此必须有航向姿态系统和机身机翼的陀螺稳定平台确定导弹发射的初始姿态,使导弹投射后结合射击指挥仪装定的目标参数自动调整飞行,不然很可能一头扎进水中。全套的设备安装在轰-6飞机上,将整个导航舱和仪器舱挤得满满当当。

245雷达是50年代初前苏联研制的一种用于轰炸的雷达,具有目标搜索功能,同时由于其波束窄,扫描速度快,很适合精确跟踪定位舰艇一类相对速度较慢的目标。于是大陆的研究人员决定利用其这个特点,结合指挥仪搞出一套边扫描边跟踪的火控系统。实现这个功能主要是射击指挥仪对245雷达数据的处理利用。由射击指挥仪不断记录和刷新雷达接收到的目标位置,并用于显示和装定,就是实现了边扫描边跟踪,当时称这类系统为"双边"系统。就当时的ZJ-6射击指挥仪的处理元件技术水平来说,完全可以作到同时边扫描边跟踪两个水面舰艇目标。独出心裁的设计,使轰-6丁火控系统不仅作用距离远、精度高,还能完成领航和轰炸。。1979年11月,火控系统装在一架轰-6甲飞机上进行了试验,证明性能良好,完全满足技术要求。这些很有特色的系统却是研制人员在唐山地震后的危房和地震棚中完成的,世界上从来也没有如此艰难困苦的导弹火控系统研究环境

系统试验

1978年夏天,在陕西阎良进行了首次空中试验。主要是试验轰-6丁飞机带弹在1000~9000米空域飞行,测试空中应急燃料排放、机弹遥测传输干扰,测量机弹系统的作用距离和方向图等。首次带弹起飞后,飞行员报告飞机发生了强烈振动并请求紧急迫降。飞机带弹降落非常危险,虽然是没有战斗部的遥测弹,但一旦在降落中掉落对于飞机也是很致命的,好在降落非常顺利。经过检测后发现震动是机弹间的空气紊流造成的。因为带弹的飞机是专门用于实验的轰-6,导弹挂在机腹下而不是设计的机翼下,机腹挂弹舱口没有做保形处理,敞开的舱口导致结构强度降低造成震动。发现问题后,只在舱口用螺丝拧上保形盖板就解决了。

1978年10月以后,鹰击-6开始在戈壁滩进行模拟投放试验。三发鹰击-6和一批批的仪器、人员陆续到达。当时一些国家的侦察卫星拍摄到了西靶场附近的军用机场上的轰-6飞机,而且这架飞机长时间的停留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关注,中国在研制新型机载武器的传言不胫而走。11月6日轰-6进行了投放导弹的试验,不过这次投放在导弹还没有转入平飞前坠地摔毁。查找了很多原因后25日再次投放,结果照样坠毁,两次莫名其妙地失败非常令人沮丧。只好发动所有人员找问题,最后发现设计的生产图纸将弹上仰俯阻尼陀螺接反,而工艺图纸又表成正确接法,厂家是按工艺图纸验收,从而没有发现生产图纸的问题。改动后,用最后一发试验弹于12月5日再次试验。当导弹投下后,滑翔到预定地点点火成功,自动将高度降低到100米转入平飞,投放试验到此获得成功。

由于轰-6丁飞机的进度有所拖延,直到1981年才开始按试验大纲进行试验。试验选择的目标令人令人瞠目结舌,居然是黄海海面上海军的051新型导弹驱逐舰,不过采用的是不装战斗部的遥测弹。1981年11月,在山海关海军机场先做带弹试验。首次起飞给导弹通电后,飞机就立即震动起来,降低速度后震动依旧。经过对遥测数据的判断发现是导弹的舵面在接电后不停动作,因为此时导弹状态没有闭锁,误以为是在自主飞行,因此舵面在不断地动作,而飞机却不理睬其动作,两个系统之间拧了起来导致机翼震动。在排除了震动问题后,又发生了断开电源时,机身右边的遥测弹突然离机落地坠毁情况,结果很快查出是火控系统故障,在断电时误当成发射解脱断电,自行将导弹丢了出去。

排除了一系列问题后,在黄海的试验取得了成功。1982年开始了轰-6丁全武器系统的飞行试验。由于发射禁区不能确定和雷达性能问题,正式打靶到6月还没有确定下来,只是进行了各种测试和带弹飞行。当时的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李景按耐不住,亲自跑去现场协调解决一系列的试验问题。6月19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架轰-6丁飞机在渤海锦西附近上空用245雷达截获了目标,并且立即自动形成了导弹射击诸元,飞机在2000米高度发射了第一发空舰导弹。导弹射出后,向下滑翔到800米左右高度自动点火,天际间划过一道闪光。导弹按照装定诸元自动转向射击航向和将高度降低到100米改为平飞,呼啸的超低空飞行,将平静的海面激出一片细碎的波纹。在到达预定航程后,弹上末导雷达开机自动搜索,不到2秒即捕捉到了海上的标靶,监测末导雷达的仪器听到了嘟嘟的搜索雷达信号变成了急促上升的呼哨声,弹上自动驾驶仪随即控制导弹加速俯冲,直接命中了这个靶标。在导弹炸起180多米高的水柱的同时,本来聚集在海岸上鸦雀无声紧张地注视着试验海区的试验人员也全部如同爆炸一样猛然跳起欢呼,狂喜的人们将帽子、毛巾、衣服、本子等手头上的东西抛向空中。渤海湾中的一声巨响,宣告了共和国33年没有空舰导弹历史的终结。

尾声

  1986年春季一个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报了一条消息,中国能携带C-601导弹的轰-6丁轰炸机通过国家鉴定并装备了部队。此时距鹰击-6号定型装备已经过去了两年。外电猜测中国公布轰-6丁和C-601的时候,这个武器系统在中国肯定早已经形成了作战能力。在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时,中国已经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外界称为C-801的反舰导弹,一群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空舰导弹研制。86年早上的那个新闻中的C-601是鹰击-6导弹的出口型号。在中国的反舰导弹研制水平已经发生了飞跃今天,国外却还是没有完全弄清C-601和鹰击-6导弹。(转自《海陆空天》)

热门评论

新浪网友0 0
武器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战争中武器的功能需求,和克服武器的自身使用功能缺陷
新浪网友
回复TA
新浪网友0 0
武器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战争中武器的功能需求,和克服 武器的自身功能缺陷
新浪网友
回复TA
新浪网友0 0
发行军事彩票吧!!!!!!!!!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