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 12月7日,一场中雪致使北京的地面交通大面积瘫痪,塞车高峰时期,整个城区的大街小巷似乎都成为了阡佰相连的停车场,乘车出行的人在路上耗费的时间,比平时增长了5到10倍。北京市政府也为此破天荒地于7日下午发出了一号扫雪令。
记者为赶7日晚上的飞机,“幸运”地成为亲历北京这场百年不遇大塞车的一员。记者要乘坐的是晚上8点的飞机,因为下雪,特意提前了一个小时出发,赶上了5点半从西单出发的民航班车。正常情况下,民航班车可在50分钟之内到达首都机场。原想,班车因为下雪在路上多用一个小时,仍然可以赶上飞机。没有想到班车一出发,就陷入了滚滚车海之中,汽车挪动的速度甚至以寸来计算。一些性急的人,只得下了班车去“打的”。但这时的路上根本没有空“的”可打。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在长时间“打的”无着之后,仍然能够步行追上我们的班车,要求再上班车来。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动着,我们的班车终于在8日凌晨1时零5分驶到了首都机场。38公里的路程,用了7小时35分钟。而这时所有的航班都已经停止了。班车上一位母亲是赶来接她从国外归来的孩子的,而她孩子乘坐的飞机,正点应在7日晚6时多到达首都机场。我要乘坐的飞机,这时也已飞走几个小时了。据了解,当天晚上乘坐民航班车赶飞机的乘客,百分之百地都晚点了。
几乎与此同时,记者的一位朋友,从中关村乘坐单位班车到市区,十几公里的路程用了6个小时;另一位朋友“打的”从宣武门到玉蜓桥,不到十公里的路,用了3个多小时,平常只需20元的车费,这次用了足足70元。与机场高速路相邻的京顺公路上,深夜1时,还是一派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景象,成千上万的汽车在艰难地挪动着。有中国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在塞车高峰时成为中国最大的停车场,六至八车道的街面排了八至十排车,从建国门一直排到了复兴门,就连专用的公交车道,也停满了大小车辆。
为什么这场不足10毫米降水量的雪,会对北京的交通构成如此大的杀伤力?北京市的地面交通真的就这么不堪一击吗?这种交通状况如何适应入世后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要求?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据记者观察,造成北京地面交通瘫痪的原因,除了雪天、周未、下班高峰期之外,至少还有3个原因:一是首次禁止在马路上撒盐化雪,而用一种据称是“新型的融雪剂”来代替。不知是因为准备不足还是效力不够,从第一次的“实战”效果来看,这种“融雪剂”似乎还难尽人意。开班车的司机师傅说,以前撒了盐,雪很快就化成水,而现在雪则结成了冰,车根本不敢开。二是一些交通枢纽设施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不但起不到疏浚交通的作用,反而成为阻塞交通的环节。以东直门立交桥为例,占了很大面积修了一座立交桥,但桥却“立”而不“交”,左转弯的车要往里开,直行的车要往外开,互相抢道,谁也无法给谁让道,结果是谁也走不了。我们的班车仅过这一座桥,就用了一个多小时。另外,许多立交桥的坡度太陡,桥面一旦结冰,汽车很难爬上去。这次北京交通大瘫痪,很多这样的立交桥都成为了卡脖子地段。三是疏导交通的措施不力。交警们的确很辛苦,深夜一两点钟仍然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但其中一些人疏导交通的能力却有待提高。我们的班车在北二环路上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前面两辆轿车发生了轻微的事故,车子横在路上,车主争执不休。交警很快赶到现场后,不是先疏导交通,而是先处理事故,待我们观看了整个交通事故处理过程,打发走了两名事主之后,才让堵塞了许久的大队车辆通行。(记者 顾洪洪)